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京夫子庙附近的居民偏爱一家店的盐水鸭,探亲访友时总想多捎几只让亲友们也尝尝,可他们往往很难如愿。此店老板告知: *** 盐水鸭 *** *** , *** 销售。
一些人们起初认为老板不会做买卖,经老板细细一讲,他们不得不佩服老板的精明。老板认为,凭他目前的加工能力,每天 *** 50 只盐水鸭完全可以保证精工细做。如果再多做一点,就很难保证质量,虽然凭借目前在消费者心中的良好信誉,每天卖出 100 只也不成问题,但是他不想为求得眼前利益,而把自己两年来维持的“牌子”砸了。
老板这一招确实很灵,许多人听说他的盐水鸭是 *** *** 、 *** 销售,不惜大老远跑来预订。这种现象在特别火爆的商业竞争局面下,颇为引人注目。
这种经销方式在各地经常出现:
成都某火锅店就明确告诉顾客,另无分店;广州也出现了“ *** *** 服装店”。
其实 *** 经营术并不是这位盐水鸭老板的独创。最早在国外就有珠宝商采用。由于这种方式是以保证质量为前提,所以效果十分显著。相反有的厂家稍稍有了些名气,就匆匆忙忙到外地联营办分厂,扩大生产量和销售量。短期内的确可以扩大销量,但时间稍长,因为贪多嚼不烂,质量下降,网点过多,服务也跟不上,牌子很快倒掉。
对此经济界人士十分忧虑,中国需要名牌,商家却在自毁牌子!
每每走在大街上,对于众多的“x×分店”、“××分号”之类的牌子,消费者往往会多出一份疑问:这靠得住吗?不知众多商家、生产厂家对此有何感想。那位盐水鸭老板的做法,也不知是否给你们有所启示?
不过,一些投机分子往往利用这个时机,也混在其中摸鱼。南京报界曾披露:许多厂商在报刊上大做广告,称某种商品“只售×××件,敬请谅解!”事实上,他们是来者不拒,对于此种情况,消费者应睁大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