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奶牛养殖带,是自治区重要的奶源基地之一。奶业也是呼伦贝尔市的传统优势产业,是促进农村牧区发展、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呼伦贝尔奶业的发展几经波折,有过辉煌的历史。乳制品产量曾占全国乳制品总产量的1/3,产品海乳牌干酪素于1982年得到国家“金质奖”,其他乳品厂多次在国家评比中获奖……但现在传统奶牛养殖业受到挑战,如何承继昨日梦想,再续辉煌?呼伦贝尔仍然在坚守,仍然在等待产业复兴。
1982年9月,海乳牌干酪素经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批准荣获“金质奖”
海乳牌老产品包装袋
金质奖”获奖证书
1986年,自治区 *** 命名三河牛为“内蒙古三河牛”
奶牛养殖历史悠久
奶牛养殖是呼伦贝尔畜牧业的基础性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在1898年沙俄修建中东铁路时,铁路员工带进少量西门塔尔和西伯利亚牛在当地饲养。苏联十月革命后,白俄又带来俄国改良牛、西伯利亚牛、后贝加尔牛、荷兰牛、雅罗斯拉夫牛、基罗里夫牛、瑞士牛等长期参与当地蒙古牛的杂交改良。这些杂交牛,因主要分布于额尔古纳地区的根河、得尔布河、哈乌尔河三条河流的流域及呼伦贝尔境内滨洲线一带因而得名三河牛。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苏侨撤走后留下了大量的三河牛,1955年呼盟农牧场管理局成立,将苏侨分散饲养的奶牛变为集中饲养管理,先后在呼伦贝尔盟境内建立了一批以三河牛为主的国营牧场。同时将各牧场优良奶牛集中到谢尔塔拉种牛场,建立了三河牛育种核心群,进行有计划的选育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呼伦贝尔以三河牛为主要品种的奶牛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呼伦贝尔盟畜牧业志》记载,1965年呼伦贝尔的奶牛头数就已经达到了15万头,奶产量近3万吨。1977年后,呼伦贝尔奶牛养殖业出现了快速发展局面,初步形成了国营农牧场型、城郊型、草原型以及铁路沿线型的格局的奶牛养殖格局。1986年起在呼伦贝尔的林区与农牧区逐步出现了奶牛专业村及专业户,奶牛存栏达到19万头,年奶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到1989年全呼伦贝尔共建有奶牛村64个,奶牛存栏达到23万头,年奶产量达到16万吨。呼伦贝尔奶牛养殖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经过呼伦贝尔畜牧人几十年的努力,三河牛无论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新的飞跃,形成了体形外貌基本趋于一致,毛色以红黄白花为主,耐粗饲、抗高寒、宜放牧、产奶高、抗病力强,遗传稳定的优良品种。1985年8月17日国家技术审定委员会通过了三河牛国家标准,1986年三河牛被自治区人民 *** 验收并命名为“内蒙古三河牛”,这是新中国之一个系统选育形成的乳肉兼用品种的牛。
由于三河牛育成于高纬度、高寒的呼伦贝尔草原,因此三河牛可以放牧或半放牧、半舍饲饲养。良好的适应性也体现在其生产性能上,由于是兼用牛,在三河牛培育初期就培育了偏乳、偏肉两个品系。三河牛核心群当前平均产奶量6.5吨/年(305天),平均乳脂率4.06%;乳蛋白3.42%;干物质13.5%,均比荷斯坦奶牛高。从产肉性能来看,18月龄以上公牛屠宰率可达55%。三河牛主要以谢尔塔拉为核心,分布在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陈巴尔虎旗和大兴安岭以西铁路沿线一带,现有三河牛存栏10万头,其中基础母牛6万头。
获国家级奖产品
轻工部优质产品
此外,从1978—1988年间34个乳制品荣获省级名牌产品或优质产品
呼伦贝尔海乳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老生产设备
上世纪80年代海农垦场办乳品厂 范红光 摄
1983年抓承包牛现场 陈殿杰 摄
1987年,交牛奶 陈殿杰 摄
1982年,喂牛犊 陈殿杰 摄
乳制品产量曾 占全国乳制品总产量的1/3
呼伦贝尔地区最早进行乳制品商品化加工活动的是苏联侨民。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呼伦贝尔地区奶牛数量逐年增多,一些苏侨在呼伦贝尔地区利用小型乳品加工器械,建立起小型乳品厂加工黄油、奶酪。据记载,当时更大的奶制品加工厂是俄国人沃伦索夫办的“沃伦索夫”加工厂,其次是海拉尔在中东铁路局的援助下成立的“海拉尔合作牛奶工厂”。当时呼伦贝尔生产的黄油、奶酪主要销往哈尔滨、大连、天津、北京、上海、武汉等地,乳制品产量占伪“北满”乳制品产量的一半。到1957年呼伦贝尔境内乳品厂增加到8个,乳制品产量达1943吨,占当年全国乳制品总产量的1/3。1958年呼伦贝尔盟提出“土法上马,遍地开花,发展乳品工业”的方针,全盟兴建各类乳品厂达106家。
曾经闻名全国的海拉尔乳品厂始建于1950年,已有69年的发展历史,是国家“一五”时期投资建设的老字号企业,1985年时其日加工鲜奶的能力就达到了300吨,当时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海拉尔乳品厂以及呼伦贝尔地区的其他乳制品厂生产的乳制品多次在国家评比中获奖。
本期编辑:李可
呼伦贝尔新闻微信平台
商务合作:18047054677 联系人:小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