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是一种多细胞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微生物学上属于真菌。其通过孢子的形式繁衍。霉菌孢子普遍存在于土壤和一些腐烂植物中,经由空气、水及昆虫传播到植物上,一旦孢子接触到破裂的种子,就会迅速发生霉变现象。
霉菌按其生活习性分为田间霉菌和仓储霉菌两种。田间霉菌是指青霉菌属、麦角菌属和镰孢菌属(梭霉菌属),此类霉菌属野外菌株,通常谷物在未采收前就已感染,最适生长温度为5℃~25℃,该类霉菌在低温环境中也会繁殖,阴冷潮湿的天气更易于这些霉菌生长。仓储霉菌主要是指储存的饲料或原料,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产生的霉菌,以曲霉菌属为主,该类霉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80%~90%。但是,田间霉菌若在适宜条件下、在仓储环境中也会快速繁殖,造成严重污染。
霉菌生长条件四要素:碳水化合物(如玉米等谷物、饲料)、充足的水分(湿度在85%以上)、适宜的温度(12℃~25℃)、氧气。
霉菌毒素产生、分类及危害
霉菌毒素是谷物或者饲料中的霉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在农田里、在收获时、在储存或加工过程中生长产生的、有毒的二次代谢产物。
迄今为止已经分离和鉴定出来的霉菌毒素有300多种。一般而言,霉菌毒素主要是由4种霉菌属所产生:曲霉菌属(主要分泌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青霉菌属(主要分泌橘霉素等)、麦角菌属(主要分泌麦角毒素)、镰孢菌属(主要分泌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串珠镰孢菌毒素),也是最见的几种霉菌毒素。
不同霉菌毒素的危害能对动物产生危害的、最多见到的霉菌毒素多达20多种,分别亲嗜一种或多种组织与器官,并且多能对动物免疫系统产生损害,尤其是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造成免疫复合性损害,这种病理作用一方面与这些霉菌毒素的免疫毒理有关,也与它们泛嗜性的病理损害有关。
霉菌毒素中毒在猪病发生学中的地位
全世界的谷物有25%以上受到霉菌毒素污染,我国的污染更为严重,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的一项调查检测表明,配合饲料中不同程度霉菌毒素的污染高达80%以上。这说明生猪中少有不受霉菌毒素危害的,霉菌毒素中毒的患病率(包括显性患病率和隐性患病率之和)远远高于任何一种侵袭性疾病。
现代研究表明,饲料霉菌毒素无论是在许多传染病的发生上还是非传染病的发生上经常扮演“始作俑者”的角色。在饲料霉菌毒素中毒的基础上发生猪瘟(CSF)、猪伪狂犬病(PR)、蓝耳病(PRRS)、圆环病毒病(PCVⅠ)已是常见之事。在霉饲料中毒的基础上发生的肝肾综合征(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等)、母猪膀胱炎、蹄叶炎和蹄裂也不少见。正因为霉菌毒素存在于饲料中的普遍性和对猪组织器官损害的广泛性,成为许多传染病与非传染病发生的始动环节。霉菌毒素的危害性超出了人们的认识,成为比许多传染病危害更严重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霉菌毒素中毒的隐蔽性和微量性
人们通常对外表明显发霉的饲料具有警觉性,但是对外观毫无发霉迹象的饲料失去警觉。事实上,外观正常的饲料的霉菌污染率也高得惊人。据报道,在80份外观正常的饲料样品中,霉菌毒素超标的有66份,占82.5%,加上虽未超标但被污染的饲料,饲料被霉菌毒素危害的比例就更大了。
外观正常但被污染的饲料原料多由田间霉菌引起。因为气候的因素,在子实成熟前已感染,种皮薄弱的胚乳尤其易被霉菌感染,因子实的长大而被包埋,因此,外观正常。田间霉菌种类繁多,除了黄曲霉菌几个少数的仓储霉菌外,最常致害的赭曲霉、青霉菌、镰孢霉和麦角霉菌都是田间霉菌,它们多是形成混合感染,隐藏于外观正常的饲料子实当中,增加了对动物危害的严重性和多靶性,若再次不当储存,条件适宜,就会加重污染,造成更为严重的伤害,如玉米赤霉烯酮就是在不当的仓储环境下,污染加快。
人们通常认为,饲料稍微有点霉变应该没什么关系,不会引起中毒,从而放松了警惕。有些猪场认为,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增加饲料成本,所以常常是时加时不加,小猪饲料加,大猪饲料就不加,有的甚至母猪饲料都不加。忽略霉饲料中毒的微量性(见下表),殊不知有时大猪的涨气、胃溃疡等突然死亡就是霉菌毒素造成的。长期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可降低动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还有吸附肠道毒素、控制和减少腹泻,提高饲料报酬,是养殖增效的好途径。
亲爱的养殖朋友们,关注微信公众号:(每日生猪报价/dfj878),有什么养殖方面的问题,行情分析,养殖疑惑,疾病防治 ,政策解读我们会有专业老师之一时间给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