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黑猪简介(内 *** )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猪技术 1360

内 *** (Neijiang pig)因原产于四川省内江地区而得名。

中心产区及分布

内 *** 原产于内江市东兴区,中心产区为内江市东兴区、市中区,现主要分布于内江市资中、威远和资阳市的雁江、安岳、简阳、乐至及自贡市大安区、荣县、富顺等县区。泸州、遂宁、广安等市也有零星分布。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位于北纬29°11'~30°40',东经104°16'~105°26',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沱江流域,是四川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境内河渠纵横,浅丘起伏,大部分地方海拔350~450m,更低海拔270m,更高海拔810m。四季分明,夏季湿热,冬天湿冷但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7.3~17.8℃,更高气温41.9℃,更低气温-3.2℃;无霜期317~332天。

年降水量990~1050mm,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年降水量的49%~60%;相对湿度70%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1160~1240h,年平均风速1.1~2.0m/s。

盛产水稻、玉米、小麦、甘薯等粮食作物,油菜、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较大,青绿饲料供给较为充足。农副产物及加工副产物米糠、麦麸、油枯、酒糖、粉渣等十分丰富。

品种形成

内 *** 饲养历史悠久。

《华阳国志》记载:蜀汉时,资州(今资中)王褒(即王子渊)要求家奴“持梢牧猪”。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猪天下畜之而有不同,生梁雍(四川是古梁州的一部分)者足短"。

同治十二年(1873),威远知县李南晖著的《活兽慈舟》及部分县志中,对养猪有明确记载和较深入的阐述。

据1967年隆昌东汉墓出土的陶猪考证,其体型、毛色近似内 *** ,表明东汉(25—220)时期,内江地区已普遍养猪,并有内 *** 的原始体型存在,距今已有1800年以上历史。

群众喜选大型猪采用“吊架子”方式饲养,以多利用青粗饲料,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源。据清嘉庆(1796—1820)《内江县志》记载,明朝末期,内江及附近沱江流域甘蔗种植面积扩大,加工甘蔗的糖坊发展到1200多个,并已有加工精制白糖、冰糖的“漏棚”出现。糖坊普遍采用熬糖的副产物糖泡子加上玉米面养猪,各糖坊养猪几十头到上百头不等(称“糖泡子猪”或“萝卜猪儿”或“东乡猪”)、进一步促进了内 *** 的形成和发展。群

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2005年底调查,内 *** 产区共有种猪16.25万头,包括公猪79头、母猪16.24万头,其中内江市5万头、资阳市11万头。

1985—1995年内 *** 数量较前有较大的增长,产区存栏内 *** 1985年36.8万头,其中母猪36.3万头、公猪4905头;到1995年达到42.9万头,其中母猪42.9万头,但公猪数量急剧减少,仅有711头。

1995年后内 *** 存栏量开始下降,主要是产区大量引进长白猪、大约克夏猪等外来品种公猪,推广经济杂交,相应减少了内 *** 公猪的饲养量。随着产区进一步推广三元杂交猪的生产、致使内 *** 种群数量进一步下降。

2005年内 *** 总饲养头数比1985年、1995年分别减少20.55万头和26.7万头;其中母猪减少20.08万头和26.64万头;公猪减少4826头和632 头。

公猪数量少,母猪饲养分散且严重老化,纯繁比例逐年降低,1985年、1995年和2005年纯繁比例分别为81%、8.14%和2.8%。

体型形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

内 *** 体型大,体质较疏松。头大,额部横纹较深,正中降起形成块状;嘴筒短,耳中等大、下垂。体躯宽、深、背腰微凹、腹部稍大、不拖地、臀部宽、稍后倾、四肢粗壮。被毛全黑,鬃毛粗长,皮肤白色、较厚。尾长不过飞节, *** 6~7对、排列整齐。


内江黑猪简介(内江猪)

公猪


内江黑猪简介(内江猪)

母猪

2.体重和体尺

据2006年内江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畜牧食品局及内江市种猪场对内 *** 进行了体重和体尺测量,结果见表1。各项指标比1981年都有增加,这可能与内 *** 营养条件改善和进行了选育有关。

内江黑猪简介(内江猪)

内江黑猪简介(内江猪)

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

内 *** 公猪110日龄、母猪120日龄性成熟,公猪180日龄、母猪230日龄初配。母猪 *** 周期18~21天, *** 持续期3~4天,妊娠期113~116天。

2006年内江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畜牧食品局及内江市种猪场对内 *** 母猪繁殖性能进行了调查,内 *** 平均 *** 周期(19.34±1.11)天, *** 持续期(3.00±0.75)天,妊娠期(114.07±1.21)天。从表2可以看出,与《中国猪品种志》记载的1981年数据比较,产仔数提高。

内江黑猪简介(内江猪)

2.育肥性能

在全价配合饲料喂养条件下,2006年内江市种猪场对20头内 *** 进行了肥育性能和屠宰性能测定,与1981年数据比较,背膘有所降低,瘦肉率有所增加(表2和表3)。

内江黑猪简介(内江猪)

1984年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对内 *** 肉质性状进行了分析,肌肉 pH>6,系水力91.04%,肉色评分3.25,大理石纹评分3.27,熟肉率69.58%。肌肉营养成分中含干物质28.21%,粗蛋白22.1%,粗脂肪5.42%。

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1938年四川农业改进所与中央大学农学院合作,在内江城郊圣水寺设立内江种猪场,主持内 *** 的改良、推广工作。

1956年扩建内江专区种猪场,专门繁育内 *** ,提供种源。此后相继建立完善了县区种猪场,使内 *** 纯种繁育场达10个,种猪饲养量达2000头。

1973年由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原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内江种猪场等单位组建“内 *** 育种协作组”当年向越南提供种猪103头。1984年由于发展瘦肉猪的需要,进一步修订选育方案,明确了提高内 *** 瘦肉率的选育目标,经多年的选育和饲养方式的改变,克服了内 *** 瓦沟、卧系、瞎 *** 较多等缺点,背腰相对平直,腹围明显缩小,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据内江种猪场测定资料,育肥猪平均日增重由400g提高到532g,母猪窝产仔数增加0.5头,屠宰率由70%提高到71.49%,瘦肉率由40%左右提高到41.14%。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引入外来品种猪及杂交利用的大面积推广,内 *** 随即进入品种资源保护阶段。内江市种猪场承担了内 *** 的保种工作,2000年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批准确定内江市种猪场为内 *** 品种资源场,2005年存栏种母猪100头、种公猪16头。内 *** 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我国1981年发布了《内 *** 》国家标准(GB 2418—81),2003年发布了修订的《内 *** 》国家标准(GB 2418—2003)。

1978年以来、产区大面积引进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杜洛克猪等外来品种公猪,推广经济杂交和三元杂交猪生产,内 *** 纯繁比例锐减。据调查,内 *** 母猪杂交比例1985年为19%,1995年为91.96%,2005年为97.2%。内 *** 作母本与长白猪杂交,一代杂种日增重优势率36.2%,每千克增重消耗混合饲料较双亲均值降低6.7%~8.1%;杂种猪胴体品质有所改善,6~7肋处皮厚降低约0.2cm,眼肌面积增加7.9cm2,胴体瘦肉率提高3%,达到44.6%。

品种评价

内 *** 对逆境有良好的适应性,无论在我国炎热的南方和寒冷的北方,或是在沿海和海拔4 000m 以上的高原都能正常繁殖和生长。今后应建立保护区,在加强保种的同时,利用内 *** 作亲本开展杂交利用,也可用作培育新品种和品系的素材。


关注我,每天更新“猪知识”

标签: 内江黑猪简介 内江黑猪养殖基地 四川内江今日猪价表 内江 简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