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河乡属于哪个市(豫东名镇顺河集)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殖技术 3980

豫东名镇——顺河集

顺河集这地方,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战国时期的文哲大师庄子,明朝时期的民族英雄于谦(祖籍顺河于楼),以及前清时期的贡生张良珂等,都是顺河人的骄傲。

顺河集,是千年古镇,北依黄河大堤,南面黄河故道,这里曾是古黄河渡口,渡口就在顺河集老隅首王家居住地。那时,这里是高岗。

以前,这里曾是水陆贸易中转站,也是古“丝绸之路”中原中转站。陆路:自汴梁经顺河集,东至曹县方向;水路:西自汴梁,经顺河集渡口,向东南方向至淮河,与“京杭大运河”相连。沿黄客商不断,多会于此。那时,这里建有店舍、马棚等,供客商食宿歇马,后成集市。“顺河集”名称,因沿黄(河)“顺流方”而得名。

顺河集,很早以前就很有名,但凡提起曹县西25里的顺河集,真可谓无人不晓,无人不知。每逢 *** ,方圆几十里乃至百里来自河南、山东两地客商云集,原本狭窄的街道比肩接踵、拥挤不堪,呈现千年繁华!

我们知道,顺河集现属民权,前属老考城,位置在黄河故道豫东平原上。但是,到底在故道豫东平原什么方位,也许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我们知道,我国有三大平原,分别是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顺河集所在的豫东平原,就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华北平原,是我国第二大平原,位于黄河的下游,包括京、津、冀、鲁、豫及苏、皖北部。西起太行山,东至海滨(黄海、渤海);北达燕山(北京北),南抵淮河,是海河、黄河与淮河冲击而成的冲积平原,因此又称黄淮海平原,平原总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

上古时期,黄淮海平原一带地势平坦,也是传说中“三皇五帝”活动的区域。

顺河集所在的 豫东平原,包括开封市、商丘市和周口市三个地级市,南北长约500公里,东西宽约100~260公里。顺河集就在豫东平原的最东北角,与鲁西南的曹县接壤,被称为豫东的门户。

豫东平原,又在黄河下游的黄河故道上,顺河集就位于黄河故道民权县城东北角35公里处。

豫东平原属黄河冲积平原,泥沙淤积严重。每至河水涨发,带来大量泥沙,洪水逼近堤根,有时漫堤下流。水退沙淤,年深日久,黄河滩区逐步淤垫高仰,古代遗存多被埋在地下深处。

有历史记载,顺河集东约一里的青莲寺村(又名清凉寺),原先有一座古寺,名曰“青莲禅寺”,是明代三大古寺之一。由于屡遭水患,被深埋地下。 该寺仅存一通古碑记载,此地为“优婆说法口吐青莲处也”。相传,寺庙为唐代开国名将尉迟敬德监造。据说,该村庄子井深达数丈,每遭水患掩埋,等洪水退去,就挖开淤层上接。

紧靠顺河集的于楼村于家楼(建于明朝时期),据该村老人侯秀田说,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拆楼时,为一探楼基深度,始挖楼的西墙根下一人多深,渗出很多水,为防基墙倒塌伤人,后改在楼的西南角再挖,终于挖到底部,约有五六米深。

据最新考古资料显示,顺河集现在的地平面,与战国时期庄子生活时期的地平面相比,地表抬高了约12米。

据统计,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 年间,黄河下游决溢达1590次,称作“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近2000年间,黄河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


顺河集所在的黄河故道范围,位于现在淮河流域北部,自河南省兰考北朝东南方向,过顺河集、安徽砀山县北、江苏省徐州市北经宿迁市南、淮安市北,再折向东北方向。 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基本上是由北向南滚动的。

据历史记载,在公元1128年以前,黄河河道基本上在顺河集北大堤(故黄河北岸)以北的华北平原上来回摆动,最终流入渤海。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人为决口(为阻金兵南下)于李口渡(今河南省滑县境),向南迁徙至徐淮(徐州淮河之间)流路,黄河河道在黄淮平原(华北平原的南部)摆动,注入黄海,约有700多年。黄河的北岸,就是顺河集北约二里的“北大堤”。所以说,顺河集的北大堤(传说中的“古太行堤”),是黄河下游两大流向的分界线:向东北流向渤海,向东南流向黄海。 直到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决口,向北迁移进入黄骅(河北省沧州市)地区后又继续东流,流入渤海,重新回到华北平原的北部,这就是黄河的现流路。只是在1938年6月7日至9日, *** 军队为阻止日军西犯,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使黄河改道8年零9个月,口门宽达1460米。泛区长400公里,宽30至80公里,受灾面积达29000平方公里,含豫、皖、苏三省44个县市,受灾人口1250万,淹没耕地1263万余亩。水灾、蝗灾使泛区饥民挣扎,饿殍枕藉,又加上战乱兵匪之扰,8年多共死亡89万人,逃亡391万人。这次决口造成的劫难,是黄河灾害史最惨重的一次!

顺河北大堤,即“古太行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起到了防止黄河决口北犯,同时又防沙的作用,即“南挡洪水,北拦风沙”。

据史料《百度文库》记载,此堤从战国开始修筑,秦统一中国后,堤防得到进一步统一管理,明代又进一步加固。而不是有资料记载及曹县当地人所说的顺河集北约5公里的戴老家村(曹县魏湾镇)至万楼村(属曹县郑庄乡)方向的大堤为太行堤。其实,这座大堤是1958年建水库时才修筑的。如果此堤称为太行堤的话,也不是“古太行堤”。

为啥这样说呢?这要从建“太行堤水库”说起。

“太行堤水库”,是一座大型平原水库,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兴建的。全长75公里,平均宽3.5公里,总面积247.7平方公里。自上游起,依次为白茅(属曹县庄寨镇)、魏湾、流通集(堤北老流通集,属民权顺河乡)、万楼、土山集、仲堤圈、望鲁集(曹县安蔡楼镇)七个水库。各库之间筑有隔堤,除一隔堤未建闸外,其它隔堤均在隔堤南端废黄河滩上,挖连通沟一条,在连沟上建节制闸,调节各库水位。自顺河集东头往堤北去的“堤北水闸”(曹县建的)就是建在隔堤上的。沟通豫鲁两省的南北大堤就是那时建的水库隔堤。

现在,由于建220国道,大隔堤几乎被推平,水闸拆除,并将连通沟也填平了。如今,所谓的北大堤也不觉得大了,隔堤也不觉得高了。

堤北水闸,是儿时夏天结伴常去洗澡的地方,那里有欢乐的童年记忆!


话说太行堤水库,是由菏泽专区负责组织施工,全区调集民工30万人,1958年4月10日开工,8月24日竣工。曹县出动民工48000人。同年8月底,太行堤水库开始蓄水。1962年,太行堤水库停蓄还耕,1964年,经水电部批准,对太行堤水库进行了改造规划。

太行堤水库兴建的原因,是按照1955年之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黄河综合治理远景规划,豫鲁两省共同协商,经中央批准兴建的。1958年在黄河南岸的三义寨附近(河南省兰考县境内)兴建引黄闸一座,引水量520立方米/秒,通过黄河故道送水,以解决开封、商丘、菏泽三地区灌溉用水问题。当时,山东即提出在废黄河北堤(顺河北大堤)以北曹县境内,兴建太行堤水库,引黄蓄水。水电部研究决定,在保证黄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同意两省意见,,但人、财、物由两省解决,并负责组织实施。水库南边是故黄河北堤(北岸),高出地平线5—10米,不需新筑。水库北岸堤防和连接水库的隔堤均系新修。取堤内的土,建起了一座底宽70—140米、高7米左右、大堤临水边坡1:5—1:7、北边坡1:3—1:5、堤顶宽7米 的大堤。

据向顺河集90余岁的老人王成聚和于楼村的侯秀田、张庄村的张胜雅及董楼村(曹县魏湾镇)田姓老人了解证实,在1958年建水库之前根本没有这座大堤。所以说,水库的北堤不是古太行堤。如果说是“太行堤” 的话,也是太行堤的余堤,是因太行堤水库西边的白茅与老黄河北大堤(古太行堤)相连的原因。也有资料称,豫鲁交接处的这两座大堤,均为“太行堤余堤”。其实,顺河的北大堤远早于“太行堤水库”的北堤(如上已述)。

顺河集位于黄河故道滩区有“屋脊”之称的第二悬沙层上。其层在民权范围内,北起顺河的北大堤,南至林七水库南大堤,南北长约30里。由林七水库南堤向南至皇甫叉楼(属民权孙六镇)北堤,约15里,为之一悬沙层,两层之间地势相差约5米。自顺河北大堤到皇甫叉楼北堤之间45里,就是当地人们传说的故黄河,“北堤到南堤45里”。凡是上点年纪的人,只要从顺河集北约5公里的戴老家(属山东曹县)向南、经褚庙乡、林七乡到柳河镇(属宁陵县)走过的人都知道,顺河集地势比堤北的戴老家高约5米,宁陵县柳河镇北约3公里的皇甫叉楼村(属民权县孙六镇)的地势比故黄河南大堤河滩上的任庄村(属民权县孙六镇) 的地势低约5米。

多年来,由于长期烧窑取土以及修路,堤坝被推平。现在我们再经过此路时,也几乎感觉不到地势高低的差别了。

顺河集所处的豫东平原黄河故道上,直到现在,还散布着不少河道和湖泊。在民权镜内,主要有顺河、北关水库,以及任庄、林七和吴屯水库,小点的有“人字坝”水库(孙六镇)。其中,县城北的秋水湖和吴屯水库的龙泽湖是民权著名的景点。顺河的“流通集潭坑”也很有名,在这里流传着不少故事和传说,如白家楼的故事以及潭坑里的怪物“老鳖精”的传说等。

顺河集北约4公里的“万亩荷塘自然风景区”也比较有名,是人们夏日避暑赏荷 休闲的好去处!


现在的顺河北大堤水库(背河洼地),有1.8万亩,勤劳智慧的顺河人民,通过多年的综合开发,种植水稻、莲藕;千亩水面,鱼鸭混养。适逢采收季节,外地客商不绝。每至夏季,顺河堤北就变成了水稻绿茵、莲藕飘香、鱼蛙跳跃、百鸟争鸣的小江南风光,被称为“故道江南”!

标签: 顺河乡属于哪个市 河南顺河乡属于哪个县 顺河村在哪里 哪个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