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家里养猪的都是大户人家”、“猪肉就是”奢侈品""等等,都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最直观的感受。
从年下半年开始,猪肉价格飙升,到今天,猪肉价格已高位运行一年,几乎是去年同期价格的两倍。作为中国人餐桌上肉类消费的主力军,猪价上涨直接拉动CPI涨了2.7个百分点。(饭店各类带猪肉的菜都在涨价,肉的分量却在减少)
猪肉价格上涨并不是2019年才开始的“新鲜事”,纵观2018年1月以来的价格数据,猪肉集市零售价在2018年8-9月就有过一次大幅攀升,每公斤从20多元上升至40元,那时正值非洲猪瘟首次在我国东北地区爆发。非瘟肆虐,生猪产能缺口凸显,猪瘟疫情无疑是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
非洲猪瘟突如其来,生猪数量大幅减少
2018年8月1日,辽宁省沈阳市的一家养殖户的生猪发生猪瘟疫情,47头生猪死亡,两天后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将此认定为非洲猪瘟疫情。非洲猪瘟发病过程短,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被称为养猪业的“头号杀手”。下图展现了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主要路径。
从非洲猪瘟在我国爆发到2019年9月,我国生猪的存栏量共减少8601万头,这个数字远远高于官方公布的受感染及死亡猪只的数量,一方面反映出肉价上涨并不全是非洲猪瘟“惹的祸”,另一个方面也体现出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市场的影响。
猪瘟疫情爆发导致受感染的猪只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最受影响的便是经营养殖场的散户,散户们丧失了对猪肉市场的信心,纷纷屠宰负责生育的母猪,直接造成能繁母猪的减少,从而使得生猪存栏量减少。猪瘟疫情导致肉价攀升并不是近些年才有的“新鲜事”。2007年我国猪肉价格一路飙升,达到了历史以来的更高水平(28元/公斤),根据专家的研究,当时猪肉价格上涨是由2006年下半年全国爆发的蓝耳病疫情导致,疫情不仅使得生猪死亡,同时也让养殖户丧失信心,减少猪肉的产能,使得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飞涨。
回顾历史,我们会找到相似的经济现象背后共同的机理,也会有新的发现。当我们把目光放回到2009年,观察这十年的变动情况,便会发现自2014年起,我国生猪与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便开始大幅减少。(看来养猪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风险很大滴)
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发展,我国养猪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诸多问题困扰着中国的养猪业。目前仍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养猪发展速度在加快。
目前主要的生产方式有三种:
一、传统的农户养猪生产方式,一般每户饲养1或3-5头,作为家庭的副业,较为粗放。生产的猪肉偏脂肪型。猪肉主要供给广大农村城镇及中小城市等。这种方式仍为我国生猪生产的主要 方式。
二、专业户养猪,一般每户饲养规模从几十头到上百头,从数百头到上千头不等。这种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有一定的投入,建造专门的养猪场,有专人负责管理,利用混合或配合饲料饲养,饲养专门化的瘦肉型猪品种或其二元、三元杂交种,生产的猪肉偏瘦肉型。主要分布在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郊区等。生产的猪肉主要供应国内大中城市。
三、工厂化养猪生产,一般每场年出栏几千头到上万头或一万头到几万头。这种生产方式专业性很强,投入也较大,要有一批专业人员负责生产管理,同时对饲料的营养要求也很高,饲养专门的洋二元、三元杂交种或专门化配套系。生产的猪肉为瘦肉型。主要作供港活猪和供国内大城市消费。
随着养猪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有分散到集约、由专业化生产到专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规模化的养殖水平也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国家统计局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统计数据可知,2001年至今,我国养猪产业化程度逐年提高,呈加速增长趋势。
我国养猪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必先决绝目前这些困扰养猪业的难题,而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也决定了我国养猪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养殖模式”、“智能猪业”、“低碳排放”等。
最后,养猪也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容易的,猪不是想养就能养的哦,可以结合大数据分析,提高养猪质量,养猪水平,做到智能养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