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羽生小说《七剑下天山》中有一位名叫傅青主的武侠,他文武双全,一出招便所向披靡,而且还精于医术。小说中的大侠其实确有其人,原型就是被誉为“清初之一写家”的大书法家傅山。
在古代,文人们首先要学习诗词歌赋,进而修炼琴棋书画等雅兴。唐宋以后文人们竞相钻研医术,有些人无法做官于是“不为良吏,便为良医”,与中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人中最有名的便是苏轼了,他创办了中国之一所公私集资合办医院“安乐坊”,他研究药方祛除当时流行的瘟疫。不过由于病情不同,在黄州医治好了许多病患,但是在永嘉造成了失败案例。傅山在当时可谓威名远扬的名医,他在内科、妇科、儿科、外科均有高超的医术。其医著《傅氏女科》《青囊秘诀》,至今仍是具有学术价值。
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医药卫生分册》在五千多年的中医药史上,共收中医中药学界重要人物71人,其中山西仅有一人,即为傅山,可见他在中医药史上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傅山又是一位书法大师,他还能从书法中看出一个人的病情。据说有一次傅山写了一幅字,倒头便睡过去了,他的儿子模仿着也写了一幅,替换掉父亲的字,想看看能否乱真。
傅山起来后一直闷闷不乐,儿子问原因。傅山说我自己的书法软弱无力,说明中气不足,估计性命不保。傅山的儿子便说出了换字的事实,听到这里傅山便更加忧虑说:“如果真是这样,恐怕你等不到新麦上场了。”傅山的儿子果然英年早逝。
医术和书法存在相通之处吗?自古以来就有“书医相彰,书者知医,”的定论。历史上许多书法名帖其实就是书家描述自己的病情,并且为自己写下的药方。著名的《鸭头丸帖》就是王献之在得知“鸭头丸”疗效不佳时,亲自试药验证并且写下的记录文字。
傅山推崇的是“老庄”哲学,运用在医术中讲究阴阳五行、辨证施治,认为理想的状况是形神兼养、动静结合,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书法追求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把自然、哲学、文化融为一体。书法家需要从自然界中得到感悟,并把这种情感融入到书写的节奏变化与韵律变化的线条墨迹中。傅山在书法理论上提出的“四宁四毋”理论极其精辟,对于近现代书法有着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
中医药与书法的发展中,二者相互借鉴。中医开方子讲究“上病下取、阴中求阳、提壶揭盖、逆流挽舟、甘温除热、引火归原”。书法讲究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快先慢、欲扬先抑、无往不收。
傅山早年学习赵孟頫,后又学颜真卿,然而晚年他的书风既不是赵孟頫的阴柔,也不是颜真卿的刚强。观看他的草书,气势跌宕、左右开合,像是一位太极高手。
草书从唐朝以来都以“狷狂”为特色,无论张旭还是米芾都是狂傲之士,他们的书法让人感受到一种连绵不绝的奔放气势。然而自傅山开始改变了这一态势,他行笔不疾不徐,像是一位老中医气定神闲的为人号脉诊治。
他的草书从篆书、隶书而来,因此有着沉稳和厚重的特点,他让草书少了些狂放,多了些雄厚,不能不说他开创了草书的新局面。如果从傅山草书看到的是狂野,说明没有理解他的思想境界;如果从中看到的是暴风雨后的平静和安和,那么才会真正明白书法是阴阳和合的产物。
傅山不愧是一位奇才,他在几乎所有国学领域内都建树颇丰,他把医学、哲学等思想理念延展到书法领域,确立了他在草书界的地位。“中医养人,书法养心”,二者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了千年之后仍旧散发着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