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福州鲁西黄牛养殖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福州鲁西黄牛养殖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湖北省红安县有哪些历史名人?
湖北红安原称黄安,是革命老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由黄改红。也造就了之一将军县,开国将军最多的县就是红安,光是上将就有六位:韩先楚、郭天民、周纯全、陈锡联、谢富治、王建安。这里重点介绍一下郭天民、周纯全、谢富治三位上将,其他几位在别的题目中有所介绍了。
“郭铜墙”——郭天民(1905-1970)
郭子仪的后代。黄埔军校六期生。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参加了根据地反围剿和长征,任红九军团参谋长,后来任西路军30军参谋长,与程世才、 *** 等到达新疆迪化。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作战局局长、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冀察军区司令员等,参与指挥百团大战、收复军事重镇张家口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纵队司令兼政委、兵团副司令等。在1946年的河北怀来阻击战中,指挥四个团阻击全美式装备的 *** 两个军11昼夜进攻,歼敌万人,被敌军称为“郭铜墙”。建国后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等。
“周辖子”——周纯全(1905-1985)
早年参加工人运动,1927年参加了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时期,任红四方面军师、军政委,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之一分校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长、四野后勤部第二部长等。建国后,任志愿军后勤部政委,总后之一副部长兼副政委,武装力量监察部之一副部长等。因在战争年代右眼负伤失明,得“周霞子”绰号。
曾是“功臣”——谢富治(1909-1972)
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八路军129师385旅政委,纵队司令,太岳兵团政委,与陈赓搭档,二野三兵团政委等,参加了长征、百团大战、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西南战役等。建国后,历任云南省委之一书记,昆明军区司令、政委,武警司令兼政委,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长,北京市委之一书记, *** 之一政委等职务。1980年被开除dang ji 。此人前半生功勋卓著,作战勇敢,打仗动脑筋,带部队和治理地方都有较强能力。
红安县,原名黄安县,别名将军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红安是一个山川秀丽,人杰地灵的地方,曾养育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出来。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曾任 *** 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他是中国 *** 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韩先楚(1913年2月 - 1986年10月),湖北省红安县(原黄安县)人。中国人民 *** 陆军上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曾任中国人民 *** 第四十军首任军长,福州军区原司令员和 *** 原司令员。1955年,韩先楚被授予上将军衔。1986年,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
王建安(1907-1980)原名王见安,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中国人民 *** 陆军上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曾历任第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 副司令员, *** 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 *** 中央军委顾问。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纪委常委。在1956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0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3岁。
红安县这个山川秀丽,人杰地方,在抗战中出现了不少的将军,名副其实的将军县。
湖北红安县位于大别山南麓,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这里过去虽然长期贫困,诞生的名人数量却多的惊人,明代耿定向、耿定力、耿定理有“天台三耿”之誉,耿定向被誉为红安之父。
现代著名的翻译家叶君健,历史学家冯天瑜,经济学家张培刚等名人学士都是红安人。这里是红4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诞生地,出现了陈锡联、韩先楚等200多位将军,是举世闻名的“中国之一将军县”。今天介绍的是红安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董必武(1886——1975),湖北红安人。1921年7月出席 *** 一大,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2年回国,曾任 *** 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更高法院院长等职,参加过长征;解放战争时期,曾任 *** 重庆工委书记,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 *** 主席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更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 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国家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等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 (1909——1992),湖北红安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4方面军第11师33团政治委员,第30军政治委员,鄂豫皖湘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参加过反三次“会剿”等多次战役,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5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鄂豫皖湘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开辟了淮北新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原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等职,指挥的桐柏战役,歼敌7000余人,成功指挥了中原突围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全国政协主席等职,是第二代 *** 集体的重要成员。
韩先楚(1913——1986),湖北红安人。曾任第40军军长,志愿军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 *** 司令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秦基伟(1914——1997),湖北红安人。曾任 *** 司令员, *** 司令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刘华清(1916——2011),湖北红安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第二十五军政治部科长等职,参加历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秘书主任、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第6旅政治委员,第2野战军第11军政治部主任,第10军副政治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国防科委副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对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中国航母之父”。
红安还有担任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请读者补充吧。
近代的名人已经有许多答主涉及,我就不多述,我来说说古代的名人(或者说望族)。
谈及红安县,当然不能不提及“建县之父”耿定向,耿定向是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他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但后来反目成仇,但最终又和好,他叫李贽,为明代著名思想家。耿定向还有一个弟弟,叫耿定力,是明代隆庆年间进士。他还有一个弟弟耿定理,虽然没有功名,但确是理学名家。耿定向的侄子汝怘、汝思、汝忞,均为明代举人,五世侄孙昭需亦是清代举人。耿定向的学生焦竑,还是明代万历十七年状元。新中国少将耿锡联也是耿氏族人,为锡字辈。因为耿定向、耿定理等,黄安在明代也是思想的中心,李贽、焦竑等一大批思想家在此聚集。
耿定向(图片源于网路,不过可能不是耿定向本人,其画像不好找)
耿定向的母亲来自红安秦王秦家族,该支秦氏本系宋代秦观后裔,后因王姓入赘,遂称秦王秦,该家族在明清两朝也有数位进士和举人,明代治河名臣、官至户部尚书的刘天和,其母亲亦是秦王氏族人,黄安建县的发起人秦钺也是秦王秦氏族人。近代新中国上将秦基伟也是秦王秦后人。
秦基伟
除了耿、秦两族之外,还有卢氏、吴氏等家族。卢氏有明代进士卢尧臣,其子尔慥亦举人,其孙卢经为清顺治进士、卢綖为清顺治举人,卢绛、卢纬为清康熙举人,曾孙建中为清康熙进士。卢绛孙国彬、国榆均为清乾隆举人。国彬孙鸿远为清道光进士。陡山吴氏,吴之珍为清顺治联捷进士,其子吴宏初为清康熙举人。吴宏初孙吴汧为清乾隆进士,曾孙吴大杬、吴大柷为清乾隆举人。大柷曾孙景福为清光绪举人。
红安县,初名新安,后更名黄安,革命战争年代,这座小小的县城仅查明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二万多人,1952年,为了褒奖黄安籍人士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的贡献,将其更名为“红安”。
他少年时失去双亲,长征时便是纵队司令员,后成开国中将,一生传奇
“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能有这么霸气称呼的县,也就只有湖北省红安县了。作为红军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安县走出了太多太多知名的人物,比如回答里提到的董必武、韩先楚、 *** 、周纯全、谢富治、刘昌毅、张云天、王建安、张仁初、徐斌洲等等。如果一一介绍,估计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了,这里仅介绍一位我比较喜欢的詹才芳中将。
詹才芳1907年出生于现在的湖北省红安县高桥镇黑石咀村,少年时父母双亡,生活困苦。1924年,詹才芳为了生计,到武汉谋生。在这里,他结识了影响他一生命运的老师、后来被称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董必武。从董老这里,詹才芳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毅然决定走向革命的道路。
詹才芳一生有着传奇的经历,担任过军中很多职务,干过排长、连长,当过团政委、师政委、军政委,也曾担任纵队司令、军区司令员、军长等职务,独当一面。红军时期,詹才芳曾经率领游击队在木兰山一带开展游击战,彼时敌众我寡,而且游击队武器装备极为落后,游击队曾经多次陷入危险境地,但是每次詹才芳都能机智地带领队伍脱离险境。
经过游击战争磨砺的游击队最后被编入红军主力部队,詹才芳也因为在木兰山游击战期间多次化险为夷而被称为打不死的“飞毛腿”。此后在红军队伍中,詹才芳的军事才能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作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员干将,参加了”“反六路围攻”等历次反“围剿”战斗。长征时期,詹才芳便已经兼任川西第五纵队的司令员了,率领红军队伍坚定地走在长征的路上。
抗日战争时期,詹才芳继续续写传奇。在望都一带,詹才芳只带着一个连的兵力就敢开辟根据地。在赶往望都的路上,詹才芳曾经遇到了数倍于己的敌军,打惯了游击战的詹才芳毫不畏惧,在山中与敌人展开了周旋,最后在地方部队的接应下成功突围到达望都。此后詹才芳在望都一带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同日伪军进行战斗,硬是开辟了一大块唐河根据地。
还记得《亮剑》中讲过的一个故事吗,说是在授衔的时候,有些上将要给中将行礼,而这个故事的原型就是许世友和詹才芳。在红军时期艰苦的条件下,詹才芳就经常将自己的饭分给战友吃,这让时任班长的许世友十分佩服。此后两人多次相互配合,詹才芳还救过许世友的命,因此授衔时,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许世友向授衔中将的詹才芳敬了一个礼,以表达自己的尊重之情。
1992年12月2日,詹才芳将军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被詹才芳视为“心目中最崇拜老师”的董必武曾评价詹才芳“大勇若怯、大智如愚”。作为红四方面军走出的将领,詹才芳有些手下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然而授衔中将的他却丝毫未受影响,继续热情满怀地投身到军队建设和国家建设中去。
喜欢詹将军的朋友点个赞吧!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住惯有暖气的北方人,来到没有暖气的南方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我是河北人,算是地道的北方人。大学是在安徽合肥读的,对我来说算是到南方了,而且大学宿舍没有暖气。
大一之一个学期我就后悔了,感叹自己选大学草率了。选择大学时,要不就待在北方,要不就再往南点,到广东会不会好点?安徽的冬天没有暖气真的冷死了!而且是那种刺骨的冷,阴冷!
记得有次快期末考试了,我在大教室上晚自习,上身毛衣,羽绒服;下身毛裤,外加带绒的运动服。在老家,冬天在屋里穿着秋衣秋裤都出汗,在学校可好,直接把我的双腿冻的麻木了。
如果说,我的感觉是和个人身体素质有关,那我再举一个同学的例子。他是吉林长白人,在9月份入学时,说过一句话,我们把他当了四年笑话:“安徽9月份还这么热,到了冬天我都不用穿棉袄”,结果冬天到了,这个小伙直接废了,白天不敢在室内,因为室内比室外更冷。整天裹着一个被子在宿舍阳台晒太阳。
有个笑话说的是,南方父母不同意孩子去北方上大学,说北方太冷了,殊不知北方有一种东西叫“暖气”!
我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2003年—2008年曾在南京工作过5年,我来谈谈住惯暖气的北方人,在没有暖气的南京冬天是什么感受。
因为工作关系,我是6月初到的南京,南京的热立马给我一个下马威,我热得满脸起湿疹,都苍起来了,单位领导说,夏天还好,有空调,冬天你可怎么办?我还不太相信。
进入12月中旬以后,南京的冬天来了。其实最冷也就是零下几度,我这零下三十多度都见惯的,也没想到零下几度就给 *** 蒙圈了。我是真真地理解了“寒彻骨”的切身感受。这么说吧,就是除了睡觉(我是空调+电热毯+电暖气)还有点热乎气,其余时间就像在冰箱冷藏室,是那种湿湿的冷,一点点渗透,让你冷得彻彻底底,无处躲藏。
同事都看我乐。介绍一下我的着装,戴着手套(打字时也不摘下来)+厚围巾+羽绒服+厚秋裤(南京人没见过这么厚的)+皮毛一体棉鞋(南京买不到),办公室开着空调,又给我配了个电暖气,我还是冷,可能我就是不耐冻。反正就是特别特别冷。
下班回家,那感受,屋里屋外一个温度,摸哪哪儿凉,拔拔凉。我进屋之一件事就是烧一壶开水,烫脚,脚都木木的。晚上进被窝睡觉,都冻鼻子,上厕所那是老考验人了,实在实在不行我才去厕所,跑去跑回,速战速决。
说得是不是挺吓人。其实南京也就冷个把月,赶上有太阳,外面比屋里舒服和暖和。
第二年我就适应了,包括夏天和冬天。我现在还很是想念那段时光,想念南京的冬天和夏天。
我是新疆乌鲁木齐人,媳妇家在湖北,2019年春节去媳妇家,呆了半个月,说说我的感受吧。
虽然乌鲁木齐冬天比较长,到了三九天外面非常冷,是干冷,但只要是进到房子里,都有暖气,而且一般温度都在22度左右,很舒服,晚上睡觉感觉不到冷,在家穿着短袖和短裤很正常。
但去媳妇家,感觉冬天实在是受不了,家里没有暖气,感觉空气都是潮湿的;每天喝水都拿着保温杯,每天身体的感觉就是冷,感觉不到一丝暖意;空调热风吹着也不舒服,到了晚上睡觉才难受,衣服不敢脱,铺着电热毯,盖两层被子,睡到早晨,被窝里面还是凉的,要是要穿衣服,感觉衣服都是冰冷的,还有就是冻脚,每天手脚冰凉的。
在我们北方穿着一件羽绒服就好了,感觉去靠近南方的地方的穿两件厚外套,还感觉不舒服。冬天再也不想去南方了,还是呆在我们北方比较舒服。
我是辽宁人也属于北方吧!,回安徽婆家过了一个年,可把我这北方人冻毁了,我觉得南方人比北方人抗冻。
我老公老家是安徽的,有人说安徽不算南方,在我眼里就是南方。
我们结婚后生活在辽宁,一两年能回去一次吧。之前回去的时候,都是五一,或者十一的时候回去的。
那时候天气不冷,在我们东北,五一和十一正是不冷不热的好季节。但是到安徽那时候还是挺热的。
有一年,我们一家三口回安徽婆家过年,我算是体会到了,南方的冷。
安徽虽然没有东北那么冷,零下十几二十度。但是也下雪,冻冰,而且气温也才几度。
那是真冷啊,真的是就靠抖。白天还好一些,太阳出来了,晒晒太阳暖洋洋的,真的一点也不冷。
但是到了晚上,屋里屋外哪都冷冰冰的,碰哪都冰凉,棉袄是一天穿到晚不敢脱,睡觉都得穿着毛衣睡。
晴天还好,要是赶上阴天下雨就更冷了,是那种阴冷阴冷的,心都跟着冷。
真是太冷了,我跟孩子几乎就在床上盖着大被。
说来也奇怪,那么冷的天,他们那里人竟然不烧炉子,不取暖,就硬扛着,真是佩服他们,太扛冻了。
以前我一直以为,安徽那边一年到头都是很热的,后来才知道,原来安徽那里冬天也很冷。
而且那么冷的天,他们也能抗住。
看那里的小孩穿的都很厚,在家都戴着帽子。但是就算这样保暖,他们一个个小脸都冻通红。
我也知道了,也什么不管去谁家,都会先给樊一杯茶水喝,因为天冷,喝热水能暖和一点。
楼主问北方人到南方是种怎样的体验,我的体验就是一个字,冷,俩字,真冷,三字,太冷了!
但是感觉他们那里人好像习惯了,没有像我这样觉得冷,所以我说:“其实南方人比北方人抗冻。”
我就是北方人,冬天到南方出差,那感觉让我终生难忘。
冬天去南方出差,是十几年前的一月份,从北京到合肥。当时穿的是长的羽绒大衣,皮靴子。到了合肥之后,被安排在我们系统的宾馆住下了,这里的条件还不错,宾馆有空调,感觉冷的时候就开着空调,这样还可以。
当时出门基本都是车接车送,很少在外面,所以还感觉不到什么。有一天,去肥西的一户人家采访,他们家住两间小平房,屋子里特别冷,我去了之后手都伸不开,只好先要了一杯热水暖暖手,等手能写字了,才开始正式工作。
后来他们见我太冷了,就建议我去外面坐,那天有太阳,确实外面比屋子里暖和一些。那天中午,我们也是坐在外面吃的午饭,吃的什么已经记不清了。
合肥的工作完成了之后,又在当地同志的陪同下去了安徽省的贫困县金寨县。那是个山区,更冷。住在县里的招待所,条件也有限,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不敢脱衣服,因为被子是潮的,脱了衣服更觉得不舒服。
那次出差大概十天左右,真正体会到了南方冬天的阴冷,是那种骨子里的冷。出差回来我就病了,不得不吃中药调理。后来,我真的害怕南方的冬天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是不会冬天去南方的,真的是怕了那里的阴冷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福州鲁西黄牛养殖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福州鲁西黄牛养殖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