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全球更高标准的猪肉,要大规模进入中国了!
✎文|倪轶容
艾瑞克(Erik Bredholt)的家,离他的养猪场,直线距离不超过50米。住得近,是为了随时能赶到现场,解决问题。“猪可不会因为是周末,就不需要你照顾了。”艾瑞克笑着说。
今年52岁的丹麦人艾瑞克,几乎和猪打了一辈子交道。身为第四代养猪农民,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他就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一头扎进了养猪场。身高1.96米的艾瑞克,常常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蓝色连裤工装,行走在猪群里,自豪于这个养猪场年复一年的发展。
艾瑞克
和父亲、祖父那一代相比,艾瑞克这一代的养猪人要轻松得多。养猪是个又脏又累的活,艾瑞克的父辈们,需要早早起床,扛着沉重的猪粮,手工喂食,还要负责清扫猪圈等。一天下来,往往累得直不起腰。但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丹麦养猪业里,机器在很多方面取代了人工。比如繁重的喂食流程,如今几乎都由电脑来操作。
在艾瑞克年产17000头生猪的养猪场里,一共只有6名工人。他们从事着机器无法替代的工作,比如观察、记录猪的成长情况等。现代化的养殖管理技术,让艾瑞克不用再像父辈们那样,整天“泡”在养猪场,这也让他得以分心去从事别的工作。事实上,除了第四代猪农之外,艾瑞克还有另一个身份——全球更大猪肉出口商丹麦皇冠集团的董事长。
艾瑞克在自家门前
丹麦皇冠集团由2000多家养猪农场组成,农民持有股份,是公司真正的主人。130多年来,丹麦皇冠发展出了从养殖、屠宰、肉类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每年处理2100万头生猪,其中92%供出口。如今,丹麦皇冠向全球近130个国家出口包括牛肉在内的94万吨肉制品,集团年销售额为620亿丹麦克朗(约为662.3亿元人民币)。
尽管丹麦皇冠更大的出口市场集中在欧洲,但对于中国市场,品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艾瑞克看来,中国市场不但体量巨大,而且具有很大的“价值”。他所谓的价值,一方面,是指中国的饮食习惯和西方不同,猪蹄、猪耳朵等原本在西方没有太多市场的产品,却在中国市场上很受欢迎,从而和欧洲市场形成互补;另一方面,中国不断崛起的中产消费者,和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让品牌看到了在这个市场销售高端产品的潜力。
因此,艾瑞克力推丹麦皇冠在中国市场上的扩张,而他也将此作为自己任职以来,更大的成就。在艾瑞克的主导下,品牌决定斥资4.11亿元人民币,在中国嘉兴平湖建设工厂。该工厂预计在明年5月投产,而这也是首个外资品牌在华建设的肉类加工厂。未来,丹麦皇冠将直接向中国出口屠宰完毕的部位猪肉,并在这个工厂里完成加工、切分、包装等步骤。
想在丹麦养猪?先读8年书
丹麦皇冠的总部位于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Aaruhs)。与其说是一个食品公司的总部,这幢两层楼的建筑,更像是个艺术馆。自动玻璃门打开之后,首先迎接人们的,是一排粉红色的小猪雕塑;宽敞明亮的会客厅里,悬挂着“It’s all about food(一切关于食物)”的巨大字体——这是丹麦皇冠的价值观,也同样印在每一张丹麦皇冠人的名片上。
不论在品牌总部办公室,还是屠宰加工厂内,色彩斑斓的油画随处可见。其中,屠宰加工厂的大厅内,几幅关于猪的油画,特别引人注目。那些硕大的猪在金色的泥浆中翻滚,身边还有一个蓬头垢面的年轻人。
丹麦皇冠副总裁汀嘉德(Søren Tinggaard)告诉我,这几幅画源自安徒生的童话《牧猪王子》。安徒生的故乡就在丹麦,和世界各地的孩子一样,汀嘉德听着这位童话作家笔下的故事长大,而《牧猪王子》,让他印象最深。
丹麦皇冠总部《牧猪王子》油画
在这个童话中,高傲的公主不愿意接受王子的求婚。于是,王子假扮成一个牧猪人,并且做了一个会演奏音乐的玩具,去吸引公主的注意。公主很喜欢这个玩具,想买,王子却说,这玩具不卖,除非公主给他100个吻。公主看了一眼脏兮兮的牧猪人,内心很犹豫。但最终,物欲战胜了她对肮脏的厌恶,她吻了牧猪人。
王子看着公主,说:“你,我现在有点瞧不起你了。”他说,“一个老老实实的王子你不要,玫瑰和夜莺你也不欣赏;但是为了一个玩具,你却愿意去和一个牧猪人接吻。”随后,王子带着轻蔑的心情,离开了公主。
在这个故事里,汀嘉德读到的是物欲如何侵蚀人的内心,毁灭他们的生活;我读到的,却是当时牧猪人的地位低下。
养猪产业在丹麦有着10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30多年前,养猪农民的地位一直不高。近年来,情况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你知道吗?在丹麦,想成为养猪农民,必须要获得相关学位。”丹麦皇冠中国工厂总监托马森(Niels Thomsen)对我说,“他们不但要学习专业养猪知识,还要学习管理、金融、投资……他们早已不仅仅是农民,而是企业家!”
托马森的这番话,用来形容汉森(Jesper Hansen),再恰当不过了。汉森是丹麦皇冠旗下的一个养猪农民,在这之前,他花费八年时间,获得了农业养殖相关学位。求学期间,他不仅仅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还往返于农场之间,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
汉森
恰如托马森所言,汉森还学习了大量的管理、投资、金融知识。身着蓝色连裤工装的汉森,站在一群小猪当中,跟我大谈“领导力”——他需要激励自己的员工,把养猪当作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他希望员工们能有长远的目光,跟他一起,把这个行业带到更高的高度。
在汉森的养猪厂里,他热情地邀请大家尝一口猪饲料——没错,这种由小麦、大麦和矿物质混合而成的姜黄色细小颗粒口感略甜,甚至连人都能直接食用。和传统的猪饲料相比,这种饲料能提供更加丰富、全面的营养。
人都可以吃的猪饲料
在汉森年产3万头生猪的大农场里,目前只有12名工人在劳作。而同等规模的养猪场,在很多国家都至少需要两倍以上的人工。
艾瑞克出示给我的一份丹麦皇冠的生猪养殖报告,则用更详细的数据说明了问题。这份报告显示,2005年4月,母猪每次分娩,猪仔存活率为12.8头,到了今年4月,这个数字变成了17.1头。此外,料肉比(每长一公斤猪肉所需要的饲料)也从2005年的2.86公斤,降低到了2018年的2.69公斤。
被宰杀前,享受音乐并洗澡
作为一个人口只有550万的小国家,出口一直在丹麦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事实上,早在公元前8世纪,丹麦人的祖先维京人,就出没在欧亚大陆。他们是卓越的工匠、水手、探险家和商人,所到之地,都会和当地人进行贸易活动。直到今天,走在哥本哈根的大街上,还随处可见贩卖瓷器的商店,和喝茶的过路人——这些,都是早年的国际贸易,在丹麦留下的印记。
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的丹麦环境和食品部
在近代史上,丹麦逐渐跻身为能源和食品出口大国,而猪肉,则是丹麦食品产业中的支柱。每年,丹麦的5000多个农场会将2800多万头猪送入加工厂,其中90%以上的猪肉会用于出口。在丹麦皇冠,这个数字更是高达92%。在全球140多个向丹麦进口猪肉的国家里,德国、英国、中国等国都是“大客户”。
因为出口占据如此之高的比重,丹麦不仅要满足出口国对食品检验的要求,还制订了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严格的猪肉品质标准。这些标准涉及动物福利、规范管理、检验检疫等方方面面。
在刚刚见到艾瑞克的时候,他热情地和我握手,并问我是哪一天到达丹麦的?之前什么时候去了别的农场?这不仅仅是客气的寒暄,更是丹麦养猪行业的规范使然。为了防止外来者带来病菌,丹麦养猪行业有着严格的规定,外国人入境48小时之后,才能进入农场参观,参观两个农场之间必须间隔24小时。
汉森告诉我,如果欧盟其他国家的车辆要进入他的养猪场,必须对整辆车进行彻底的清洗——这是一笔不小的成本,但他觉得,这么做是必要的。
丹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几乎都被海洋所包裹,只在南部和德国接壤。为了防止野猪越过国境,传染疾病,丹麦甚至花费重金,修建了一条长达17公里的篱笆。“这和特朗普在墨西哥边境修墙可不一样。”谈起这座篱笆,托马森笑着说,“我们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国际贸易。”
丹麦风光
无论进入丹麦皇冠的生猪养殖农场,还是屠宰加工厂,到访者都被要求穿上一次性的连裤工装,特殊的鞋子,戴上帽子和手套。有胡子的男士,还要戴上一个“口罩”。一切妥当之后,到访者要签署一份声明,表明自己没有发烧、得传染病,或者接触过任何发烧、有传染病的人。此外,人们必须洗手、清洗鞋底,才能踏入猪圈,或者加工厂。
出于卫生和安全的考虑,参观者必须“全副武装”,才能进入屠宰加工厂
在丹麦皇冠的农场里,猪的生活标准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一头猪至少要有2平米的生活空间,要有供猪洗澡的设备等。每一头生产的母猪,都会有自己专属的“安全栏”,这样,体型硕大的母猪在喂奶时,不至于因不小心而压死猪崽。4个星期之后,断奶的小猪会被移到更宽阔的天地里,享受和同龄猪一起的社交生活。而自出生起,所有的猪都会戴上一个“耳牌”,可全程追溯其出生地,饲养记录,疾病治疗等信息。
每头小猪都有自己的专属“耳牌”,记录它们的生长信息
等长到115公斤时,生猪就会被送往屠宰加工场。丹麦皇冠的工厂在距离总部车程1个多小时的地方。在这里,1700多名工人在劳作,切割好的肉块整齐划一地在自动传输带上,去往它们该去的地方。如今,这里大部分繁重的体力活已被机器取代,比如剔除骨头;工人们要做的,则是一些相对细巧的技术活。
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线
在空气净化设备和清洁设备的作用下,空间里几乎没有难闻的味道,也罕见血迹。切肉工人在工作服之外,还会穿一件细铁丝网织成的小背心,以防止刀子误伤自己。他们看起来心情愉快,不断有人向我们点头问好。
秉承“动物福利”的理念,猪在这里被宰杀之前,会享受音乐、洗澡,和两个小时的休息。随后,它们被送入二氧化碳室,2-3分钟之内陷入昏迷,在感受不到痛苦的情况下被宰杀。在托马森看来,这样的规定不仅仅出于人道主义,更是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猪肉。“只有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猪体内才不会分泌应激激素,肉质才会更好。”
除了品牌本身之外,丹麦 *** 也对猪肉的安全倾注了大量关注。丹麦在猪的饲料、养殖环境、药品使用、运输等环节有约100项要求,可以用“苛刻”来形容。
丹麦环境和食品部首席兽医官皮亚(Per S. Henriksen)告诉我,自己所在的部门,每天都要对本国的猪肉企业进行监管。从动物福利,到生产流程控制管理,到食品检验检疫,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企业都会面临被罚款,甚至被上报 *** 部门的风险。
丹麦环境和食品部首席兽医官皮亚
这种监督的严格程度,体现在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上。比如,皮亚表示,从养猪场到屠宰场的途中, *** 人员一旦发现有人使用暴力,或者运输车上的条件不够好,导致生猪不舒服,就会立刻开出高达几千美金的罚单。
从业20多年的皮亚,已经记不清上次对丹麦皇冠开出罚单,是在什么时候了。“他们确实一直在提高技术水平。”他说。
在为 *** 工作前,皮亚曾在大学进行猪肉产业的技术研发工作。在他看来,丹麦皇冠几年前和 *** ,以及大学组成的“铁三角”,是促进品牌不断进步的秘密。
具体来说, *** 和丹麦皇冠都会出钱赞助大学进行生猪养殖、猪肉加工等方面新技术的研发,而丹麦皇冠,则成为了新技术的实践基地。这些年来,这一模式的效果开始显现,丹麦皇冠生猪的得病率不断降低,养殖效率不断提高。
此外,丹麦皇冠的合作社性质,让农民们将彼此视为“同事”,而非竞争对手。一旦其中一位农民掌握了防止疾病等方面的新技术,一定会毫无保留地告诉自己的“同事”,从而让新的技术、 *** 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传播。
“他们会这么做,是因为大家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艾瑞克说。据了解,丹麦皇冠赞助大学进行研发的基金,也是由农民们集体筹集而来。
丹麦皇冠的猪农还会收到专门的杂志,教他们提高养殖技术
4亿元加码中国市场
如今,丹麦皇冠的屠宰加工厂,每小时可处理1695头生猪,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工厂。但汀嘉德认为,一旦品牌正式进入中国,这个数字应该还要翻一番。虽然他这么说的时候,带着些许玩笑的口气,但对中国市场的“野心”,展露无遗。
在丹麦皇冠内部,董事长艾瑞克一直力推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拓展。虽然目前看来,中国市场仅占丹麦皇冠销售的5%,但近年来,该市场爆发出的强大消费能力,让艾瑞克颇感兴趣。
几年前,艾瑞克来到上海,并前往杭州拜访了阿里巴巴总部。在上海街头漫步时,艾瑞克为这座城市的消费水平感到惊讶——很多人开着好车,在进口超市购买产品。在阿里巴巴,艾瑞克看到了一系列和电商相关的,令他感到震撼的数字,深深感受到了电商在中国的发达程度。“我感觉,中国在消费水平上完全不输欧洲,电商领域更是领先欧洲好几年!”感慨万分的艾瑞克回到丹麦之后,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给了丹麦皇冠的农场主们。
当时,丹麦皇冠已决定在中国投资建厂,但这个决定,在内部一直颇具争议。中国工厂是品牌之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建厂,要面对很多新问题;中国工厂的花费也更高,因为要建设高强度的空气净化器等设备,防止空气中的污染影响猪肉品质。
争论持续了很久,但艾瑞克还是力排众议,最终让建厂方案得以实施。而在工厂正式动工之前,品牌又花费了整整四年做选址等方面的准备。据说,当嘉兴平湖这个位置被拿出来讨论时,“辐射上海、杭州等相对消费较高的城市”成了其被强调的优势。当时,就有农民提出,仅仅能辐射到两三个城市,人口基数是不是太少了一些?能卖掉很多猪肉吗?艾瑞克的回答,可能让那个农民终身难忘:“你知道吗?仅仅是上海一个城市的人口,就比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人还要多!”
之所以要在中国建厂,是因为丹麦皇冠希望能在B2C领域发力——这是他们在全世界,都从没做过的事。虽然品牌在多年前,就通过经销商进入了中国市场,成为了餐厅、超市等渠道的供货商,但这种模式远非完美。
一方面,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丹麦皇冠依然是个陌生的名字。很多人甚至常常把它和来自丹麦的曲奇品牌“皇冠”(Danisa)搞混。另一方面,品牌要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也很难。对此,丹麦皇冠副总裁、中国香港市场负责人尼尔森(Niels Knudsen)深有体会。
虽然同样是消费猪肉,但中国和欧洲的偏好,却大相径庭。比如,猪耳朵、猪尾巴这一类欧洲人不吃的部位,在中国却大受欢迎。过去,品牌常常会把这些部位扔掉,但在中国市场上,这些部位却开始为品牌赚钱,更大地提升了整猪的利用率。
那么,对于猪肉的其他部位,中国消费者究竟如何看待?如何去研发更受中国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在香港,尼尔森不得不跑遍生鲜超市,挨个去询问销售情况,以此来判断什么是“爆款”。不过,令他郁闷的是,很多超市会提供不同、甚至皆然相反的信息,从而影响他的判断。
B2C的模式,可以让品牌更靠近消费者,从而更好地洞察这一新兴市场,为它而变。“不过,如果我们单枪匹马去做,难度还是很大。”在艾瑞克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艾瑞克指着上面代表中国的部分,意味深长地说。“中国是个大国,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差异,甚至比欧洲国与国之间的差异还要大。过去,我们不懂这个道理,犯过一些错误,如今,我们不希望再重复这样的错误。”
丹麦皇冠选择了易果集团旗下的云象供应链合作。两者的关系,可以追溯到8、9年前。当丹麦皇冠刚进入中国时,生鲜电商易果就成了其合作伙伴,当时双方只是简单的采买关系,但在长时间的合作中,培养了彼此的信任。随着品牌在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了新的诉求,双方的合作关系也翻开了新篇章。
自2013年起,阿里巴巴先后对易果进行了四轮投资,而易果也在之后获得了天猫超市生鲜区的独家运营权。2018年,易果集团旗下云象供应链终于走到台前,以阿里全球生鲜供应链集采平台的身份亮相。
今年5月11日,在杭州举办的首届全球生鲜峰会(F20)上,云象供应链和丹麦皇冠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云象将承接丹麦皇冠在中国在建全资加工厂的全部产能。
和过去传统的采买关系相比,此次丹麦皇冠携手云象,将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不同。
之一,作为一家数据驱动的供应链平台,云象将协同生鲜产业内的上中下游,将销售端的需求传达给上游,帮助商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云象供应链动物蛋白市场部总监周娇颖解读了国人在猪肉消费上,和西方人的显著差异。比如,在包装方面,西方人喜欢经济的“家庭装”大包装产品,但中国人讲究新鲜,更喜欢独立小包装;保质期较长的熟食在欧洲热卖,但中国人更喜欢买了猪肉回家自己做。
第二,过去,商家想在中国布局,需要和很多不同的经销商谈,即使在阿里内部,过去也会有不同的渠道来和品牌谈。如今,阿里将生态系统内的合作伙伴形成“合力”,品牌只要和云象合作,就能获得包括天猫生鲜、大润发、欧尚、盒马等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为品牌的“新零售”做优化布局。
阿里大进口代表团
第三,过去的经销商模式,进入中国之后的存储、运输都由经销商来操作,丹麦皇冠方面很难对“最后一公里”的品质进行控制,这也是品牌几乎不在中国市场上打出“丹麦皇冠”商标的原因。最初决定在中国建厂,品牌也有保障“最后一公里”品质的用意。如今,和云象建立战略合作之后,菜鸟冷链 *** 的核心组成部分“安鲜达”,将会对丹麦皇冠的猪肉进行全程的“保驾护航”,确保其以更好的状态到达消费者餐桌。而全程可追溯系统,更是为食品的安全和品质,加了一道防护墙。
汀嘉德回忆说,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丹麦皇冠曾经尝试过电商,但并不成功。在他看来,一方面,当时电商并不成熟;另一方面,“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句话没错,丹麦皇冠应该专注于生产,致力于提高猪肉品质,而电商、新零售之类的C端布局,则应该交给云象、阿里巴巴这样的合作伙伴。
同行的天猫生鲜小二进一步透露,明年工厂投产之后,丹麦皇冠的天猫旗舰店也将问世。
“如果没有云象这样的合作伙伴,或许我们不会有足够的勇气,在中国迈出这么大一步。”汀嘉德说。这位为丹麦皇冠服务了近20年的职业经理人,在刚刚毕业进入公司时,曾被朋友质疑“为什么不去更知名的品牌,比如乐高?”但如今,至少在丹麦,已经没人怀疑他的选择。
标签: 猪饲料人能吃吗? 饲料猪可以吃吗 喂猪饲料的猪对身体好吗 饲料 养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