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不是为了告诉你些什么,就仅仅是一些个人的情怀和感受,记录读完的体会,把它们写下来,怕过去了就忘得一干二净,写下来,至少还能留下一点东西。
(一)因为不同,那只猪留了名
读这本书,是被书名《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而吸引,之所以能够被吸引,是因为之前孟京辉有一部《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的话剧,觉得名字很有意思,网评一直很火爆,却总没能去看,读这本书,仿佛是弥补了这种没去看话剧的遗憾一样,感觉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特立独行的猪讲的是一只不屈服于管教、不受人类束缚的很有野性的猪,区别于其他家猪,特立独行。比如,它会去邻村找母猪玩而不是自己棚里的猪,睡觉睡在棚顶而不是棚里,健硕到一跃就可以跨出围栏而不是肥硕的走路困难。这些特别之处,让这只猪显得非常与众不同,因此我们都记住了它,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二)杂文,都是琐碎思考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在当时环境下地呈现,必然是影射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也必定反应了作者的态度,文字总是服务于人的。
而这篇文字却并不是全书,只是书中无数篇杂文中的一篇而已,就像鲁迅的那些杂文一样,结合现实与自我感受,谈些看法、谈些感受、谈些体会。
合集成为了一本书,之所以取《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小短文为书名,也正是因为它被赋予的意义以及它的价值决定的,哪怕我们不了解其中的隐喻,但想必出版这本书的编辑一定是参透了其中的含义,才替我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你写文章,也不一定非要写上一篇紧凑而长篇的故事才算是写作,有时候写写心得体会、写写社会现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杂文累积多了,何尝不是一本可以被传播的书籍呢。
(三)凭感觉走,无畏也有好处
王小波在这本书的最后第二篇文章的主题是,我为什么要写作,他给出的答案是,他相信他自己有文学才能,他觉得他应该做这件事,不管我们信不信。
听来觉得很是有趣,值得会心一笑,或许他就是觉得写东西后有了些受众,然后还刚好赚了些钱,于是就继续写下去了,或许当时对写作的辛苦并不一定有很深的体会和感触。
一个有名作者和岌岌无名作者之间的更大区别,可能就是太多人没能见到反馈和效果就放弃了,而王小波或许就是刚巧在反馈和热爱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写着,最终成就了现在的他。
或许就是一种感觉,好像还蛮喜欢的,哪怕这个领域其实很贫瘠,但是,总有头部的人可以过得很好,或许王小波就是因为这种无畏,才能在那个动荡年代下,阴差阳错地幸存下来,然后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