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简介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包括禽类肠管的常在菌。一般在每克肠内容中约有70~100万个大肠杆菌存在,通常不足以引起动物发病。只有在机体感染其它病原微生物或有应激因素存在,机体低抗力下降时才有可能并发或诱发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信鸽亦然。
病原
鸽子的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的某些致病菌株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大肠杆菌属革兰氏阴性,具有非抗酸性和染色均一,不形成芽胞的杆菌。其大小通常为2~3×0.6μm,许多菌株能运动,有周身鞭毛。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一般,常用消毒剂对本菌都有杀灭作用。
大多数是在正常条件下不致病的共栖菌,但特定条件下,如移位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可致肠杆菌病;但也有极少数是病原性大肠杆菌。
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段鸽均可感染,其中以乳鸽和童鸽发病较为严重,可引起大量死亡。成鸽多为散发和零星死亡。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冬未春初发病稍多。一般讲鸽的大肠杆菌病原发病例较少,多为继发或并发感染。如鸽患禽I型付粘病毒A/PMV-1,鸽支原体等使经呼吸道感染的大肠杆菌具有更高的易感性;再如鸽受到霉菌毒素及沙门氏菌的侵害使机体防御系统遭受破坏;霉菌同时能够引起免疫抑制、降低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引起肝、肾病变和肠道粘膜病变使外原性大肠杆菌乘虚而入,内原性大肠杆菌大量繁殖。经血液扩散到机体各个组织器官,引发各种类型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另外,管理不善,卫生状况不良,营养失衡以及其它应激因素都可导致本病。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大肠杆菌病是一个条件性疾病,各种不利于机体健康的因素都能促使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传播途径
大肠杆菌即可垂直传播也能平行感染,其途径有:一是种鸽(父母鸽)带菌,将病原体垂直传给下一代雏鸽;二是种蛋被大肠杆菌所污染或在孵化其间大肠杆菌经蛋孔侵入蛋的内部;三是接触传染,可通过鸽的相互接吻、集鸽;或经污染的饲粮、饮水、垫料、排泄物及尘埃(鸽舍灰尘每克含大肠杆菌10万个或更多)等。经呼吸道、消化道、泄殖腔及皮肤创伤途径侵入体内。
临诊症状与病变
因菌株、数量、鸽的体质、年龄及侵害部位的不同,临诊表现有所不同。通常临诊表现多为腹泻、干瘦。肠毒血症或肠道外局部感染可引起气囔炎、眼炎、腹腔炎等多种炎症。少数呈败血症一般可引起鸽的心胞炎,肝周炎。
诊断
初步诊断可根据上述症状及脏器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确诊就目前而言,鸽患本病还没有经典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同时也极易与其它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相混淆,因此必须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必要时可进行血清学鉴定,方能对本病做出确诊。
防治
预防:1、加强信鸽饲养管理,控制饲养密度,适时通风换气,降低鸽舍有害气体,稀释病原菌浓度。防止呼吸系统疾病发生。
2、保持鸽舍清洁,搞好环境卫生,注意饮水器、食槽、巢盆清洁,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3、科学调配饲粮,保持肠道菌群平衡,尤其注意童鸽的饲粮调配和优势菌群的建立。勿用发霉变质饲粮。
4、免疫前后加强鸽群管理,平时切勿滥用抗生素,防止耐药菌珠出现。
治疗:1、大肠杆菌众多的血清型和耐药菌珠的不断出现,为疾病的诊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先做药敏试验。
2、抗生素的更大特点是作用的非专一性,这种特点常常造成动物机体内微生物菌群的失调而导致对其它疾病的易感性增高;所以在鸽病的恢复期应注意微生态制剂和多种维生素的应用以帮助鸽体优势菌群的恢复和抗病能力的提高。
3、就目前而言,丁胺卡那霉素效果优于其它众多抗生素。
4、在大肠杆菌流行或严重发病的鸽棚应用自家苗预防效果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