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是很常见的消化道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不少人觉得大肠息肉没引起什么症状不用理会,其实大肠息肉是有恶变的可能性的,所以一旦体检时发现大肠息肉,特别是家族中有大肠癌病史的病人更要注意,一定要到医院治疗。
大肠息肉是指任何从大肠黏膜上皮来源的、表面突出到肠腔的隆起状病变。发生常见原因首先是年龄。大肠息肉多见于年龄大于40岁的中老年人群。可能与其胃肠动力不足、粪便长期滞留肠道对黏膜反复 *** 、免疫功能低下、肠道内有益菌群数量下降等因素有关。其次是饮食因素,高脂饮食会增加患病风险,食用纤维素会降低患病风险。原因在于油脂经过一系列作用,会导致结肠上皮细胞受损并过度增生,逐渐形成息肉,而纤维素可促进肠蠕动,缩短有毒物质在肠道停留时间,减轻对肠道黏膜损害与炎性反应。然后是遗传因素,大肠癌、大肠腺瘤患者的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易出现大肠息肉。最后是患有肠道疾病者。原本就患有肠道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大肠息肉,如炎症性肠病、慢性菌痢、慢性阿米巴肠病等。
大肠息肉一般可分为腺瘤 *** 肉、错构瘤 *** 肉、炎 *** 肉、增生 *** 肉等。大肠息肉起病隐匿,很多时候是没有任何症状的。息肉逐渐增大后部分人会出现症状,例如:大便次数增多、腹痛、腹泻、便秘、腹胀、粘液便,还会出现便血,长期便血会导致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等。随着大肠息肉的进展,可能还会出现肠套叠、肠梗阻等症状,腺瘤 *** *** 有癌变倾向,可进展成癌症。另外,除了炎 *** 肉,错构瘤 *** 肉、增生 *** 肉亦有一定的恶变可能。
确诊大肠息肉可以参考以下措施。之一可以通过直肠指检。通过指检直肠可确定是否存在肿块,并确认肿块大小、位置、活动度等。但手指仅仅可触及直肠7-8厘米内的肠段,故具有一定局限性。第二可以抽血检查血清癌胚抗原,能够监测大肠腺瘤、大肠癌的进展情况。第三是大便隐血试验,主要用于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筛查, *** 简单且费用低廉。第四是肠镜检查,这是诊断大肠息肉最直观的首选检查 *** ,不仅可以观察息肉数目、大小、形态、部位和活动度,还能通过息肉活检,明确息肉性质。
刚才我们讲过了,大肠息肉一般分四种。虽然无癌变倾向的小息肉可不处理,只需定期复查,但是有时在内镜下观察无法准确判断息肉性质。随着息肉体积的增大,癌变几率就越高,特别是直径超过2cm的息肉。大肠息肉转变为大肠癌过程为5-10年,所以大肠息肉应早发现、早诊断、早切除,免除后患。大肠息肉结肠镜下切除 *** 具体有:高频电切除术、黏膜下剥离术、黏膜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套扎、激光、射频、微波等。息肉较大甚至引起肠梗阻、息肉癌变伴有深层次浸润、内镜难以切除干净或增加穿孔风险的基底较大的大息肉等经医生评估后可行手术治疗。
我们胃肠道的神经对牵拉是非常敏感的,而对于切割、电流、灼热的 *** 则要耐受得多。所以切息肉时电凝或者电切所带来的 *** 对于我们肠道来说是基本感受不到疼痛的。另外,排除禁忌后,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一般都会在患者麻醉状态下进行,所以就更不会有所察觉了,怕疼的朋友们不必为此担忧。
息肉切除后是必须要复查肠镜的。很多患者以为切完息肉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对的。切息肉解除的是一时之患,一部分人,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患者,息肉复发的概率很高,所以保持定期复查才是守护健康之道。关于复查时间间隔,一般分两种情况:1.如果切的是炎 *** 肉或增生 *** 肉,半年之后进行之一次复查。检查结果正常,就按照1年-3年-5年的时间间隔进行复查。如果这期间一直没有新发的肠道息肉,之后每5年检查一次即可。2.如果切的息肉是癌前病变(腺瘤 *** 肉、错构瘤、锯齿状瘤)或者早癌,需要在3个月后进行之一次复查,在结果正常的情况下,按照6个月-1年-3年-5年的时间间隔复查。在此期间,根据息肉复发或新 *** 况,可能会调整为每1年做一次复查的长期监测。
90%的大肠癌是由大肠腺瘤转变而来,预防大肠癌,首先要预防大肠息肉。措施有:一.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是预防恶性疾病有效的 *** ,大肠息肉是消化道疾病,跟饮食息息相关。因此,预防大肠息肉,要多吃便于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 *** 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减少摄入煎炸垃圾食物、烟熏腌制食品,保持大便通畅。二.增强自身免疫力,有良好的体魄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 *** 。适当运动,改善身体机能,控制体重。三.对于有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高危人群,长期患有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炎症性肠病等消化道疾病的人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行肠镜检查。
总之,大肠息肉多数情况下不是什么穷凶极恶的坏蛋,大家无需杯弓蛇影、盲目紧张,只要我们能够提高健康意识,保持定期体检,注意生活饮食习惯,必要时做相关的检查和治疗,肠癌一定离我们远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