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6 日
今天上午11点左右,最后一只2龄幼虫蜕皮进入3龄。我发现时,它已进入蜕皮的尾声,整个身体只剩下臀足没有从旧皮中脱离。
嘎嘎新!鹅黄色的小生命!连头部、毛瘤上的“发圈”和胸足、臀足也都是鹅黄色。随着时间推移,头部、胸足和臀足会变成焦糖色,“发圈”则会变成黑色,腹足颜色也会变深。它2龄时的头壳落在一旁,像被脱下来的头盔。
3龄幼虫的毛瘤颜色并非完全相同。大部分是鲜黄色,有一只是橙红色。是个体差异,还是颜色的变化和环境有关?我没有查到相关的说法。但是,昆虫世界里,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我继续观察看看。
有一只3龄的虫宝宝从纸盒里爬出来,爬进了敞着口的兰花螳螂的网箱中。我很纳闷,它是怎么从我封闭严实的盒子里爬出来的。幸好,兰花螳螂并不饿,否则,在我发现之前它的消失就是一个无解的迷了。
对于幼虫游走的情况,我咨询了卖家:是不是它们不适应纸盒的环境?卖家说:“蛾子的幼虫就是喜欢动啊!” 好吧!都是些活泼好动的虫宝宝。
就因为它们是活泼好动的虫宝宝,当看见有一只幼虫软绵绵地躺在一边时,我就发现不对劲了。我用镊子碰碰它,感觉到了它的奄奄一息。我将它继续留在纸盒内,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9 月 17 日
今天早晨,我给虫宝们换上新鲜的枫杨树叶。之前采的枫杨树叶放进冰箱,很快就蔫了,不够新鲜。我昨天剪了几支放在花瓶里水养,看保存的时间能否久一点。
打开纸盒,首先发现了一小团褶皱的蜕皮。看来有一只幼虫已经步入4龄了。这团蜕皮让我惊叹!蜕皮的过程得是多么地精细和巧妙,才能将所有的毛瘤还有短刺完好无损地脱下来?
与螳螂蜕皮的不同之处在于:绿尾大蚕蛾幼虫蜕下来的老皮,不仅保留着上一龄的体色,而且颜色依旧那么鲜艳。螳螂的蜕皮大部分都是半透明的膜状物,略微带点浅浅的棕色或米色。
找了一阵儿,找到了4龄幼虫。除了它的身体更粗更长、胸部的毛瘤更高更大,4龄幼虫的身体有一个明显的变化—— 腹部侧面的毛瘤变成了浅蓝色,沿着波浪状的腹部侧线整齐地排列着。
这条明亮的腹部侧线——白色的主色,红色的钩边——正好将棕色的气门和浅蓝色的毛瘤隔开。每个气门和毛瘤上下对应,又稍稍错开,归归正正地竖立在每段波浪线的凹部,一切就像电脑程序设计的那样,不差分毫。
每个气门上方生长着一个更小的毛瘤,肉眼瞧着几乎就是一个白色的小点;这些小点往上,那一座座绿色的“小山丘”,黄色的“小花”已经变成了淡淡的粉白色。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谁又能说得清?
让 人 抓 狂 的 趾 钩
鳞翅目幼虫的足由胸足、腹足(腹足和臀足)组成。绿尾大蚕蛾幼虫的足部特征同“鳞翅目幼虫的特征”图片中B部分所示完全一致,由3对胸足和5对腹足组成。
从视觉上看,绿尾大蚕蛾幼虫的胸足充满果冻的胶质感,焦糖色,末端带细钩;腹足毛乎乎的,将足底朝天去看,腹足呈圆形,让人联想到扫地机的刷头,或者是城市里公路环保车的清洁刷。
这“刷头”不同凡响!“刷头”上鳞翅目幼虫特有的结构——趾钩——对鳞翅目幼虫的灵活自如的行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趾钩”的知识,简直让我抓狂!
查资料得知:不同种的鳞翅目幼虫,趾钩的数量不同;有的趾钩为1排(单排),少数为2排(双行),还有的3排或更多(多行)。
最让我抓狂的是趾钩不同的排列方式,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正是按趾钩的排列方式来分科的。
❖ 1排种的趾钩:
长度相等为单序;
趾钩长短交替,为双序;
3种不同长度更替排列,为三序。
❖ 趾钩排列的形状有:
- 环形(圆形或椭圆形的整环)
- 缺环(不满一整圈而有小缺口)
- 伪环(前后都有缺口,也叫二纵带)
- 中带(只在内侧有一列弧形的趾钩,与身体纵轴平行)
- 二横带(与身体纵轴垂直的两列趾钩)等。
无论我怎样观察,都看不清它们的趾钩长得啥模样。最终在网上查到了一种说法,说大蚕蛾科的幼虫,趾钩是双序中带。根据前面对于趾钩的介绍,我可以解释成:大蚕蛾科幼虫的趾钩为1排,弧形,长短交替排列,位于内侧,与身体纵轴平行,即上图中的K所示趾钩的样子。
而我眼睛能观察到的只是一条条毛乎乎的黑色弧形,仅此而已。目前,我想搞清楚“趾钩”真的好难!光理解这些趾钩的排列,就已经很烧脑了!
好想看到真实的长在幼虫脚上的趾钩细节照片,而不是这些极简的图片;也希望自己能最终拍到至少是绿尾大蚕蛾幼虫的趾钩照片,看看它到底是不是“双序中带”。
给幼虫换上了新鲜的枫杨树叶,它们马上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首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0-8wqP4mXI1-LwWYo1bRQ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