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鸭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中的任何一型引起的一种感染综合征。雏鸭感染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传播方式:一是感染鸭和易感鸭的直接接触;二是包括气溶胶或暴露于病毒污染的间接接触。感染鸭从粪便中排出大量病毒,被病毒污染的任何物品都易传播疾病,如鸟类和哺乳动物、饲料、水、设备、物资、笼具、衣物、运输车辆、昆虫等。本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以冬、春两季多发。温度过低、温度忽高忽低、气候干燥、湿度过低、通风不良或通风量过大、寒流、大风、雾霾等因素均能促进该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
高致病性禽流感:多由H5N1流感病毒引起。病鸭不出现前驱症状,发病后急剧死亡,死亡率可达90% - 100%.发病稍慢的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呼吸困难,排绿色或白色稀便。出现头颈扭曲、瘫痪等神经症状,头部、腿部皮肤出血。蛋鸭产蛋率下降。
低致病性禽流感:多由H9N2流感病毒引起。病鸭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2℃以上。精神沉郁,缩颈,嗜睡,眼呈半闭状态。采食量急剧下降,排黄绿色稀便。呼吸困难,眼肿胀流泪,初期流浆液性带泡沫的眼泪,后期流黄白色脓性分泌物,眼睑肿胀。也有的出现抽搐,运动失调,瘫痪等神经症状。产蛋鸭感染后,2-3天产蛋量即开始下降,7 - 14天内可使产蛋率由90%以上降至5%-10%,严重的将会停止产蛋,同时软壳蛋、无壳蛋、砂壳蛋增多,持续1~5周后产蛋率逐步回升,但恢复不到原有的水平,一般经1.5~2个月逐渐恢复到下降前产蛋水平的70%~90%。种鸭感染后,受精率下降20%-40%,并致10%~20%鸭胚于后期死亡,出壳舌的弱雏鸭增多,雏鸭在1周内死亡率较高。
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病死鸭心冠脂肪、心外膜、心内膜出血,心肌有黄白色条纹状坏死。喉头、气管出血,肺脏出血。腺胃 *** 出血,肌胃角质层下出血,肌胃与腺胃交界处呈带状或环状出血;十二指肠,泄殖腔充血。肝、脾、肾肿大,胰腺出血、水肿。胸部,腹部脂肪有紫红色出血斑或弥漫性出血点。蛋鸭卵泡嗅出血、变形,严重时破裂,形成卵黄 *** 膜炎。输卵管黏膜水肿、充血,内有浆液性、黏液性或干酪样物质。
鉴别诊断:鸭流感的发病症状及剖检变化与鸭副黏病毒病及坦布苏病毒病相似。鸭副黏病毒病在肠黏膜有局灶性出血或溃疡,而鸭禽流感表现为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坦布苏病毒病没有皮肤出血现象,但卵泡膜出血较为严重。
治疗方案:瘟毒快克饮水拌料,配合五苓散保肝护肾
预防管理:
之一,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机体的抵抗力。饲养场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控制人员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注意温度变化,防止冷应激,避免温度过低、温度忽高忽低。注意通风,避免通风量过大。
第二,加强消毒。鸭舍周围可用4%火碱液喷洒消毒,每隔2-3天消毒1次;带鸭喷雾消毒可用双链季铵盐类消毒剂
及含氯消毒剂(如二氯异氰酸钠),每天1次。
第三,做好粪便的处理口生产区的粪便、污物等堆积发酵,不允许旷野处理。
第四,鸭群接种禽流感灭活疫苗,目前使用的禽流感疫苗主要为H9N2和H5Nl灭活疫苗。疫苗接种后应加强对HI抗体水平的检测,生产中—般要求HI抗体水平达8.0log2以上。
种鸭,商品蛋鸭首免在15 - 20日龄,每只注射0.3毫升;二免在45 - 50日龄,每只接种0.5毫升;开产前2-3周,每只接种0.6 - 0.7毫升;开产后每隔2-3个月接种1次。
肉鸭在7-8日龄时颈部皮下注射0.3毫升。
2、鸭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新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各日龄、品种的鸭均易感染。以往人们认为禽副黏病毒一般不感染水禽,即使感染也不发病。但近年来,副黏病毒的致病性有了很大的变化,对鸭、鹅等水禽也有极强的致病性。
流行病学:本病对番鸭、半番鸭、麻鸭、肉鸭均有致死性。肉鸭发病在8 - 30日龄,日龄越小,发病越严重。中大鸭病情相对较轻或成隐性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多发。病鸭的胴体、内脏、排泄物或分泌物以及污染的饲料、水源、草地、用具和环境等是主要的传染源,种蛋和孵化室也是传染源。从疫区引进带毒鸭常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临床症状:
病鸭食欲减少,饮水增加,缩颈闭眼,两腿无力,常蹲伏鸭舍角落。初期排白色稀便,中期红色,后期绿色或黑色。部分病鸭呼吸困难,口中有黏液蓄积。有些病鸭出现一过性的转圈或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种鸭感染后产蛋性能下降,软壳蛋、无壳蛋增多。该病也可通过种蛋传播,引起胚胎死亡,孵出的弱雏鸭增多,会出现扭头、转圈、头颈后仰等神经症状。
剖检变化:
鸭口腔黏液较多,喉头、气管出血,肺脏出血。肝脏肿大,脾肿大,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灶,腺胃出血,肠黏膜脱落,有局灶性出血、坏死,胰腺有出血点或白色坏死点。产蛋鸭卵泡变形、出血,严重时卵泡破裂,形成卵黄性腹膜炎等。
鉴别诊断:本病易与鸭瘟相混淆,但鸭瘟在食管黏膜有出血,黄白色的坏死、溃疡,副黏病毒病没有该病变。
综合防治:
之一,科学选址,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科学的卫生防疫制度及饲养管理制度。
第二,用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对易感鸭实施免疫。
种鸭免疫:产蛋前2周,皮下或肌内注射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0.5~0.6毫升/羽。1周产生抗体,维持6个月左右,高峰在1.5—2个月。在免疫期内,所产种蛋孵化的生鸭在2~3周内因具有母源抗体,可以抵抗强毒的感染。
雏鸭免疫:7日龄时皮下或肌内注射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0.3~0.5毫升/羽,首免2个月后应实施第二次免疫。
治疗 发病后,瘟毒快克饮水拌料, *** 新霉素控制拉稀,康复后可用新城疫IV系疫苗,以3~4倍量饮水紧急免疫。
3、鸭瘟:是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传染迅速,发病率和致死率很高。鸭群一旦感染鸭瘟,往往引起大批死亡,会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流行病学:
不同品种、年龄、性羽的鸭均可被感染,以番鸭、麻鸭、绵鸭易感性更高,北京鸭次之。在自然流行中,成年鸭发病、死亡较为严重,1月龄以下雏鸭发病较少。鸭瘟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鸭和潜伏期的感染鸭,以及病盒不久的带毒鸭。病鸭和带毒鸭的排泄物含有大量病毒,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和水域等外界环境进行传播。某些野生水禽和飞鸟也可能感染或携带病毒,因而有可能成为传播本病的自然疫源和媒介。鸭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交配、眼结膜和呼吸道也可以感染。鸭瘟在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春、秋两季最为严重。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3—4天,病初鸭的体温升高,呈稽留热,精神委顿,食欲减少或废绝,饮水增加,两翅下垂,排绿色或灰白色稀便, *** 周围的羽毛被污染并结块。两脚麻痹,走动困难,静卧地上不愿走动,不愿下水。
流泪和眼睑水肿是鸭瘟的特征性症状,病初流出浆液性分泌物,眼周围的羽毛沾湿,以后变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而不能张开。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时,有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胀,俗称为“大头瘟”。此外,病鸭从鼻腔流出稀薄或黏稠分泌物,呼吸困难,发出鼻塞音,叫声嘶哑。
剖检变化:
心脏心冠脂肪、心外膜。心内膜出血。舌黏膜出血、溃疡,口腔黏膜出血,食管黏膜出血,时间稍长的食管黏膜表面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假膜易剥离,剥离后食管黏膜留有溃疡瘢痕。腺胃黏膜有出血斑点,有时腺胃与食管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膜下层充血、出血。肠道有环状出血,肠黏膜弥漫性出血。泄殖腔黏膜出血,时间稍长的表面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结痂,黏着牢固,不易剥离。头颈肿胀的病鸭,皮下组织有黄色胶样浸润。胸腺出血。胰脏有散在细小出血点或灰色坏死灶,肺脏出血。
肝脏肿大,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出血点、黄白色坏死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点出血,或其外围有环状出血带,这种病变具有诊断意义。胆囊肿大.充满黏稠的胆汁,黏膜见有充血或散在的浅小溃疡。脾脏肿大,呈暗褐色。脑膜有时呈轻度充血。产蛋鸭卵泡充血、出血、变形,有时卵袍破裂,引起腹膜炎。
鉴别诊断:
鸭瘟在有些方面同鸭巴氏杆菌病很相似,应注意鉴别诊断。鸭巴氏杆菌病一般发病急,病程短。除鸭外,其他家禽也能感染发病,无神经症状和头颈肿胀等现象。食管黏膜无出血和假膜等病变。用病鸭或病死鸭的心血或旰脏抹片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染色的巴氏杆菌。巴氏杆菌病用抗生素治疗有效,而鸭疽无效。
综合防治:
鸭瘟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 *** ,控制本病依赖于平时的预防。
之一,不从疫区引进种鸭、鸭苗或种蛋-必须从外地购进种鸭时,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检查,隔离饲养一定时期,才能并群。
第二,不到疫区放牧,放牧苗应当先了解当地的疫情,如果上游有病鸭,则不应在下游放牧。
第三,定期注射疫苗,目前国内使用的鸭胚弱毒疫苗安全有效。对于肉鸭,在7日龄左右进行首免,0.5头份/只肌注;20日龄左右二免,l头份/只肌注。种鸭和蛋鸭,干7日龄左右进行首免,0.5头份/只肌注;20日龄左右二免,l头份/只肌注;开产前10~15天,2头份/只肌注;以后每隔3~4个月再免疫1次,在产蛋高峰期应避免进行预防接种。
第四,一旦发生鸭瘟,必须迅速对鸭群进行全面检疫,并采取严格封锁、隔离、消毒毁尸和紧急预防接种等措施。紧急预防接种必须及早进行。当发现鸭瘟,立即用随弱毒苗进行注射,一般在接种后l周内死亡率显著降低,随后停止发病和死亡。注射时应做到—针一鸭,以免在注射过程中传播病毒。
关注头条号多谢支持!
4、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雏鸭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和死亡率高,病鸭表现角弓反张、肝肿大和出血性斑点。
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本病只发生于5周龄以内的雏鸭,l周龄内的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1-3周龄雏鸭死亡率在50%左右,5周龄以上雏鸭很少发病死亡。成年鸭呈隐性感染,不发病,成为带毒鸭。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3-4月初春孵化出的雏鸭发病率更高。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饲养密度大,鸭舍阴暗潮湿,卫生条件差,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并加重病情。
临床症状:
鸭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短,其发生和传播迅速,死亡几乎都发生在感染后3-4天内。病鸭发病初期精神沉郁、废食、眼半闭呈昏睡状,以头触地,不久即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痉挛性后蹬。死后大多头向背部后仰,呈角弓反张状。
剖检变化:
特征性病变主要是肝脏肿大,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内充满胆汁,胆汁常呈褐色或淡茶色。脾脏肿大呈斑驳状。心肌常呈淡灰色,质软有淤血,似沸水煮样.肺脏出血。
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禽霍乱和鸭瘟的区别.禽霍乱主要发生于成年鸭,雏鸭对禽霍乱有抵抗力,鸭患禽霍乱后,需呈败血症经过,肝脏涂片染色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巴氏杆菌。鸭瘟主要发生于成年鸭,2周龄以内的雏鸭一般少见,病变特征是黏膜浆膜出血,咽喉、食管、泄殖腔粘膜出现溃疡,很多内脏器官都有出血病灶。
综合防治:
预防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严格执行全进全出饲养管理制度及检疫、消毒制度。免疫接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种鸭须在开产前用弱毒苗配合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l一2次。保证雏鸭获得较高的母源抗体保护。建议免疫程序:12周龄弱毒苗,18周龄灭活苗各免疫1次;种鸭在开产前12周、8周、4周接种弱毒苗可以产生很好的被动免疫。发病严重的鸭场可以在上述免疫完成后用弱毒苗每隔3个月免疫1次。高母源抗体雏鸭7-10日龄用弱毒疫苗(或抗体)经皮下或肌注等 *** 免疫,低母源抗体雏鸭1~3日龄免疫。
治疗 康复病鸭的血清和高度免疫血清中都含有能够中和病毒的抗体,可以用来治疗病鸭或作为被动免疫之用,当鸭群开始流行病毒性肝炎时,立即给每只雏鸭肌内注射康复血清或高免血清0.5毫升,能够防止传染发病和降低死亡率。也可用鸭肝炎病毒抗原免疫母鸭或鸡一定次数,然后取卵制成高免卵黄抗体用于治疗。
5、坦布苏病毒感染:是我国新发生的一种传染性疾病,2010年春夏之交,江渐地区突然出现鸭产蛋量下降,之后迅速波及福建、安徽、江苏、江西、河南、山东、河北和北京等地的鸭场,经过病原分离和系统的实验室诊断,该病的病原为黄病毒属中的坦布苏病毒。
流行病学:
本病在蛋鸭、肉鸭生产区均有发生。发病率高,死亡率较低,一般在5%以下,有继发感染时也可高达30%。10~25日龄肉鸭和产蛋鸭更易感。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夏、秋两季多发。坦布苏病毒可经鸟、蚊子传播,也可经粪便污染环境、饲料、饮水、器具、运输工具等来传播。带毒鸭在不同地区的调运(或者污染的运输工具)极易成为本病大范围和快速传播的渠道。
临床症状:
①雏鸭以病毒性脑炎为特征。病鸭瘫痪,站立不稳,行走时双脚向外叉开、呈八字脚,头部振颤,走路时容易翻滚,腹部朝上,两脚呈游泳状挣扎。排绿色、褐色稀便,脱水、蹼干燥。严重时,痉挛倒地不起,两腿向后踢蹬,最后衰竭死亡。②产蛋鸭以产蛋量下降为特征。产蛋鸭采食量突然下降,体温升高,精神沉郁,排绿色稀便,个别鸭表现为瘫痪、流泪、喙出血等现象。2-3天后,产蛋量急剧下降,在l-2周内,产蛋率从80%~90%降至10%以下,30天后产蛋率逐渐恢复
剖检变化:
①雏鸭。脑水肿,脑膜有弥散性大小不一的出血点,脑部毛细血管充血。心包、胸膛积液,有时伴有肾脏红肿或尿酸盐沉积。肺脏出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腺胃出血,肠黏膜有弥漫性出血。
②产蛋鸭。心冠脂肪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气管环出血,肺脏出血。腺胃出血,肠黏膜脱落出血。胰腺出血、水肿。肝脏肿大,脾脏肿大、出血。卵泡变形,卵黄变稀,严重时表现为卵泡膜出血,卵泡破裂,形成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黏膜出血、水肿。
鉴别诊断:
1)雏鸭发病后的症状易与雏生素B1、维生素B2及维生素E缺乏相混淆。维生素B1缺乏时,除瘫痪外,其特征性症状为角弓反张;维生素B2缺乏时,爪向内卷曲;维生素E缺乏时,皮下有淡黄色或浅绿色胶冻状渗出。
2)蛋鸭或种鸭发病后易与禽流感相混淆。流感时皮肤出血,卵泡膜出血较轻,而本病皮肤未见出血,卵泡膜出血较为严重。
综合防治: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对鸭的 *** ,加强消毒。实行密闭饲养,避免蚊虫叮咬以及野鸟与鸭的密切接触。
治疗 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发病后可在饲料中或饮水中添加瘟毒快克,连用4-5天,可防止继发性感染。
欢迎关注头条号
6、番鸭细小病毒病: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番鸭病毒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仅发生于雏番鸭,以腹泻、呼吸困难和软脚为主要症状。
流行病学:
雏番鸭是唯一的自然感染发病的动物。发病多在2-4周龄,故有 "三周病”之称。病鸭通过粪便排出大量病毒,造成疾病的传播。本病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由于冬、春两季气温低,育雏室空气流通不畅,空气中氨和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所以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4-9天.病程2-7天。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型和亚急性型。急性型主要见于7~14日龄雏番鸭。表现为精神委顿,羽毛蓬松,两翅下垂,尾端向下弯曲,懒于走动,厌食,离群.不同程度地腹泻,排出灰白色或滚绿色稀便。呼吸困难,喙端发绀.后期常蹲伏,呼吸困难.两脚麻痹。最后衰竭死亡。亚急性型多见于日龄较大的雏鸭。主要表现为精神委顿,喜蹲伏,两脚无力,行走缓慢,排黄绿色或灰白色稀便。病程多为5~7天,病死率低,大部分病愈鸭颈部、尾部脱毛,嘴变短,生长发育受阻,成为僵鸭。
剖检变化:
大部分病死鸭 *** 周围有稀便黏附,泄殖腔扩张,外翻。心脏变圆,心璧松弛,尤以左心室病变明显。肝脏稍肿大,胆囊充盈.肾脏和脾脏稍肿大,胰腺肿大.表面散布针尖大灰白色病灶。肠道呈卡他性炎症,或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点状出血,尤以十二指肠和直肠后段黏膜为甚。
综合防治:
预防 加强环境控制措施,减少病原污染。孵化室的一切用具、物品、器械等在使用前后应清洗消毒,购入的孵化用种蛋也要进行甲醛熏蒸消毒,刚出壳的雏鸭应避免与新购人种蛋接触,育雏室要定期消毒。做好疫苗接种,接种疫苗后21天抗体水平达到高峰。
治疗 发病时,每只雏鸭皮下注射1-3毫升抗雏番鸭细小病毒高免血清,治愈率可达70%。同时为防止和减少继发细菌和霉菌感染,可在饮水中加入菌巴道,连用4-5天;为防止霉菌的继发,可在饲料中加入制霉菌素,成年鸭每只每天15 - 20毫克,雏鸭每只每天3-5毫克,连用3-5天。
7、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该病毒可引起番鸭,半番鸭肝脏、脾脏等脏器表面有大量白色坏死点,故又称为鸭“白点病”.樱桃谷鸭引起的脾脏坏死称为“鸭脾坏死症”。
流行病学:
该病可发生于雏番鸭、雏半番鸭、樱桃谷北京鸭及其他品种雏鸭。多发于7 - 35日龄.发病率为60% - 90%,病死率50%-80%.该病既可经水平传播,也可经垂直传播。其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有散发。在天气骤变、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高等情况下易促发本病。
临床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不喜活动;全身乏力软脚,多蹲伏,食欲和饮欲减退;腹泻,排白色或绿色稀便。死亡后鸭喙呈紫黑色。
剖检变化:
番鸭和半番鸭最特征的剖检病变为肝脏、脾脏表面密布大量针尖大的白色坏死点。胰腺肾脏及肠道壁也可见数量不等的白色坏死点。心包炎心外膜增厚,与胸骨粘连,心包积液。
樱桃谷北京鸭的脾脏上有绿豆至黄豆大小的中闻凹陷的坏死灶,脾脏坏死呈紫黑色、灰绿色或大理石病变。肝脏呈土黄色。肺脏出血。腺胃黏膜、肌胃角质膜、十二指肠出血,肌胃角质膜有不规则的出血斑。胆囊肿大,胆汁渗出,颜色变淡。心肌出血。
综合防治:
预防 除加强饲养管理和常规的消毒外,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是至关重要的。于1-2日龄注射呼肠孤病毒灭活疫苗或于8 - 10日龄注射呼肠孤病毒高免卵黄抗体可以较好地预防本病。如果发病日龄偏早,应提前注射。
治疗 发生本病后,用黄芪多糖饮水,连用5-7天,以提高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