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把游走江湖的医药先生,称为"走方郎中"。他们肩挎褡裢,手举环状金属铃,不时摇动几下,发出清脆的响声,以此串街走巷,招徕生意。
这种景象小时候我在农村还能看到,于今早已绝迹,只是偶尔在影视或文学作品中还能见着。或问,那环状金属铃叫什么名称?民间俗称串铃,或叫药铃。
近读清代绍兴名医赵晴初所著、由当今针刀专家杭州叶新苗教授点校的《存存斋医话》,方知此物学名叫:虎刺,又名虎撑。
虎刺由空心铁管(或铜管)围成环状,管内装有珠丸做成,形同手镯。使用时周转摇晃,金属珠丸与管壁相碰撞,便发出清脆的响声,代替了郎中大声吆喝。由于声音特殊,人们老远便知道有郎中过来了。
关于虎刺的来历,书中有一段故事。相传始于宋代,有杏林高手李次口走山路时逢见一虎。老虎啮刺于喉,求李拔去。李郎中便置此器于虎口,替虎拔去之。后其术乃大行,流传至今。虎刺也由此而得名。
故事近乎神话,真假已无考,然万物皆有灵性,人与动物自古能和谐相处,也不失为一美谈。
查百度"虎刺"条,却只有虎刺为一植物之记载。继而输入"虎撑",则内容丰富,故事情节也有异。主人翁不再是李次口,而是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因情节总体相同,故不再赘述。
虎刺具有行医通行证之功能。凡走方郎中均须手持虎刺,方有资格行医。并且虎刺的大小、重量、形制都有区别:大者可重数斤,为医术高明的道士所用。这类道士坐诊道观,一般不外出行医。随着虎刺重量递减,表明郎中的水平也降低。最轻的虎刺仅4两,为江湖游医所用。
对于虎刺举手摇晃的高度也有规定:中等医治水平者,手置胸前平;水平高者过肩;低者置胸以下。还规定凡走过药店时,不得摇晃虎刺发出响声。因旧时中药店铺都挂有药王孙思邈的画像,发出声响被视为对药王的大不敬,药店人员便有权出来没收违者的虎刺。
看来旧时行医规矩还挺多的。一并录此,以饷读者。
2021-07-23
标签: 读书偶得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