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物多样性征集(城市生物多样性连接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殖技术 4890

【环保笔谈】

作者:崔多英(北京动物园重点实验室动物生态研究室主管、博士)

鸳鸯又名匹鸟、官鸭,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根据著名鸟类学家蔡其侃编著的《北京鸟类志》(1988)记载,在30年前,鸳鸯在北京地区是罕见的“旅鸟”,也就是迁徙过境的鸟。由于森林、湿地等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和人为干扰等原因,鸳鸯在野外的种群数量很少,在北京地区则更难以一睹其真容。

但是最近十年,情况发生了改变。在春季,如果你走进北京动物园、玉渊潭公园和颐和园等城市公园,常常有机会看到野生鸳鸯亲鸟带着刚孵化出壳的小鸳鸯在水面游荡觅食。秋冬季节,鸳鸯有集群的习性,这时北京市民可以在北海公园、玉渊潭公园等地观赏到成群的鸳鸯,集群数量最多时能达到200只以上,中间还混有绿头鸭、花脸鸭等野生雁鸭类水鸟。

为何短短十年间,北京地区野生鸳鸯的种群数量能够由罕见的“旅鸟”增加到现在的500余只?这与北京城市规划中“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的理念和发展目标密不可分。从2009年至今,北京动物园的鸳鸯保护项目组已经在北京城市公园和郊区河湖水域持续野化放飞人工繁育的鸳鸯306只,为北京地区野生鸳鸯种群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种质资源。根据放飞后的科学监测,鸳鸯在野外的存活率达到60%以上,大部分鸳鸯在野外成功繁殖了后代。

令人遗憾的是,在北京野生鸳鸯种群发展壮大的同时,原本在天坛公园和国子监越冬的长耳鸮却在最近几年黯然消失。长耳鸮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北京属于冬候鸟,是一种以鼠类、蝙蝠和鸟类为食的猛禽。十几年前长耳鸮种群数量最多时,仅在天坛公园就分布有上百只。但在2008年以后,北京城区分布的长耳鸮数量逐年减少,至2015年越冬种群已完全消失,仅见零星的迁徙个体临时停歇。分析其种群消失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适宜栖息的环境减少,加之植被破坏,导致长耳鸮无处安身;二是随着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的下降,食物链中断,迫使长耳鸮离开历史越冬地;三是过度的人为干扰。近年来鸟类摄影爱好者人数快速上升,不文明行为也屡屡发生。长耳鸮夜间捕猎,白天需要睡眠休息,可是为了能够拍摄到长耳鸮明亮的眼神,竟然有拍摄者在长耳鸮栖息的树下不停地踹树、喊叫,逼迫长耳鸮睁开眼睛飞出隐蔽的树冠,最终只得无奈离开。

在笔者看来,野生鸟类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之一。鸟类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处于食物链的高层或顶层营养级,适合野生鸟类生存的环境,意味着这里植被环境良好,昆虫、果实、种子、花蜜等自然资源相对丰富。野化放飞的鸳鸯能够在北京城市公园和郊区河湖水域顺利存活并繁衍后代,说明了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尤其是生物多样性支持功能的进步。而长耳鸮在北京城市公园的消失,则反映了人们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尚需改善和提高。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评价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对维护城市的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这里复杂多样的地形、气候和土壤为野生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环境,形成了丰富的植被类型和复杂的物种构成,孕育了多彩的野生动物多样性。据统计,北京地区分布有鱼类81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22种、鸟类350种、兽类57种,这群美丽的生命构成了北京城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最灵动的部分。

联合国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70%的人口居住于城市中。伴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正在急剧减弱。而自然体验的缺失不仅会减弱人们在生态保护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也会给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福祉带来负面影响。显然,在这一进程中,城市区域中以生物多样性为主体的野性自然,将成为重新连接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值得关注与重建。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04日05版)

标签: 城市生物多样性征集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城市生物多样性概念 生物 城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