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由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引起的牛全身性感染疫病,临床以皮肤出现结节为特征,该病不传染人,不是 *** 共患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农业农村部暂时将其作为二类动物疫病管理。
1.流行病学
1.1传染源
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牛,感染牛和发病牛的皮肤结节、唾液、 *** 等均含有病毒。
1.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叮咬传播(蚊、蝇、蠓、虻、蜱等),可通过相互舔舐传播,摄入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也会感染该病,共用污染的针头也会导致在群内传播,感染公牛的 *** 中带有病毒,可通过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传播。
1.3易感动物
该病能感染所有牛,黄牛、奶牛、水牛等均易感,无年龄差异。
1.4潜伏期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14~28天。
1.5发病率和病死率
在生产实践中发现该病的发病率差异较大,其发病率并不稳定,发病率范围在2%~45%;病死率一般不超过10%。
1.6季节性
该病主要发生于吸血虫媒活跃季节。
2.临床症状
该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跟动物的健康状况和感染的病毒量有关;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达41℃左右,可持续1周时间,精神消沉,不愿活动,出现眼结膜炎、流鼻涕、流涎;发热后48小时皮肤上会出现直径10~50mm不等的结节,以头、颈、肩部、 *** 、外阴、阴囊等部位居多;结节破溃,吸引蝇蛆,反复结痂,迁延数月不愈;口腔黏膜出现水泡,继而破溃和糜烂;牛的四肢及腹部、会阴等部位水肿,导致牛不愿活动;公牛可能暂时或永久性不育;怀孕母牛流产, *** 延迟可达数月。
3.治疗方案
该病处置原则为——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吸血虫媒活跃季节要勤巡栏,仔细观察每头牛的精神状态及体表皮肤有无突起的结节,一经发现该病的发病牛必须坚决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做好蚊、蝇、蠓、虻、蜱等虫媒的灭杀工作,并对隔离场所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病牛应尽早采用药物控制与治疗:一侧肌肉注射注射“氟尼辛葡甲胺+头孢噻呋钠”,另一侧肌肉注射双黄连注射液(上述药物均按照使用说明的标准建议剂量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80%以上的发病牛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节结慢慢消退或破溃,逐渐康复;皮肤破溃后,要做好伤口的日常处理,防蚊蝇、防感染,可在破溃伤口处涂抹青霉素粉或者高锰酸钾等,并结合肌肉注射青霉素;个别病情严重的牛只可发展为肺炎,呼吸困难,出现流脓性或带血鼻液,此时应肌肉注射氟尼辛葡甲胺,同时静脉注射葡萄糖和磺胺,连用5天;眼部、腹部、腿部有水肿的,待水肿部位的皮肤破溃后,做好伤口的日常护理防止感染,伤口会逐渐结痂康复,该病节结破溃越早,牛只康复就越快,反之节结迟迟不破溃,牛只越是难以好转,病程亦越长。
该病药物治疗方案较多,以上为实践检验较为有效的方案之一,仅供参考;药物治疗后,一般病情3~5天后可得到控制并逐渐好转康复,病情严重的需加强护理,一般2个月左右即可康复;要注重对发病牛的精细化护理,本着“护理之一”的核心原则并结合相应的药物治疗——在正常情况下死亡率是很低的(一般不会超过2%),在这方面与牛口蹄疫极为相似,只要注重对发病牛的精细化护理并配合有效的治疗方案,就可以将发病牛的死亡率控制在极低的范围内。
4.疫情防控
牛节结病疫情防控主要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动物疫病防控原则,每年按时规范接种山羊痘疫苗(按照山羊的5倍剂量),对全部牛只尾根皮内接种疫苗,即可获得较好的保护效果;平时也要加强对牧场的日常消毒以及牧场闭环管理,有效阻断传染源。
【总结】以上图片为牛节结病典型症状,该病发病快,出现眼结膜炎、流鼻涕、流涎等现象,严重的发展为肺炎,流带血鼻液,发热后48小时皮肤上会出现直径10~50mm的结节,以头、颈、肩部、 *** 、外阴、阴囊等部位居多;针对结膜炎与流带血鼻液现象——要坚持每天使用青霉素盐水对发病牛的眼部或者口鼻部进行一次清洗,直至病症消除;对于发展为肺炎的牛只要按照肺炎的标准治疗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备注:上述治疗方案为作者王仕江(执业兽医师)——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亲身经历与总结发现的有效防控与治疗经验,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