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张羽)10月18日上午,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布非洲猪瘟研究的最新进展——非洲猪瘟病毒颗粒精细三维结构的成功解析。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长步志高表示,研究人员可以从病毒本身的结构和特点出发,有效地研发和优化新型疫苗。
研究团队代表手持非洲猪瘟病毒颗粒结构模型(左起王祥喜、饶子和、步志高)。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国内成功解析的“更大”病毒颗粒结构
2019年10月18日凌晨2点(北京时间),饶子和/王祥喜团队和步志高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及装配机制》(Architectur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nd implications for viral assembly)的学术论文。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祥喜介绍,此次研究采用了单颗粒三维重构的 *** 首次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全颗粒的三维结构,阐明了非洲猪瘟病毒独有的5层(外膜、衣壳、双层内膜、核心壳层和基因组)结构特征。在动物传染病病毒中,5层结构也十分罕见。
王祥喜介绍非洲猪瘟病毒颗粒“五层”结构模型。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同时王祥喜表示,非洲猪瘟病毒颗粒是目前国内研究中成功解析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的更大病毒颗粒,超过200纳米。
对新型疫苗研发、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在疫苗的研究领域中,功能与结构两者密不可分。在此前进行的针对猪瘟病毒的疫苗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是功能性 *** ,即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抗体抗性,未能理解猪瘟病毒的免疫机制。
今年5月,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长步志高表示,疫苗额研究一般分为实验、批量生产以及临床实验三个阶段。目前,该研究中的疫苗即将进入临床实验阶段。
非洲猪瘟病毒颗粒结构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此次猪瘟病毒颗粒结构的成功解析为揭示非洲猪瘟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以及逃避和对抗宿主抗病毒免疫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意味着研究人员可以从病毒本身的结构和特点出发,有效地研发和优化新型疫苗。但同时步志高也表示,“非洲猪瘟课题”的攻克仍是一项长期挑战,未来将根据现有成果逐步开展研究,“病毒颗粒结构的成功解析是重要的之一步”。
非洲猪瘟已有百年历史
自去年8月我国首次发现非洲猪瘟疫情案例以来,通过多方的研究和有效防控,我国猪瘟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事实上,非洲猪瘟病毒存在已有百年历史。据了解,非洲猪瘟病毒最早于1921年在非洲肯尼亚发现。近100年的时间里,非洲猪瘟病毒从非洲传播至欧洲、南美洲、亚洲等多个国家。近一年来,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速度明显加快,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曾爆发或者正在爆发非洲猪瘟疫情的国家有26个,包含13个欧洲国家、10个亚洲国家和3个非洲国家,其中亚洲几个国家的疫情尤为严重。
作为全世界更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生猪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百年来,非洲猪瘟病毒首次进入我国,在我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首战告捷,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精细结构,这是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
新京报记者 张羽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