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牧业百科,执业兽医免费在线诊疗
一、是开口料很随意:
雏鸡消化功能不健全,需要2-3周的发育消化器官才逐渐成熟;肠管容积小,每次进食量有限;生长发育迅速,体重之一周是初生重的2倍,六周是初生重的12倍;母源抗体下降迅速,在2-3周新城疫、法氏囊等母源抗体几乎为零。基于雏鸡的这些生理特点和品种小型化发展的育种趋势,决定了其本身对于开口饲料的较高要求,要同时具备“易消化、高营养、抗病力强”的三大特点。而原本使用的肉鸡饲料由于添加大量DDGS、棉粕、菜籽粕等不利于生殖器官发育的杂粕类蛋白质原料;添加大量促生长的抗生素,容易在以后较长的饲养期出现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生物素(缺乏后容易出现鸡上笼时裂爪)等维生素缺乏等诸多问题,不少规模化养殖场现在已不再使用。而现阶段人们普遍使用的蛋小鸡饲料,由于存在添加使用杂粕;饲料没有特殊处理,吸收率低;饲料粗蛋白、代谢能、氨基酸等的营养浓度低等问题,限制了雏鸡早期的体重达标,进而严重影响优良品种遗传性能的发挥。
为了适应雏鸡的生理特性和体型小、采食量低,而生产性能又不断提高的育种新特点。国内大型饲料企业在雏鸡开口料上取得重大突破:采取了膨化大豆、玉米等容易吸收的原料,有的还进行了超微粉处理,极大提高了高营养浓度情况下饲料的吸收率;为了满足雏鸡快速生长的特性,多添加了进口鱼粉、优质大豆油、大豆豆奶粉等高品质优质原料,保证粗蛋白20%以上,代谢能2950大卡/公斤左右,赖氨酸1%左右,可消化蛋氨酸达0.45%;为了增加抗病性能,饲料添加高含量的VE、VC、免疫球蛋白等。把开口料做成雏鸡奶粉般、卵黄般的营养状态的饲料,极大满足了雏鸡生理和营养需要,为实现35天定终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现实中由于人们忽视雏鸡的这些特性,甚至为了所谓省钱,这种饲料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这种饲料使用不要太长,一般每只鸡200克,大约吃15-17天足可以)。
二、是育成期饲料不注意:
育成期的目的就是培育出丰满的肌肉,发达、结实、健康的骨骼,体成熟、性成熟同步的良好的体况;确保18周后备母鸡体重更大化(达标或超标20%之内)。现实中由于人们对育成期的重要性缺乏足够了解,或出于省钱的目的,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育成期饲料使用时间太长,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常常在6-8周就更换为育成期饲料,而现在新的蛋鸡品种存在生长慢、小型化、采食量低、营养要求高的特点,较短时间的育雏和较长时间的育成,影响育成目的的实现,难以保证产蛋鸡卓越的产蛋性能的发挥;二是育成期饲料营养含量低、粗纤维含量高。
要想系统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着重两个方面——延长育雏期,缩短育成料使用时间。由于管理水平、养殖环境千差万别,不能简单地看日历养鸡,要使用育雏饲料至胫骨达到86毫米以上,而且体重达到1.7斤以上(使用小鸡饲料或育雏期预混料调配的粗蛋白17.5%以上<豆粕添加27%-28%>,代谢能2800大卡/公斤的饲料,大约70-80天左右)再更换育成期饲料。这样就延长了育雏,缩短育成期至6周内。二是使用优质育成期饲料并合理调配大配方。使用优质育成期或育雏期预混料调配饲料,并且确保粗蛋白大于15.5%(豆粕22%左右,白羽鸡酌情提高),能量绝不能低于2750大卡/公斤,蛋氨酸品种不同原则上0.33%,钙0.9%左右,有效磷更好在0.36%,赖氨酸品种不同原则上不低于0.7%。麸皮上限限制在8-12%,以解决初产鸡下痢和肠管过分发育造成一生采食量偏高等问题。
三、初产期营养普遍低:
初产鸡本身面临环境应激大、体重增加、产蛋率升高、蛋重增大等营养急需满足的“四大”问题。而此时鸡生理性采食量并没有达到更大化(要31周左右采食量才能更大化),存在营养需要高而摄入量不足的突出矛盾,极容易造成营养的负平衡。这不仅影响蛋鸡平稳、安全地上高峰和高峰期的持续时间,而且很容易在上高峰和高峰期因体质差而发生疫病题。严格来说使用营养水平较高的产蛋前期和初产期饲料非常必要,但由于人们多停留在发病后治疗的层次,对此阶段饲料营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大多数没有应用。高营养初产期饲料的使用应该打破日龄限制,褐羽1500克,白羽1350-1400克更换为蛋鸡饲料后就要开始应用,营养更低也要比高峰期高10%以上,使用优质预混料的要增加20%使用,豆粕增加2-3%,添加0.5-1%的优质豆油。使用全价饲料的,优质粗蛋白不低于17%,代谢能在2700-2750大卡/公斤(我们日常饲料代谢能大约在2600大卡/公斤左右)。使用期间更好到210天,最短不低于90%产蛋率以上后半个月。
四、产蛋鸡一个配方用到底:
不同品种的蛋鸡在一定环境状态下保持卓越的产蛋性能所需要的能量、粗蛋白、氨基酸等相对固定。但是由于区域、季节的不同、温度的差异等,鸡的采食量变化很大。温暖的地区或夏季采食量较低,如何在较低采食量情况下,满足营养的更低需要,避免出现营养摄入不足的负平衡?而在寒冷的地区或冬季,鸡采食量增加,如何在满足营养摄入的前提下避免营养的浪费与营养代谢性疫病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品种、季节不同、产蛋阶段不同设计出不同的配方,满足高产与维持机体健康的营养需要。
而我国的养殖现实还是处在一个配方用到底的低水平。根据区域不同和养殖条件的差异,夏季要在春秋季配方的基础上提高10-20%的营养浓度(夏季凉爽的东北、西北地区以及使用风机湿帘降温效果好,采食量下降少的,提高幅度可以低些,反之炎热的南方地区和开放性鸡舍,提高营养的幅度要大些),一般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夏季至少增加15%的营养,预混料更好增加20%使用(5%的按照6%添加),豆粕提高3-4%,添加1-1.5%的优质豆油,石粉9%。冬季要酌情提高能量,减少麸皮等粗纤维含量高的原料使用量,保证能量水平不低于2700大卡/公斤,添加1-1.5%的优质大豆油,额外添加50%的氯化胆碱1000-1500克/吨,降低豆粕1-2%,石粉控制在7-7.5%。
(该文章转自一蛋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