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饲料的另一种说法。为此,我们精心整理了5个关于饲料的另一种说法的解答,希望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田螺另一种叫法?
田螺另外一种叫法:黄螺。为田螺科动物,夏、秋捕取。
田螺头和足能缩入螺壳,缩入后其厣即将螺壳封闭。生活于湖泊、河流、沼泽及水田等处,平时以宽大的足在水底或水生植物上爬行。以多汁的水生植物的叶及藻类为主要食料。寒冷期钻入泥土中休眠。
猪食的另外说法?
猪吃饭叫吃猪食。
猪食一般是糠,加上些菜,热水烫熟猪吃的东西叫糠,糠是稻谷、小麦和谷子的籽粒所脱落的壳皮,且猪是杂食性动物,它可以吃果实、蔬菜、大麦、谷子、高粱、玉米、红薯藤以及剩饭剩菜等,饲养猪时,需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节饲料的配方。
饲料学npn什么意思?
饲料中所有含氮物质统称为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它又包括真(纯)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物(NPN).氨基酸是组成真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主要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约占98%),同时还有少量的S,P,Fe等元素.NPN:nonprotein nitrogen,非蛋白氮。在生物学领域,体液中除去蛋白质剩余的各种含氮化合物中氮的总量。
另一种说法是,血浆中除蛋白以外的含氮
鱼塘喂饲料是选择沉料还是浮料?
1、上浮饲料与下沉饲料没有本质的区别。
2、方便鱼的摄食习惯。水泡、文球和一些顶瘤发达的高头鱼,吃下沉饲料比较容易吃到。
3、适应过滤设备。溢流缸适合用下沉饲料,潜水泵抽水的缸适合用上浮饲料。
4、养日寿的朋友有个说法,喂下沉饲料有利于鱼的嘴型。
饲料上浮和下沉的并没有好坏之分,通常根据鱼儿的摄食习惯要进行选择,一般上浮的是膨化的,下沉的是熟化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鱼塘底部有过滤的话,下沉的饲料很容易被吸走,因此只适合喂上浮的饲料。
饲料标准
1、干净卫生:对于鱼儿来说,饲养中大部分疾病都是从嘴里进去的,所以一定要注意饲料的干净卫生。如果是人工饲料,不用经过专门的处理也非常安全,但如果喂活饵,里面难免会有细菌和寄生虫,需要消过毒后才能投喂。
2、大小适合:鱼类的种类不同,大小也不一样,所以饲料的大小也要注意,如果喂得饲料太小,鱼儿看不到,太大则吞不下去。而且饲料投入水中,一天之内更好能保持原有的形状,不要用进水后就散开的饲料,不然会污染水质。
一般都选择的是沉料,因为鱼塘大部分喂养的是底层鱼,就是浮料,给水浸泡后也会沉底,沉底后,就是暂时鱼吃不到,时间一长,所产生的生物丶微生物还是被鱼吃了,不会浪费的。
我们的家畜所吃的饲料都干啥用了呢,是不是都长肉了?
大家以为动物吃下去的饲料都转化成了肉,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那如果全都转化肉的话料肉比就是1:1了,而现在我们国内养殖业当中料肉比更大的也就是家禽可以达到1.6:1,也就是说吃1.6斤的饲料长一斤的肉。那么那剩下的0.6斤究竟是干什么了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
动物对能量的吸收与转化
1.产生了粪便和尿液:粪便和尿液当中也是有很多的能量的,粪便当中存在着没有消化完的能量物质,尿液当中存在着尿酸和尿素。尿酸和尿素的能量非常高,5克的尿素大概是30多千焦,在家禽上面产生尿酸更高。
2.产生甲烷气体:在胃肠道内由于微生物的消化,产生的气体主要是甲烷。这些甲烷可以从鼻孔、嘴、 *** 排出。甲烷肯定是有能量的,这些能量也被浪费掉了。
3.体增热:这个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主要是说动物用来维持体温恒定了,这个在生产上的意义非常大。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控制温度的原因了,如果温度过低家畜产生很多能量都用来维持体温散热了。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就是冬天牛羊都会掉膘,里面的脂肪基本上都散掉了。
4.长肉和生产产品:长肉和生产产品才是他们最终所要转化的,前面已经浪费了非常多的能量。也只有那么一部分才被他们自己利用,这一部分就是用来长肉要么就是生产产品。有些动物在生产产品的同时还需要长肉,这在生产当中也有应用,也就是他们在产奶时。我们需要加大能量物质的供应,因为很多能量都被他们生产动物产品了。
其实真正能被他们利用的能量真的不多,只有那么一小部分才能被他们利用。因此上面我们也说了保持充足的能量供应,维持他们所需要的体温在生产当中非常有意义。
畜禽吃的饲料都干什么用了?
通俗一点讲,动物吃的饲料,主要就用于这三大方面:
维持生命;生长发育;生产繁殖。
维持生命
这是动物生命过程中的一种基本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成年动物或非生产动物保持体重不变,体内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保持恒定,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过程处于动态平衡。
要保持这种状态,也是需要营养的。比如活着,就要吃东西,吃东西的过程,也是要消耗能量和蛋白质的。
吃进的食物需要消化、吸收、代谢。这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消耗营养物质。比如能量消耗,只要每个肌肉动一下,就要消耗一定量的糖元,这就是能量消耗;消化食物,需要各种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这些酶都是蛋白质哦。
所以,维持生命基本特征的营养需要,我们就把它称为维持需要。这种需要仅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代谢过程,弥补营养素周转代谢的损失以及必要的生命活动的需要。
影响动物维持需要的主要因素有
1、 动物因素:指动物本身的种类、品质、年龄、体重、生理状态、活动量等等;
2、 营养因素:营养水平、营养平衡状况、甚至饲料原料等;
3、 环境因素:空间大小、光线强弱、气温高低、湿度大小等。而尤以温度影响更大。
生长发育
动物除了维持生命以外,还要生长、发育。也就是说,动物从小长到大,需要营养消耗;各个器官逐渐发育成熟,需要营养消耗。
作为肉用动物,其生长过程,就是我们需要的生产过程。动物生长和发育是有一定规律的,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也就是说,动物都要经过体增长到体(性)成熟的过程。这里面,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配合,才叫“生长发育良好”。
同样的,影响维持需要的各种因素,也会影响到甚至发育过程。而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饲料中添加某种饲料添加剂,可能会促进或抑制动物的生长发育进程。
生产繁殖
动物把食入的营养物质转化为动物产品,即肉、奶、蛋、毛、以及繁殖后代等,我们通常称为“生产”。
事实上,生产产品的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总需要,等于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即生产动物营养需要= 维持 + 生产。
不同种类动物,其生物学特性和营养要求不同,维持需要也不一样。但维持基本生存的方式和维持代谢的基本过程大致相同。
那么,究竟我们喂给动物的饲料,有多少用来“长肉”了呢?
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用专业的解释会需要相当大的篇幅,还需要这么测定、那么计算的。我们在这里抛开“科学的”说法,做一个简单的估算。我想,这样更容易明白,我们喂的饲料,有多少用于“长肉”了。
以肉猪为例。
我们经常听说料肉比2.4,或者多少。这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是指猪育肥过程中,多少饲料可以“换”一斤活体增重。我们听到的2.4,严格的讲叫“料增重比”,也就是使用2.4千克饲料,换来育肥猪1千克的活体增重。
如果换算到“肉”上面,还需要做一些扣除计算。
一般猪的白条出肉率是73%。也就是说,活猪屠宰后,去掉头、蹄、内脏(板油)、尾,只有73%的“白条重量”留下。
这73%的“白条”中,还有皮、骨骼、脂肪、肌肉之分。我们忽略这些细分,只按白条计算。同时忽略各个器官生长发育时,需要的营养元素、营养量的不同。
粗略的估算,我们所喂的饲料中,也就是说73%的用于长“白条肉”,2.4 X 73% = 1.75。大约为2.4千克饲料,1.75千克用于“长肉”了。粗略的估算,我们所喂的饲料中,73%用于长“白条肉”,2.4 *73%=1.75。也就是说,长1千克活体重,用2.4千克饲料,大约有1.75千克用于“长肉”了。
假设是一头活体重100千克的外三元杂交育肥猪,屠宰率可达75%。则饲料用量按2.4(料增重比)计算,则有 100 X 75% X 2.4 = 180千克饲料用于“长肉”,全部饲料使用量为240千克。
这个算法不严谨,但对于一般科普概念,本人认为还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你还要更细致地了解,那就要像下表一样,进行科学计算了。
像这个表一样,一项一项地计算下去。
其实,更直接的 *** 就是,杀一头猪,自己把头、蹄、尾、内脏、板油、皮、骨骼、脂肪、肌肉都分布剔出来,称一下重。再根据各部分的百分比去做一下简单乘法计算就行了。
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分享。
以上就是关于饲料的另一种说法的全部解答,希望这5个要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疑问,欢迎继续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