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黄白痢是由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的仔猪肠道疾病。仔猪黄痢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仔猪,常呈急性发作,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仔猪白痢主要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虽死亡率不高,但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使断奶窝重和饲料报酬降低,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发展。
1、病因分析
1.1 环境病原微生物
只有当仔猪吞入了大量携带有毒力因子的大肠杆菌才会产生腹泻,这些细菌主要来自于母猪的消化道、产道及体表。当产房卫生环境较差时仔猪黄白痢发病率会相应增加。
1.2 仔猪的生理状况和应激
仔猪容易腹泻还与其消化生理特点有关,因为消化系统发育不全,胃酸和消化酶分泌较少,对食物的耐受性差,而且因生长发育快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多,造成消化道负担重,另一方面是仔猪的防御能力不佳,主要是胃内酸度低,且乳汁可中和胃酸,所以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减弱,同时仔猪的微生态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对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没有拮抗作用。
环境应激如温度过低、湿度过大或者气温突然变化等应激因素可引起产房仔猪腹泻率增加,因其可导致仔猪抵抗力下降、消化道生理性失衡所致。
1.3 母畜生理状态
有的生产者总结认为产房腹泻90%以上是母体的原因。因为此时仔猪唯一与母体发生联系,且仔猪所处的产房环境、生活习性等都与母体息息相关。
母猪的生理状态不适会影响到泌乳量和乳品质,还会对初乳的分泌产生影响,如母猪饲料的能量水平过高会使母乳过于浓稠,乳脂含量增加,导致仔猪消化不良而腹泻,而母猪采食量不足或病理状态时,又会导致泌乳量下降或乳品质过低,仔猪同样难以适应。并且所有影响母猪泌乳的因素还同时会影响仔猪的初乳分泌,初乳中含有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能抑制致病大肠杆菌在肠道的附植,乳汁中还含有抗菌因子如溶菌酶、乳铁蛋白、神经氨酸等以及对肠道粘膜有营养的物质,对都于被动提高仔猪的防御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母乳与仔猪黄白痢的关系尤为密切,在中医的养猪实践中,提高泌乳与预防仔猪黄白痢的验方就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当哺乳母猪患病时,往往引起体温升高,造成生理代谢紊乱,引起乳汁变性,致使仔猪消化不良,早发性大肠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导致仔猪全肠道发生卡他性炎症病变而出现黄白痢。
2、防治的措施
通常防治仔猪黄白痢偏重于针对病原菌,包括疫苗和抗生素的使用。菌苗免疫因肠道微生物抗原和抗原决定簇复杂,免疫机制略有差异,免疫效果常不确切;给仔猪注射或口服抗菌药物是最常见的做法,但随着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导致大肠杆菌地方耐药现象十分普遍,如临床上常用的庆大霉素、土霉素、氟哌酸等药物疗效降低,而且抗生素的大量和反复使用还会对仔猪肠道微生态体系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给初生后不久的仔猪注射抗菌药物的做法是不提倡的,鉴于仔猪腹泻以母源性因素为主,从母体调控或母子同治已经渐渐在临床上被使用。刘晓莉等用“母子安”中药复方制剂饲喂哺乳母猪,仔猪窝发病率和仔猪头发病率仅15.4%和7.9%,相比对照组的80%和77.9%,窝发病率和仔猪发病率发别减少64.6%和70%;马玉芳等研究“仔猪黄白痢散”对预防黄白痢和仔猪增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仔猪黄白痢发病减少58.06%,断奶窝重增加11.06kg,经济效益显著;盘春秀等用杨树花和母子康相结合的“母源疗法”进行仔猪黄白痢的治疗试验,治愈率达97%,且无任何副作用。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乳下婴儿有疾,必调治其母,母病子病,母安子安”。泰丰药业拳头产品“青春宝”在实践中证明对仔猪黄白痢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也在于其母源性的调控作用,能增加母猪采食量,促进母猪初乳和常乳分泌,缓解母猪便秘,并经乳传药,对增进仔猪脾胃功能,促进仔猪消化道微生态体系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实际生产中,对母源性调控防治仔猪黄白痢的 *** 可以总结为:①清理母体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保持产房清洁,进产房前喷雾消毒并把母猪刷洗干净,产仔前用消毒水拖洗产床,清洁母猪体表,挤掉头几把可能被污染的奶水,及时清理母猪粪便等措施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浓度。②给母猪饲喂中药类饲料添加剂或功能性更强的生理调节剂。能促进母猪的泌乳量和乳品质,调节母猪的健康状态,同时具有过奶被动保护的良好功效。③结合一定的产房环境控制,如温湿度的调控等能更好的发挥对仔猪黄白痢的预防作用。
本文供稿:爱畜牧网友母猪保健,特此致谢!
微信公众号:ixumu-com(微信搜索" 爱畜牧 "长按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