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黑土地栏目 *** (黑土地上涌春潮辽宁省辽阳县农村地区采访见闻)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殖技术 3160

新华社沈阳1月23日电 题:黑土地上涌春潮——辽宁省辽阳县农村地区采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张非非

东北已经进入隆冬季节,记者在辽宁省辽阳县多个乡镇基层采访时惊喜地发现,虽然天寒地冻,黑土地上却是一派繁忙景象,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温室大棚内绿意盎然,受益于当地党和 *** 的好政策,当地农民百姓正在告别贫困,铆足干劲奔向富裕的小康生活。

一条隧道打通农民致富路

汽车翻过一座座山,驶过辽阳县最偏远的东部山区样子岭隧道之后,进入辽阳县甜水满族乡。据县里的干部介绍,过去甜水乡几万农民一到冬天就被阻隔在辽东大山深处,2017年以前农民进出山仅靠一条羊肠小道还拐着21道弯,特别是冬季大雪封山时,百姓生活极为不便,一切改变始于2016年的精准扶贫工作。

2017年4月,辽阳市在省里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投资3000万元启动样子岭隧道建设工程,一年后,长587米的样子岭隧道全线贯通,甜水乡农民出山的时间从过去的21分钟变为1分钟车程,农民手里的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外运销售,农民的日子一天天富了起来。

在甜水乡古家子村,记者来到曾经的贫困户谢永宽家里,进院就见三间新房很是亮堂。记者注意到,院里另一侧还有一处低矮破旧的老房子,与三间新房形成强烈反差。谢永宽老伴告诉记者,这是他们一家住了30多年快要塌掉的老房子,几年前儿媳妇实在熬不了苦日子离家出走。

2016年辽阳市委书记王凤波来到谢永宽家,看到他们一家生活艰难的情景,十分难过,当场安排镇 *** 帮助谢家盖新房,2017年全家人就住进了新房。

谢永宽老伴说:“ *** 还帮我家贷款3万元,作为脱贫启动资金给买了几头黑毛猪,经过精心饲养,去年我家的黑毛猪变成了几十头,彻底脱了贫,老头子(谢永宽)成了全市勤劳致富光荣脱贫标兵,还当上了市人大代表,儿子也重新娶上了媳妇。”

甜水乡党委书记李海清说,过去甜水乡由于道路不通,粮食出售价格都比邻近乡镇低3至5分钱,运费还高,老百姓好不容易采点山货,一下雪就运不出去。样子岭隧道打通后,2018年这里的玉米每斤卖到了0.87元,与外边乡镇的价格基本持平,柞蚕、榛子等农副产品外运都比过去好多了,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袜机轰鸣“织”出乡村新活力

来到被称为“中国北方袜业生产之一镇”的辽阳县小北河镇,一座现代化的建筑“小北河袜艺城”展现在记者眼前。镇长王洪旭介绍,小北河镇家家生产棉袜的历史已有30多年,目前全镇有202家织袜厂,大型电脑袜机2万台,年产袜子20亿双,在全国棉袜产量稳居第二。“全镇4.8万口人 ,三分之一从事袜业生产,还吸纳周边乡镇4000多人在这里打工。年轻人当看台工,月收入都在5000元上下,老人在家叠袜子一个月也挣3000多元,袜厂极大地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袜业生产已是富民强镇的支柱性产业。”王旭洪说。

在通气湾村农民王波涛家里,记者看到120台袜机正在轰隆隆地运转,他告诉记者,这些机器都是电脑控制的,每天24小时不停运转,一天最多可生产2.3万双袜子,现在正在机器上生产的是专为欧洲和中东地区赶制的出口产品。他家还率先创办电商平台,开始网上销售袜子。“当地 *** 特别支持群众发展生产,实行宽松的税收政策,我的厂子一年除了支付工人工资150万元,还能实现纯利100万元。”他说。

小北河袜艺城总经理吴春光介绍,过去小北河虽然袜子产量大,但市场销售都在南方,主要是浙江大唐袜业城和义乌袜业城,县委县 *** 为了做强这一支柱产业,全力推进小北河袜艺城项目建设,通过当地三家民营企业集资投入, *** 又协调了2000万元银行贷款,项目已经完成总工程量的95%,建成后将为全国袜业企业提供批发市场、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科技研发、检验检测中心等服务平台。目前一家大型仓储中心已经投入使用,120余家袜企已经入驻袜艺城,今年夏天将在这里举行中国小北河袜艺产业博览会,小北河的袜业产业将会越做越大。

“东北之一村”里的幸福生活

辽阳县刘二堡镇前杜村20世纪80年代还是全辽阳最穷的村,由于地处低洼,十年九涝,被当地人形象地概括为“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骡马系槽头,大姑娘往外流”,是个远近闻名的光棍村。

汽车驶进前杜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雕梁画栋的仿古牌楼,街道两旁是热闹的商业街,有银行、超市、星级旅馆、移动公司以及各种风味饭店,前行几百米是一个占地1万平方米的农民休闲文化广场及园林式人工湖公园,广场旁边是一座110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宫。再向前行,只见十几栋高低错落的现代高层住宅,被围在全封闭小区里,全村640多户村民聚居在此,楼间停车场上密密停放着小汽车。而在生活区旁边广袤的黑土地上,全村流转万亩土地建成的连片设施大棚,一眼望不到头,走进一个大棚,正在成熟中的草莓挂满了枝头,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万元。

据介绍,2010年曾经在外创办轧钢厂而实现脱贫的村民王绍永,被村民们选为村党委书记,从此开始回村带领大家奔小康,如今他已经带领全村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前杜村党委书记王绍永说:“我们这个1600多口人的小村,没有留守儿童,也没有贫困户,家家住楼房,户户小汽车,2016年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还获得‘全国小康村’称号。‘南有华西村,北有前杜村’,我就是想带领乡亲们把家乡建设成东北之一村!”

掌灯时分,记者跟着村委会主任翟福存来到村民小区串串门。先来到村民葛长田家,家里有老两口,儿子大学毕业已在外地就业,他们住的是100.9平方米的带电梯24层楼房,家里一尘不染,室温适宜。老葛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已66岁,但身体还好,在村里当兽医每年收入几万元,老伴没有工作,每月享受村里发放的养老补贴800元,看病有新农合,大病住院治疗负担超过1万元就由村里承担,家里的自来水费、取暖费、物业费和电梯维护费全是村里包了,自己家不用掏钱,生活无忧无虑。

来到村民吴长福家,夫妻俩刚从自家草莓大棚忙活完,妻子王春芳一看就是个爽快人。她说:“村里有好政策,家家都跟着受益,几年前自己家贷款搞了5个大棚,两年就还上了贷款,眼下正是草莓收获旺季,一个草莓大棚一年纯收入6万元左右,除掉各种费用,自己家一年收入近30万元,现在十里八乡的姑娘们都想嫁到我们村来。”王春芳笑得一脸幸福。

来源:新华网

标签: 辽宁黑土地栏目 *** 辽视黑土地大集_ 辽宁电视台黑土地大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