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老师教了一个家庭的两代人,有的古诗则成为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在语文课本中,最难忘的当属老师教我们学习的那首《咏鹅》。说它是古诗吧,之一句却只有三个字,与绝句显得格格不入。要是说它不是古诗吧,所有人教的时候,都认定这就是很经典的诗。
正所谓诗歌诗歌,是诗就能当歌唱出来,因为押韵而且有意境。这别说,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咏鹅》是一首儿歌。
不管怎么样,《咏鹅》这首不像诗的古诗,它究竟有何奇妙之处,能够长期“霸占”语文教科书之一首的宝座?
长了这么大,终究还是没能改掉这刨根问底的习惯。其实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从这首古诗的作者入手。
《咏鹅》的作者叫骆宾王,此人字观光,为唐朝初期的一名诗人,名气相当大。大到了什么程度呢?可以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此四人被誉为“初唐四杰”。
更加让人惊叹的是,骆宾王在写《咏鹅》的时候,年仅7岁。
试问一下,在座的各位,你们7岁的时候都在做什么?
一个生活在唐朝初期的7岁孩子,居然写出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样的古诗来,用“神童”来形容,丝毫不夸张。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小孩子是最了解小孩子的,都是“一张白纸”,交流起来会十分顺畅。七岁的骆宾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博大精深的汉字记录并表现了出来。
并成功引起了亿万中国儿童的共鸣,对于小动物的好奇,是孩子们的共同爱好。把这样一首充满童趣的古诗作为启蒙教育的典范,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是毫无违和感的。这也是为什么《咏鹅》能长期“霸占”语文教科书之一首的宝座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咏鹅》这首诗的音韵和谐、声韵流畅,很适合儿童朗读。虽然之一句只有三个字,看起来有些奇怪,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儿童的认知水平上,最出色的一首诗。
对于古诗的那些条条框框,孩子们并不是特别了解,在半知半解的状态下来学习古诗,未免不是一件好事。
而且这首诗十分通俗易懂,却又把大鹅的一举一动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样的水平就算是专业作家,也未必能做到。
从小培养孩子们细致而精准的观察力,显得十分重要,而这首诗就是很好的一个典范。开篇就连着用3字“鹅鹅鹅”,不但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还表达了小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诗中的动词“浮”和“拨”用得十分精妙,把大鹅的优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短短18个字的古诗,还把色彩的搭配做到了极致。
其中白色的鹅毛、绿色的湖水、红色的鹅掌、碧绿的波纹,无一不彰显出小诗人的整体把控力之强。
综合以上原因,《咏鹅》能长期“霸占”语文教科书之一首的宝座,真是的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