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寒热阴阳是中医纲领
中医讲治疗时,离不开辨证论治的基础“八纲辨证”,称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任何疾病都离不开这四对范围,病不在表就在里,不是寒证就是热证,不是虚证就是实证。这三对又归属于阴阳,表证、热证、实证属阳病,另外的属阴病,所以,又说阴阳是总纲。阴阳由寒热反映出来,寒热阴阳其实就是中医辨病的总纲领、大原则。
从前面说的几个医案中,我重点是在说治疗一个病,无论轻病重病,还是疑难病证,总要先辨清寒热,才能悟透阴阳,再去调理阴阳来治疗。《黄帝内经》把诊断的更高境界称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病的大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病的更高境界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和调,就是疾病治愈了,称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总以阴阳为诊病治病的关键,所以,清代名医江笔花说:“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阴阳而已”。而要辨别阴阳,在临床上便要从病人的寒热悟起。
1 最需要理解的是“阴阳”
★阴阳是中医认识生命的医学理论,别先入为主,把它看成“ *** 论”,甚至“伪科学”。
说到阴阳,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看风水的“阴阳先生”,“出阴入阳”的端公巫婆,迷信中的“阳世阴间”。中医以“阴阳”作为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被看成故弄玄虚,甚至“伪科学”。
是不是玄虚,得看阴阳的内涵。如张三李四是人名,父母叫,他们是子女;儿女叫,他们是父母;平辈叫,他们是兄弟朋友。他们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内涵也发生变化。阴阳也是这样,端公巫婆用就是迷信,方士用是说风水,道家用就是养生哲学,医家用就是医学理论,身份内涵也在变。物理学电极的阴极、阳极,化学中离子的阴离子、阳离子,现代医学的阴性结果、阳性结果,没见谁说那是哲学、是迷信。不能因为别人用了阴阳,我们中医也用,这阴阳就变成了哲学,变成了迷信,变成了“伪科学”,就不是生命科学的理论了。
★阴阳描述的是生命活动,平衡是正常,盛衰是疾病。
阴阳在中医这里是病理生理的医学理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它们是人体能源能量的名称。说某人“阳气旺”,是说那人精力充沛,神清气爽,体魄强健,不畏寒冷,很少生病,说的是一种健康状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说某人伤了元气,必定是那人有气无力,畏寒怕冷,病怏怏的样子,这就指的是那人元阳不足,阳气虚弱。所以,阳是人生命力的概括,是正能量。另一方面,为这个正能量提供能源保障的就是阴,人的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经脉肌肉,筋骨皮毛统统都是阴的方面,直接转化能量的是气血,其他脏腑组织主要是储藏能源。《黄帝内经》把这叫做“阳化气,阴成形”,能量活动方面的是阳,丰润体魄方面的属阴。这是正常状态下的阴阳,或者说是生理方面的阴阳,是古代认识和解读自然和生命的名词。
正常状态时,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阴阳协调平衡,没有表达正常阴阳值的数据,人们不会感受到这个“阴阳”,也没有畏冷发热的感觉,和“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一个道理。生病了才会对寒热有切身体验。
病理状态下,畏冷发热就是阴阳的变化。虽然也叫阴阳,但是在说病,在内涵上有些不同。热属阳,但热得过度,譬如邪热炽盛的高热,目赤头昏的肝阳上亢,心烦气躁的阴虚火旺,这就不是阳气了,中医学称为阳邪、热邪、火邪。这是治病时要经常用到的病理名称。阴的方面,正常的脏腑组织属阴,超出了正常范围的东西也称为阴,如感觉太冷称为阴寒、寒气,体液聚集在肌肉关节称为寒湿,太胖称为痰湿内聚。与寒有关的病理现象通常够归属于阴,像寒湿、寒浊、水湿、痰饮,这些称为阴邪,积聚多了就是阴盛。
关键的一点是“虚则正气虚,实则邪气盛”,虚是阴和阳的虚亏,是能源能量的不足,实虽然又称为阳盛、阳亢,也称为阴寒、阴盛,但那是病邪的猖盛,而不是能源能量的过多。
2 阴阳要从寒热悟出
阴阳协调时,人体处于健康状态,精力充沛,体魄强健,没有怕冷怕热,不会对阴阳有特别感觉。生病出现阴阳虚实盛衰的变化后,这个阴阳的虚实盛衰也不是病人的症状,而是医生对病人症状综合分析后的判定。要辨别病人的阴阳虚实盛衰状态,要根据病人所反映的寒热症状和体征来分析。
★病人的寒热感觉,反映的是人体阴阳的变化。
病人的寒热要从症状和体征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分析。
一是病人的冷热感觉,是症状。如病人发热,体温升高,大汗,口渴,这就是“热”的症状;病人感到畏寒怕冷,手足冰凉,或背冷腹冷,或腹泻清稀,或关节冷痛,或感寒就发病,这差不多都是“寒”的症状。热属阳,寒属阴。发热属于阳热或阳邪亢盛的病证,畏寒怕冷属于阴盛或阴寒内盛的病证。
二是病人所反映的体征,中医主要从舌脉来辨别,称为舌象和脉象。通常有寒热症状的病人,舌象和脉象都会有相应的反映。如果病人寒热感觉不是很明显的话,就更需要仔细分辨他的舌和脉了。切脉的事暂时不多说,因为这要看医生的经验,而且还有很多例外。舌象很直观,没学中医也可看清。如果是热,那么舌质颜色会比正常红,舌苔厚,颜色会发黄,热得很厉害时会显得干;如果是阴虚引起虚火虚热的话,舌质多半偏瘦小,舌红,少苔,较干。如果是寒,舌质颜色就会很淡,甚至暗紫,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面滑腻,苔薄白。这样的舌头不管病人有没有寒的感觉,都可以判断病人体内绝对是阴寒很重,根据不同病证,可以称为阴寒、寒湿、寒气、寒浊等。这都属于阴寒内盛,内环境是寒邪统治为主了。《黄帝内经》把这称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高热就是阳病,寒冷就是阴病。
★寒热盛衰的现象,反映阴阳的虚实。
从寒热来领悟阴阳,主要是认识阴阳是否正常,是偏盛还是偏虚。一般来说,在生病的情况下,阴阳总是或偏盛或偏虚的。
阴和阳有个显著的特征,健康状态下,阴和阳一般是平衡的、协调的,称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任何一方的强势,都会伤害到另一方,引起对方的虚亏,甚至衰弱。
发高热属于阳邪亢盛,通常伴随大汗出,口渴,结果是伤阴,是“热盛阴伤”。阳邪太强势,势必会损伤阴液,口渴多饮是阴伤的反映,这称为“引水自救”。这多半是急诊,阳邪是实邪,治疗的侧重点是清除高热,不必太纠缠在阴伤的问题上,热清后阴液很容易恢复。
阴邪主要指积聚在人体的寒气、水湿、寒湿等“寒邪”,阳气旺盛时这些东西不容易积聚,被阳气温化掉了。不能温化掉,积聚多了就形成“阴盛”,阴盛必然伴随“阳虚”。那些“寒邪”之所以积聚不能化散,一是寒湿影响太大,如吃多了生冷食物,喝多了冷饮,长时间处于水湿环境,暑热季节长时间处于冷空气环境等,这些寒气、寒食、寒饮超过了阳气化散的能力,就聚积在体内,积留多了就成为寒湿寒气,达到“阴盛”或“阴寒内盛”的程度。这时的阳气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就形成“阴盛阳虚”。二是因为其他原因,如年高体弱,大病久病后,小孩子体弱多病,生命力不强,阳气虚弱,即便不是很强势的阴邪进入人体,也会阻碍阳气“温化”的能力,导致寒邪稽留不散。这时阳虚引起的阴寒,就称为“阳虚阴盛”。
热有虚热实热的分别,上面说的是实热,还有一种热称为“虚热”或“虚火”。虚热是阴虚引起的低热、烦热,又称为“阴虚内热”,重一些的称为“虚火内燔”,引起损伤如口舌生疮称为“虚火上炎”,出现目赤头昏时称为“阴虚阳亢”。这些热的特点是病人自己感觉体内发热,手足心热(加上心里烦热称为“五心烦热”),体表并没有发热,或者仅仅有点低热。这种热是阴虚引起来的,要从滋养阴液的角度考虑治疗。同时要注意,这时病人并没有肢冷畏寒等寒性的症状体征,如果还伴有内寒,恐怕就不是阴虚而是阴盛阳虚了。阴虚和阴盛治疗完全不同。
寒也有虚寒实寒。“实寒”的名称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一般不用,受寒感冒称为“表寒”,吃多寒凉饮食引起腹痛腹泻是“里寒”、“寒伤脾胃”。“虚寒”的虚是阳气虚,寒是阴邪盛,在下面一节再说。
★寒热夹杂,寒热真假,多反映阴阳格拒。
有些病情比较复杂,既有热又有寒,病人常说自己“寒热不清”,中医学称为“寒热错杂”,是阴阳盛衰变化引起的证候,多属“寒热真假”的问题。
临床上有一类症状称为“上火”,如口舌生疮,又称为口腔溃疡,咽干喉痒,烦躁失眠,口苦咽干等,他们有“热”的特性,通常称为“火”。因为很多人同时还有“寒”的症状,这就是寒热错杂,或寒火夹杂的证候了。这是阴阳另一个特性引起的。
阴和阳本来应该在体内和谐相处,当一方非常强势的时候,它会造成另一方的虚亏,即上面说到的阳亢伤阴、阴盛阳虚。同时,强势的一方还会欺凌虚弱的一方,强逼它离开本来的地方,而自身霸占尽可能多的地盘,中医学称为“格拒”。格是把别人格(隔)在一边,拒是拒绝在一起,是一种恃强凌弱的霸道行径。最常见的是阴盛欺凌虚阳,即“阴盛格阳”。阳气清轻,偏于上行,被格拒后通常是被格拒于上,或格拒于外。格阳于上又称为“阴盛阳浮”,也说“上热下寒”,阴盛于下、盛于内,所以就有畏寒怕冷,腹部冷痛,背冷,四肢冰凉等下寒、内寒的感觉。而虚阳浮于上,这个浮阳就会扰乱上部,扰动神志就会失眠多梦,扰乱口腔就会口舌生疮,扰到咽喉就会咽干喉痒。这些症状有“火热”的特点,但不是真的火热,而是浮阳惹的祸,根子是阴盛。这个症状最容易被误认为“阴虚火旺”,其实不是阴虚,而是阴盛,阴盛格阳引起的。如何治疗后面再说。
阴盛也会格阳于外,明明有阴寒内盛的表现,而同时却四肢不冷,有时还有热的感觉,这就是“格阳于外”了。这种情况容易被误认为阳气不虚,如果没有内寒的症状,自然是阳气没虚,如果阴寒内盛很明确,就要把四肢不冷看作虚阳外浮。
阳盛也能格阴,但只能在急性热病高热伤阴后看到。本来高热不退,反而见到四肢发冷,这就是阳热邪气太旺盛,占据了体内地盘,阴液大伤,不能和阳气协调配合,被格拒于外,这称为“阳盛格阴”,问题出在阳热邪气身上。
这种寒热有时真假难分,是“寒热真假”的问题,一定要分辨清楚。阴盛格阳称为“真寒假热”,阳盛格阴称为“真热假寒”。寒热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称为“寒热错杂”,阴盛格阳于上、于外又称为“上热下寒”、“里寒外热”。
3 阴阳是生命能源系统
★生命体肯定有自身的能源系统。
这个概念没有进入教科书,就是说还没有被官方认可。
生命体肯定需要一个能源系统,由这个系统储藏能源,转化能量,源源不绝的能量才能孕育生命,产生生命活动。没有能源,就不可能有生命活动,任何生命现象都不会产生和继续。
那么,人体的能源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架?是哪里主持这项工程?采用什么方式控制?通过什么机制分配?经过哪些环节调节?这是生命的奥秘,至今的生命科学还没有探索到。但中医学解释了这个现象。这个能源系统中医学称其为阴阳,它解释了生命能源的产生、调控、分配机制,解释了这个能源系统旺盛、衰减的过程,并总结了如何调理恢复这个系统的各种 *** ,如摄生养生、食疗药膳、推拿 *** 、药物治疗等。
★阴阳理论实际上是在阐述人体能源系统。
中医学认为,阴阳是生命的根。《黄帝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要“生”才有阴阳,没有“生”就是死的,不存在阴阳。阴阳是什么呢?又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即是说,世间一切变化都是阴阳产生出来的,阴阳是主宰世间万物的“神明”,自然也是生命现象的本源。这个话听起来好像很玄乎,如果你仔细推敲一下,自然界的活勃生机,离开了寒热阴阳还能存在吗?
“阳化气,阴成形”,概括了阴阳的基本特性。热属阳,“阳化气”,阳气就是转化出来的热能,它推动着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转,使生命体保持正常的活动,这就是“气”,就是生命力,就是生命活动的推动能量,也可以说是人体“正能量”。如果这个热能转化得不够,保持恒温的热能少了,正能量不够维持运转,人就感觉到怕冷畏寒,这就是阳虚了。
“阴成形”,转化热能的所有物质和组织都属于阴的范围。气血津液是,肌肉筋骨是,五脏六腑是。这里有几个层次,大体上,直接转化热能的是气血,储备能源的是筋骨肌肉,调节控制转化的就是五脏六腑。
生命体实际上就只有这两大部分:保证生命活动的热能和转化热能的物质。这就是中医说的人体阴阳。
★“肾”系统主管能源调控。
中医学认为,人体有个非常重要的生命子系统称为“肾”,说它是“先天之本”, *** 体“元阴元阳”,就是说藏的是人体最根本的阴和阳。同时,肾寓“命门”,是生命现象的寓所,“门”是要开阖(合)的,这就关系到生与死,门一关上生命就停止了;肾藏“命火”,生命动力的藏所。生命的动力“命火”,也就是元阳,试想一下,不就是这个能源系统吗?
肾也是“五脏阴阳之根”,“五脏之阴藏于肾,五脏之阳发于肾”。心肝脾肺肾五脏是人体五大生命系统,各有自身的阴阳,但它们的盛衰强弱又取决于肾,都靠肾中的“命火”滋养着。命火旺就生命力强,五脏阴阳衰就引起命火衰,等到命火一灭,生命就终结了。
需要注意,谈五脏时,肾是五脏之一,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系统。但对于整个生命来说,它又有独立于五个系统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掌管着生命的能源系统。
★阴阳盛衰是人体在调控能源。
人在生命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能源在由盛而衰地变化,《黄帝内经》用“肾气”来说明生育能力。在“上古天真论”中就说,女子从7岁起,肾气开始盛,经过齿更发长、月事以时下、肾气平均、身体盛壮,然后开始衰退,到49岁“天癸竭”,月经停,生不了孩子了。男子从8岁起,肾气开始盛,16岁左右有生育能力,然后40岁肾气开始衰,64岁生育能力基本丧失。
人的生长壮老过程也是肾在调控能源分配,青壮年时期能源充盛,人的生命力旺盛;随着年龄增大,能源渐渐不足,需要控制了,首先可能控制血的分配,“发为血之余”,逐渐脱发、变白;年老后,能源明显减少,表现为阳虚,首先减少能源供应的是性活动这个耗能大户,性功能减弱;进一步老化,能源紧张,就渐渐关闭一些功能,如听力、嗅觉,或者减少一些能量配置,记忆力减退;再老化下去,四肢软弱无力等,尽可能保证的是五脏能源。待到能源全部耗尽,阳化不了气,没有气了,生命也就完结了。
人体阴阳能量可储存和透支,当阴阳平衡,气血充盛的时候,人体精神健旺,神气舒畅,能量就在储存了。但正常情况下难以见到,身体健壮可能是储存能量充盛的状态。“阴虚阳亢”、“阴虚火旺”是能源透支,在动用储备能源,出现内热,身体见瘦。这个热不是实热,是动用储备能源发热,所以热度不会高,也不会通体发热,是肾阴虚的发热特点,它在控制储备能源的消耗。
★疾病是能源系统发生了故障。
《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贵在“阴平阳秘”,不平不秘就是病,阴阳离绝就没有生命了。
阳气旺盛是人体的健康状态,提示阴阳处于“阴平阳秘”的和谐时期。热能减少,人就会感觉畏寒怕冷,中医学称其为“阳虚则寒”;阳虚时阴邪就会偏盛,又称“阴盛则寒”,阴盛阳虚常常是一码事。当“阴寒内盛”时,表示水饮、寒湿、寒气、寒痰、寒浊等在体内积聚起来了,这些东西阻滞在肌肉关节就产生疼痛、麻木、肿胀、痿废,停留在脏腑孔窍,就会影响脏腑功能。现代所认识的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肾衰竭等重大疾病,很多都和这个盛的阴、虚的阳相关。“阴虚生内热”实际上是在消耗储备能源,可能是能源补充不够,也可能是消耗过多,“阴虚阳亢”、“阴虚火旺”多半属于这种能源故障,如结核病、甲亢、典型的糖尿病都能出现这种状态。
“阳盛则热”,如果是健康的“阳气旺盛”主要是不怕冷,这个旺盛就不是病了。这里阳盛所生的热主要是说发热。中医学认为,发热是正邪相斗相争的反映,这时的能源供应还比较充足,正气还相对旺盛,但受到了病邪的干扰,不能很快排除,争斗起来就表现为发热。为什么会有病邪侵入?实际上还是热能供应有故障,防卫方面出现了漏洞。疾病的发生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个“虚”可能不是很严重,只不过是漏洞而已,但它可能被病邪通过这些漏洞乘虚而入,邪气一进入人体,就发生争斗发热。如果阳气的防御没有漏洞,病邪便没有机会侵入,称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能量充足,阳气旺盛,邪气就不可能干扰人体引起疾病。
★调理阴阳是修复能源系统。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秘是什么状态?平了秘了就是没有畏寒发热的感受,人体不会对阴阳有所感觉,处于健康状态。这个时候生命体的能源供应、能量转化、能源储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所以,治疗疾病最关键的就是恢复“阴平阳秘”,称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期”就是期望值,就是目标。治病的基本原则也就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消除寒热,恢复阴阳和谐平秘。至于具体治法很多,如解表、清热、温里、燥湿、化痰、滋阴、行气活血、通经活络等,治疗的目的都是为了恢复阴阳平秘。具体如何理解,我会在病案中一一解说。
标签: 阴阳与生命 阴阳学说的生命观 阴阳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