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方证(伤寒悬解阳明病燥热与湿满证,白虎汤与猪苓汤二)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猪技术 3240

汗出恶热者,阳明腑热合太阴湿盛,湿热外蒸,汗出湿退,燥气渐盛,阳明阳实,则太少无权,阳明阳实,不至三阳合病。湿盛者,本气之虚,腑热者,因外寒之闭,燥湿相争,则三阳合病。

阳明腑热,是伤太阳外感之寒。太阴湿盛,是少阴阴盛之内寒。热在腑而湿在脏,所以湿热腹满,燥湿相争,阳明不实,不能下之,若是误下,亡阴则阳明燥盛,亡阳则太阴湿盛。此若发汗解表,复加烧针发汗,或下之等,皆为误治。阳明二十八,必小便利,大便定硬,潮热外蒸,是为阳明腑实,故可以下之。燥湿相争,汗出恶热,湿退燥盛之象,胃虚而误下,则会出现下焦客逆,以致火热心烦(栀子鼓汤证),胃燥偏盛,下后亡津伤燥(白虎加人参证),太阴偏湿,则亡阳湿盛(猪苓证)。阳明不实而下早,则成坏病。此阳明之坏病。

白虎汤方证(伤寒悬解阳明病燥热与湿满证,白虎汤与猪苓汤二)

3 本条申明上章之义,三阳合病。综述治辩之杂象也,教治辩之理法也。

本条可以对比太阳七十三四条,非常接近。

阳明六十六: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汗多亡阳,神败而发谵语,脉短者,阳绝乃死,脉自和者,阳复则生。此申明上章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之义。

1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发汗之义,汗多亡阳,神败而谵语。脉短者,阳绝乃死,阳不下根也;脉自和者,阳复则生。

2 湿盛本虚,发汗则亡经中之阳,重发汗者,此是虚其虚,必亡阳也。此申明上章,若误发汗,则躁不得眠,心愦愦,反谵语者,亡阳重证,脉短则死。

论;伤寒提纲,生死之间,皆阴阳之理,病之阴阳,人之阴阳,皆在阴阳博弈之间,病则阴阳之偏,死则阴阳俱败,愈则阴阳自和,即便虚阴虚阳,一和即愈,逆则坏死,即使壮阴壮阳,一偏必病,阴阳之偏,无论汗下,一和即愈,攻不宜时,一逆即坏,病理药法,皆在和其阴阳。伤寒提纲,皆生死之纲,六十三条,利不止者死,阳败也,利止者愈,阳回不死,中气能受。本条脉短则死,阳贵阴贱,阳主阴从,一逆在逆,一伤在伤,阳绝而死。

白虎汤方证(伤寒悬解阳明病燥热与湿满证,白虎汤与猪苓汤二)

阳明六十七: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视谵语,阳亡而神败也。喘满则胃逆而阳上脱,下利则脾陷而阳下脱,是以皆死

1 此也是申明上章亡阳之义,误发汗亡阳之死象也。脾胃之阳败,上下亡脱,而水走火飞,中气亡败之义,此条比较直观展现,中败水火不交的症状,此理黄师独家,阳上亡阴下脱。

论:本条中败之象,也是人亡之象。人从阳明而阳亡也,中败土崩而人死也。不要单作阳明经证,也从中气论,人从中气亡败而死也。

阳明六十八: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

阳实则为谵语,阳虚则为郑声。郑声之义,语之繁絮重复者。实者,上篇之胃家实是也,虚者,本篇之胃中虚冷是也。此也是申明上章亡阳证谵语之义。

1 阳明腑实之谵语,区别阳明阳败之谵语,阳败之谵语者,是为郑声也。虚则郑声重语,反复之义,实则谵语,是血热而神乱。阳实谵语者,神乱胡说八道;阳败郑声者,神败吆喝不停。

阳明六十九: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白虎汤方证(伤寒悬解阳明病燥热与湿满证,白虎汤与猪苓汤二)

下伤中气,阳浮于表,故外有热而手足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故成结胸。义在结胸。今不成结胸,只觉心中懊憹,饥不能饮食者,膈下之阴与膈上之阳逼迫郁蒸,而生瘀浊故也。膈热熏腾,故头上汗出。此宜栀子豉汤,吐瘀浊而清烦热也。

此申明六十五章若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一段之义。

1 阳明病,下之伤中,胃气不降,阳浮不收,故其外有热,手足温者,此非中虚湿寒,误下不会成痞,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当成结胸,反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者,胃逆不降,二火逆升,而生瘀浊也。膈热熏蒸,故头上汗出,此宜栀子鼓汤,吐瘀浊而清烦热也。

2 此是申明六十五条误下之杂象,可以栀子豉汤救逆。

按;头上汗出者,阳气上泄也,头为阳之最盛之地,胃逆不降则上蒸汗泄。此就是因误下伤中,胃逆不降,三阳上泄也,栀子汤清上吐瘀而建中也,胃降则三阳俱降。

白虎汤方证(伤寒悬解阳明病燥热与湿满证,白虎汤与猪苓汤二)

阳明七十: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此阳明入太阴去路。若自汗者,白虎汤主之。

六十五章:脉浮而紧,为太阳证,咽燥口干,为少阳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为阳明证,是三阳合病也。而其腹满身重,以至难以转侧,则太阴证。脾窍于口,阳虚湿盛,开阖蹇涩,故口不仁。木主五色,土湿木郁,气色晦暗,是以面垢。神明不慧,是以谵语。膀胱失约,是以遗尿。(此补六十五章未详之义也)。若发汗,则为郑声之谵语。(此复申明若发汗,则心愦愦,反谵语一段)。若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阳泄而土败。(此复申明上章手足温,头汗出之义,而推广之。头汗肢温,是阳虚而上热,额汗肢冷,是阳泄而外寒也)。若汗不止头额,而通身自汗者,则津亡而土燥,宜白虎汤,泻热而清金也。

1 三阳合病,太阳之表,闭其阳明与少阳也,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者,此为湿盛,又有太阴证,脾窍于口,阳虚湿盛,开阖蹇涩,故口不仁。木主五色,土湿木郁,气色晦暗,是以面垢。神明不慧,是以谵语,膀胱失约,是以遗尿,皆是里虚湿盛。(此是补六十五条未详之义也)若发汗治太阳,则亡阳谵语,若下泻阳明,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误下亡阳败中,阳腑之湿热转为太阴之湿寒(此复申明上章手足温,头汗出之义,而推广之。头汗肢温,是阳虚而上热,额汗肢冷,是阳泄而外寒也)。若误下之后,通身自汗者,则亡津土燥,此是阳明燥盛,而非太阴湿寒。下后津亡而土燥,阳明热燥外蒸,则自汗出,宜白虎汤,清肺胃之热燥也。白虎汤者,承气之初证也。早用白虎,以清肺胃之热燥,则不致承气证。

白虎汤方证(伤寒悬解阳明病燥热与湿满证,白虎汤与猪苓汤二)

三阳合病,外闭之腑热与里虚之湿寒争,也就胃热与脾湿相争。误下之后,湿则身重,难以转侧,猪苓利尿泻湿,燥则自汗,口渴烦热,白虎泻内热而清肺燥。

2 本条也是申明六十五条。太阳闭阳明少阳,是为三阳合病,因腹满身重之湿盛,故阳腑不实,太阳不解,少阳也郁。

申明六十九条,但头汗出证,区别栀子豉汤的一种变象。本条提纲,下之额上生汗,手足逆冷,此是对比阳明六十九条的栀子豉汤,手足温,但头汗出之证。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者,不是栀子豉汤,而是回阳救逆类的方剂。当用温药,若误用栀子寒凉剂,则是虚其虚之误也。

若通身自汗者,白虎汤主之。此是申明六十五条白虎加人参汤之义。言白虎汤者,是省文之义。

3 伤太阳之寒,阳明腑热,伤少阴之寒,太阴湿盛,伤内外之寒,则表里俱病,脏腑阴阳相争,湿热互搏。伤内外之寒,则见病表里阴阳之偏,故先师经典名著,命名《伤寒杂病论》。

阳明七十一: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六十五章:渴而小便不利者,乃与猪苓汤。若汗出多而渴者,则应白虎。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则胃中已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以亡津也。

白虎汤方证(伤寒悬解阳明病燥热与湿满证,白虎汤与猪苓汤二)

此申明上章及六十五章猪苓汤之义。

1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此是燥渴,白虎汤证;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小便故也。

2 此是补充六十五条之义。白虎之燥渴不可误以为猪苓之湿渴。

  阳明之燥渴者,渴欲饮水,是参考证。太阴之湿渴,渴不欲饮,身重而小便不利,此不难区别。但若误用,则亡津也。

标签: 白虎汤方证 白虎汤证的主证 白虎汤证的病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