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鸡和火鸡,鸽有时也可发生,鸭、鹅的易感性低。各种年龄、性别和品种的鸡都能感染,但以雏鸡病情更加严重,死亡率高。本病一年四季都能发生,但以夏初到秋季蚊虫出现的季节多发。 病鸡脱落和破散的痘痂,是散布病毒的主要形式。本病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的伤口感染,不能经健康皮肤感染,亦不能经口感染。蚊虫等血吸昆虫在传播本病中起重要作用。鸡打架、追啄、交配等造成外伤,鸡群过分拥挤,鸡舍通风不良、阴暗、潮湿,体外寄生虫及饲养管理太差均可促使本病发生和加剧病情,如有葡萄球菌等并发感染,可造成大批死亡。
二、临床症状
根据病鸡的症状和病变,可以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三种病型,偶有败血型发生。
1、皮肤型:特征是在身体无毛或毛稀少的部分,特别是在鸡冠、肉髯、眼睑、喙角和趾部,出现灰白色的小结节,渐次成为带红色的小丘疹,很快增大如绿豆大痘疹,呈黄色或灰黄色,凹凸不平,呈干硬结节,有时和邻近的痘疹1相融合,形成干燥、粗糙呈棕褐色的大的疣状结节,突出皮肤表面。痂皮可以存留3~4周,以后逐渐脱落,留下一个平滑的灰白色瘢痕。轻的病鸡也可能没有可见瘢痕。皮肤型鸡痘一般比较轻微,没有全身性的症状。但在严重病鸡中,尤以幼雏表现出精神委靡、食欲消失、体重减轻等症状,甚至引起死亡。产蛋鸡产蛋量显著减少或完全停产。
2、黏膜型(白喉型):在喉头和气管黏膜处出现黄白色痘状结节或干酪样假膜,这层假膜很像人的“白喉”,故称白喉型鸡痘或鸡白喉。假膜不易剥离,如果用镊子撕去假膜,则露出红色的溃疡面。随着病情的发展,假膜逐渐扩大和增厚,阻塞在口腔和咽喉部位,使病鸡尤以幼雏鸡有呼吸和吞咽障碍,严重时嘴无法闭合,病鸡往往张口呼吸,发出“嘎嘎”的声音。
3、混合型:本型是指皮肤和口腔黏膜同时发生病变,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4、败血型:在发病鸡群中,个别鸡无明显的痘疹,只表现为下痢、消瘦、精神沉郁,逐渐衰竭而死,病鸡有时也表现为急性死亡。
三、病理变化
1、皮肤型:特征性病变是局灶性表皮和其下层的毛囊上皮增生,形成结节。结节起初表现湿润,后变为干燥,外观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皮肤变得粗糙,呈灰色或暗棕色。结节干燥前切开切面出血、湿润,结节结痂后易脱落,出现瘢痕。
2、黏膜型:特征性病变是在喉头和气管黏膜处出现黄白色痘状结节或干酪样假膜,假膜不易剥离。将假膜剥去可见出血糜烂,炎症蔓延可引起眶下窦肿胀和食管发炎。
3、败血型:其剖检变化表现为内脏器官萎缩,肠黏膜脱落,若继发引起网状内皮细胞增殖症病毒感染,则可见腺胃肿大,肌胃角质膜糜烂、增厚。
四、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病鸡的冠、肉髯和其他无毛部分的结痂病灶,以及口腔和咽喉部的白喉样假膜就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实验室检查。
五、防控
预防鸡痘最可靠的 *** 是接种疫苗。一般在夏末秋初接种鸡痘疫苗。可用鸡痘弱毒疫苗,100倍稀释,用钢笔尖蘸取少许疫苗,在鸡翅膀内侧无血管处刺破皮肤即可,1月龄内雏鸡刺种一下,1月龄以上的鸡刺种两下。每刺种几只鸡后,应用脱脂棉擦拭笔尖,以免笔尖油脂过多蘸不到药液而影响免疫效果。接种3~5天之后,接种部位出现绿豆大小的红疹或红肿,10天后有结痂产生,即表示疫苗生效。如果刺种部位不见反应,必须重新刺种疫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用对症疗法,以减轻病鸡的症状和防止并发症。皮肤上的痘痂,一般不做治疗,必要时可用清洁镊子小心剥离,伤口涂碘酒或甲紫(紫药水)。对白喉型鸡痘,应用镊子剥掉口腔黏膜的假膜,用1%高锰酸钾溶液洗后,再用碘甘油涂擦。病鸡眼部如果发生肿胀,眼球尚未发生损坏,可将眼部蓄积的干酪样物排出,然后用2%硼酸溶液冲洗干净,再滴入5%蛋白银溶液。剥下的假膜、痘痂或干酪样物都应烧掉,严禁乱丢,以防散毒。
发生鸡痘后,由于痘斑的形成造成皮肤外伤,这时易继发引起葡萄球菌感染,而出现大批死亡。所以,大群鸡应使用抗生素如0.005%恩诺沙星拌料或饮水,连用5~7天。
为促进组织和黏膜的新生,促进饮食和提高机体抗病力,应改善鸡群的饲养管理,在饲料中增加维生素A和含胡萝卜素丰富的饲料。若用鱼肝油补充时应为正常剂量的3倍。
放养鸡一般饲养在林地、田间、草地,潮湿的草地、林地是滋生蚊虫等血吸昆虫的地方,周围环境中蚊虫等血吸昆虫较多,易患该病,在生产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标签: 鸡痘的防治 鸡痘病的症状 鸡痘病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