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规模
作为之一大生猪生产国与消费国,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规模庞大。生猪出栏量(头)*出栏均重(kg/头)*生猪均价(元/kg)=行业市场规模。其中,生猪出栏量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生猪均价采用22省市生猪均价的年均价,出栏均重按照120kg/头计算。虽然每年都会受到猪价波动与出栏数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但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市场规模始终维持在1万亿元以上。其中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2.16万亿元(猪价大幅上涨),2021年市场规模下降至1.63万亿元(猪价下降)。
2021年12月14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规划》指出,优化区域布局与产品结构,重点打造生猪、家禽两个万亿级产业,奶畜、肉牛肉羊、特色畜禽、饲草四个千亿级产业,着力构建“2+4”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猪肉产能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由此可见未来几年,我国国内生猪养殖出栏量将进一步提升,以提升国内猪肉供给,从而实现猪肉自给率的提升。
二、产业链
(玉米、豆粕)—猪饲料+猪用兽药—生猪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消费市场。由此可见,上游玉米和豆粕的价格高低会影响到中游生猪养殖的成本高低,下游消费市场价格(猪肉批发价)会影响生猪出栏价格,从而影响到生猪养殖行业的利润。因此,投资生猪养殖行业应坚持持续关注玉米、豆粕及猪肉批发价,以便于估算公司的利润。更好是能提前预判猪肉批发价未来的走势。
三、猪周期
(母猪出生)~4个月育肥~(后备母猪)~4个月育肥~(能繁母猪)~4个月妊娠~(仔猪)~6个月育肥~(生猪出栏)
由此可见,从能繁母猪怀孕到肉猪出栏至少需要10个月的时间,而从补栏母猪到增加猪肉供应至少需18个月左右。
能繁母猪代表产能,生猪存档代表库存。当猪肉价格上涨时,养殖户会扩大产能,即增加母猪,推动生猪存栏量上升;当猪肉供应增加,肉价下降,养殖户会减少产能,淘汰能繁母猪,生猪存档量和出栏量下降,猪肉供应减少,猪肉价格重新回升,周而复始。如图一。
自2006年以来,我国经历4轮猪周期。见图二:
四、猪周期底部预测指标
1、猪粮比
猪粮比=生猪价格/玉米价格。猪粮比数值越高,养殖利润就越好;反之,养殖利润越差。一般来说,猪粮比=6时,行业可以维持盈亏平衡;一旦猪粮比小于5,就意味着大多数养殖企业都是亏损的。2006年以来猪粮比见图三:
由历史数据(图三)来看,猪粮比在5比1以下的时间都很短,若猪粮比跌破5,往往就是猪肉价格的底部,而且很快肉价就会上涨。为什么猪粮比跌破5,猪肉的价格就会上涨呢?因为当养殖户都开始亏钱时,大家就会把能繁母屠宰了,止损,就像是很多人在熊市底部割肉一样。后来看到肉价上涨,他们想增加供应,那也要至少需要18个月才能有肉猪上市。这样就形成了供需错配,也就是生猪供给滞后于价格。
(目前猪粮比已经接近5,若能有幸跌破5,将是历史性机会。)
2、能繁母猪存档量
能繁母猪代表产能,是决定未来生猪供应的核心因素。因此,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是猪肉价格上涨的先行指标。因为,能繁母猪从怀孕到肉猪出栏,至少需要10个月的时间,我们就能根据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动趋势推导出来,未来10个月后逐月的生猪理论出栏数量。2021年以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见图四。
根据图四,2022年4月为能繁母猪存栏量低点,对应2023年3月左右是生猪出栏量或存档量的低谷。(待验证)
3、政策底(国家收储猪肉)
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发布文件《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 按照《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正常保有量为4100万头,更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万头。1、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95%—105%区间(含95%和105%两个临界值)为绿 *** 域,表示产能正常波动,以市场调节为主,不需要启动调控措施;2、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90%—95%和105%—110%区间(含90%和110%两个临界值)为黄 *** 域,表示产能大幅波动(减少/增加),启动相应调控措施,与市场调节共同作用;3、能繁母猪存栏量低于正常存栏量的90%或高于正常存栏量的110%为红 *** 域,表示产能过度波动(减少/增加),强化相关调控措施,促使能繁母猪存档量回归到正常水平。
4、生猪养殖企业注册量
5、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屠宰量/进口量
末完待续
五、相关行业政策
六、市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