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90年代养殖政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90年代养殖政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家还盼望禽类产品,用70年代那种饲养方式再投入到市场上吗?
作为消费者能吃到70年代以前那种草鸡的味道可以说是梦寐以求了。
一、以前.70年代前,我国80%的人口分散在农村,每户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家前屋后都比较宽敞,每家都会养上十只八只的鸡,靠河边的还会养一些鸭鹅之类的。大家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养殖的主要目的就是把禽蛋拿到集市上去卖,换回零花钱可以购买油盐火什么的,当然禽蛋也是招待进家的亲朋的首选菜,同时还是老人、孩子、身体不好的人或坐月子人的必备补品,而公鸡则作为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有的人家对可以产蛋换零花钱的取款“鸡”――老母鸡特别疼爱,甚至养了7、8年。
那时候养鸡鸭,都是早晨把鸡鸭放出任其采食青草、嫩叶、小青蛙、昆虫、草籽,直到晚上才把它们召唤或驱赶回家,主人一般都会洒些玉米、稻谷之类的谷粒料或用剩饭菜拌米糠饲喂。
这些鸡鸭由于土生土长、生活自由自在从不生病,用这样的鸡鸭不论是烧菜还是炖汤都是香味浓郁、滋补养生。
二、现状.随着人口的增加,由70年代的8亿、到82年的10亿至现在的14亿,人口数量几乎是70年代的两倍,但可供种植粮食的土地并未增加,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的需求也更加高涨,原来一家人一年也就吃三只几只的,现在一家人一个月就要吃这么多了,因此过去的鸡鸭品种和生产方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禽类肉蛋的需求,随之而来的就是品种的更新、饲料及养殖方式的革命,也就是大家现在生活中普遍食用洋鸡蛋、速成鸡,这样量是满足需求了但却发生了“质”的变化,无论是口感还是风味、甚至是食品安全(由于规模化生产以及产品的速成,严重影响禽类的健康,防病治病必不可少――兽药残留的隐患随之而来)都与以前禽类产品有很大差距。
三、需求.由于禽蛋业曾爆出过苏丹红事件,喜欢大量吃鸡腿的儿童也有报道发生性早熟现象的,也有很多人在饮食方面早已不是为了吃饱,而是更注重营养和安全了。因此对70年代那种既好吃又安全的禽类养殖方式有着非常强的需求,也拉动了诸如散养草鸡、溜达鸡、虫草鸡、万步鸡、飞天凤等等的需求。
四、难点.需求是有的,但甘愿多出几倍甚至十倍价钱买单却很少。虽然说经过宣传造势、引导消费,赚得盆满钵满的公司有的是,但多数人还是赔了血本黯然退场。
六七十年代禽类产品味美鲜香,现在的禽类产品乏味,这是生产条件所至产生的原因。六七十年代人们养禽类是自然散养式,现在养殖禽类是集束化,如圈养笼养,禽类没有活动空间。加上这类养殖造成养殖密度大周期短,人们在养殖期间內为防病防疫,而大量使抗生素添加剂激素等成份,造成现在食品安全和味道乏味。人们肯定盼望六七十年代的禽类的品质,但是六七十年代的养殖技术与生产条件又不是现在能比的,一旦规模大,在生产成本和防病防疫方面又是很大的难点。
禽类产品还用六七十年代的 *** 进行饲养当然是人们所盼望的。因为那个肉叫一个香啊!其实现在农村的林下散养土鸡也基本接近六七十年代的 *** ,味道也很不错。但越原始的养殖 *** 养殖成本越高,消费者在享受高品质食材的同时也应舍得出钱。
盼望但已经不大可能了,很少见能把个人散养的鸡蛋去市场上卖,有也不是纯的了,好的都自已留着吃了。现在市场上大多数蛋都是笼养的,是吃饲料的今天吃明天就下蛋跟合成似的。远不如过去那种散养鸡的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90年代养殖政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90年代养殖政策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