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威海新闻网】
8个集群挺进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获批3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位居全省第二;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到68.77%,位列全省之一;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8.3%,居全省之一……在威海,以新动能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逐步起势,以高、精、特、新为特点的现代制造业,成为“十强产业”在威海的生动注脚。
要在“走在前、开新局”上实现突破性进展,产业是根基所在、优势所在。对标全省“十强产业”,立足自身实际,威海梳理出七大产业集群、十条产业链,坚持发展要素围着集群转、项目资源绕着链条走,精准梯次扶持企业发展壮大,通过推动产业集群和链条做大做强,增创实体经济发展新优势,加速构建具有威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先进制造业战略地位不动摇
产业高、精、特、新“气质”愈发明显
盛夏,行走在威海,产业发展的蓬勃之势扑面而来——
在天润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悬架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在对橡胶悬架进行试验。这款今年新研发的橡胶悬架,具有轻量化、可适应国内所有路况的特点,仅这一个平台的系列产品,未来可为公司带来6亿—9亿元的营业收入。作为国内规模更大、全球第二的曲轴专业生产企业,在做精曲轴、连杆之一主业的基础上,天润工业积极寻求突破发展,大踏步进军第二主业——整车空气悬架系统。目前,企业在研空气悬架产品就达40多款。
威高利彤生物疫苗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在威高工业园内,总投资100亿元的威高利彤生物疫苗项目取得新进展——用于临床使用的核酸疫苗产品进入生产阶段。这是国内之一个同时拥有传统疫苗制备和核酸疫苗制备的技术平台,也是国内首个在新冠病毒核酸疫苗技术方面,突破国际技术壁垒拥有自主技术产权的项目。
一个是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一个是新兴产业增量崛起,天润工业与威高集团的奋进之路,折射出威海产业发展的进击方向——代表创新方向、更具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加速增长。
威海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是全国重要的轮胎、地毯、渔具、医用耗材、海洋食品、特种船舶、机电工具、打印设备、碳纤维等的生产基地。“中国钓具之都”“首批国家船舶出口基地”“首个国家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这些既是“威海制造”的成绩,更是威海未来发展的底气。
聚焦产业优势领域深耕细作,威海把产业集群培育作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大力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沿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培育七大产业集群,着力提升十条产业链。
“以十条产业链为重点,今年我们‘一链一策’推动延链补链强链,研究出台专用汽车等细分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加快打造系统完备、互联共生、创新活跃、安全稳定的产业生态。”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前不久,威海市纺织服装产业入围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由此,威海市6个制造业集群全部入选省“雁阵方队”。
做强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我市还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数字动能,激活数字化、智能化这个动能转换的“加速器”。
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
日前,工信部发布“2022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名单”,威海蓝海工业互联网平台位列其中,与华为、阿里、腾讯等28家企业旗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步上榜,成功晋升行业“国家队”。作为威海市着力打造的工业互联网“1+10+N”平台体系中的“1”,蓝海已向机械、纺织、木业等行业延伸,目前已连接工业设备65万多台,培育了纺织服装、海洋食品、办公自动化设备等20多个行业平台,累计服务工业园区10多家。
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威海制造业正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 *** 化方向提速转型。聚焦十条产业链,威海市大力开展智能制造攻坚突破专项行动,坚持以智能化、数字化为企业转型发展“赋能”,为不同的行业领域“量身定制”智能化改造方案,全力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步伐。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认定国家、省、市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98个,被认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均达到7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
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实现存量变革之余,威海也加速布局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实现增量崛起。
今年6月,威海市与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海上风电等一系列新能源项目展开合作,为威海发展带来更加清洁的“绿色动能”。
抢抓国家发展新能源的战略机遇,威海市布局海上风电产业的脚步正在加快。眼下,远景能源零碳产业园建设现场一片热火朝天景象。自去年10月开启一期工程建设以来,这个“大块头”项目施工迅速,预计9月底可达到试生产条件。
将海上风电作为未来产业布局新领域,威海市加快推动明阳、远景整机制造产业园和大金重工、中车同力塔筒管桩生产等项目早开工、早建设。市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介绍,力争到今年底,全市海上风电制造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7家,营业收入达到175亿元。
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牢牢抓在手上
努力打造“全球投资首选地”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的可持续支撑。威海将2022年确定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攻坚年”,通过产业链招商、优势资源招商、产业园区招商等方式,以高质量“双招双引”促产业高质量发展。
马夸特二期项目正在加紧布局。
今年4月,德国独资企业、全球隐形冠军马夸特二期项目正式与威海签约,再度落户临港区。在6月份刚结束的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马夸特开关(威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贝特霍尔德·阿伦茨被正式聘任为威海“城市合伙人”。他将借助自己在行业内的丰富资源和影响力,帮助威海拓展招商引资的“朋友圈”。阿伦茨说,眼下,马夸特二期项目正在加紧布局,未来这里将是马夸特全球生产 *** 中现代化程度更高的工厂。
从“一台打印机串出一个全球化产业链”,到“德国单项冠军连续投资威海”,近年来,威海招商故事范例频出,一个个大项目与威海“结缘”的故事激励着威海在“走在前、开新局”的征程上坚定向前。
聚焦七大产业集群、十条产业链,威海市“一链一策”推动产业布局调整,以“链主”企业为切入点,组织开展精准招商、项目建设和协作配套,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为全面细化招商过程管理流程,威海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招商引资竞赛活动,建立“目标企业、招商活动、新增项目”三本台账。各类500强、链主型企业对接情况,每月新增在谈、签约、开工项目数量,区市、部门外出招商次数、项目个数,条条在列,量化指标让工作成效一目了然。
智慧谷。
智慧谷是威海市倾力打造的高端产业园区,也是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中打造的服务贸易实体园区。充分发挥园区优势,智慧谷打造了人力资源、政策、技术、政务、投融资、合作交流、国际化信息产业合作,以及金领驿站服务于一体的8大高端服务平台,面向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开展精准招商。目前园区已聚集软银、日立、阿里巴巴、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等430余个国内外强企及科研院所入驻运营。
链条引领,园区支撑,威海正朝着打造“全球投资首选地”的目标加速推进。市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外资企业数量已达1694家,今年1月到5月份,全市实际使用外资5.7亿美元,同比增长74.2%;到位内资达321.3亿元。
项目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落得下、建起来。威海市通过建立打造“1+6”项目推进机制,全环节全流程跟踪大项目落地。截至目前,今年威海市已新立项亿元以上项目279个,总投资1552亿元,同比增长29.9%。上半年,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88个,总投资超过1116亿元,同比增长19.7%。
持续巩固放大海洋优势
推动蓝色经济向高端迈进
在威海世代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研发人员首次尝试把海带原浆添加到动物饲料中,目前产品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年底前可试生产。“海带海藻卖不上价,我们就研发出国内首款酶解技术海藻生物肥,现在正开发海带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把海带产业引向更广的领域。”公司总经理李明潭说。
威海世代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把一根海带做成一个高端产业链,折射出威海市传统海洋产业正不断转型升级。无论是资源禀赋,还是产业基础,海洋都是威海更大优势和特色。今年以来,威海市持续巩固优势,推动蓝色产业链条向高端迈进,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包括海洋养殖在内,远洋捕捞、海洋种业、水产加工等海洋传统产业纷纷以“转型”为方向,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攻关,努力让长板更长,实现产业能级跃迁。一系列首创性、领先性成果涌现——威海市建成国内更大的远洋水产品运输船队;海洋养殖良种覆盖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鱿鱼掏黄及鱿鱼头切组设备”更新换代让生产效率提升4-5倍;人合机电研发的“浅吃水子母船海带收割转运平台”即将下海测试……
技术的迭代升级带来产量和效益的双提升。今年前5个月,全市共实现水产品产量74.5万吨,同比增长4.1%,754家重点监测涉海企业实现营收526.4亿元,同比增长10.9%。眼下,我市正全力推进海洋生物产业“聚链成群”,力争到2023年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200亿元。
持续巩固放大海洋优势,威海市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加速培育海洋经济新动能。目前,全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增速超过13%,在新一轮海洋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何发挥海洋作用?焦念志院士回答:“威海可以,威海能够做到。”笃定的回答源自深刻的实践。眼下,山东省海洋负排放焦念志院士工作站“海洋负排放大科学计划海水碱性矿物固碳试验”项目在威海市正式启动,将再次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威海方案”。
威海蓝碳·盐生植物实验基地。资料图
在国内率先开展海洋碳汇研究,建设全国唯一的蓝碳产业示范园区……从踏足蓝碳这片“无人区”开始,威海市接连在固碳减排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加速推动海洋碳汇实现产业化、资本化。
如今,唐启升院士设立的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观测站、山东省海洋负排放焦念志院士工作站两大高端平台建立起“双核”优势,全市鳗草育苗能力首次突破1000万株,启动全国首个海草床公益修复项目,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威海“碳”索之路。
与蓝碳产业一样,海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产业也在加速入局。6月7日,我国之一台自主研制的1500米深海铺缆机器人成功入海测试, *** 设备上千种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
未来机器人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测试深海机器人。
“我们不仅突破了国外‘卡脖子’技术,还带动培育出上百家零部件配套企业,为海工装备发展贡献了威海力量。”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泽文说。
以科技兴海,威海市围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等领域聚集创新资源,挖掘海洋经济新优势。截至目前,我市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涉海创新平台发展到367家,全市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91家。
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人才支撑等产业生态汇聚,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正喷涌勃发,计划到2025年,全市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增长60%,海洋生产总值占比超过40%。
■记者手记
用“链式思维”推动产业发展
无论是打造七大产业集群、培育十条产业链,还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抑或是存量变革、增量崛起,链条化、集群化已经成为威海产业发展的鲜明特征。
从企业到项目,从园区到集群,从顶层设计到细分研究,威海推动产业发展目标坚定。聚焦七大产业集群和十条产业链,促进现有企业对接合作,精准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业链延伸项目,全力推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不断完善功能互补、协作配套的产业链条,把产业打造成吸引优质项目集聚的“强磁体”。
从传统产业升级到新兴产业布局,威海市不断在新发展格局中寻找新机遇。广大企业坚守主业,又主动求变,围绕产业链条,积极攻克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探索新领域,努力在产业分工体系中抢占关键位置、占据一席之地,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各产业领域积极用数字赋能,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催生更多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产业的蝶变升级。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精准对接、协同联动,越来越多创新资源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
将“链式思维”融入到产业发展全过程,必将推动产业向高端迈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充沛新动能。(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世超 孙艺嘉 张宇/文 孙大伟/图)
本文来自【威海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