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联合国荒漠化会议40周年、联合国荒漠化公约20周年之际
(2017年6月)
作者:刘恕
经作者授权发布
(一)
时光如白驹过隙,回顾 20世纪60年代后期,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萨赫勒地区:尼日尔、马里、上沃尔特、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等国,遭遇了连年干旱,致使土地荒芜、粮草枯死、牲畜死亡、居民流离失所、饥饿待毙,仅埃塞俄比亚就饿毙30万人,400万人流亡,严重的生态灾难震撼着国际社会。为此,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特别决议,决定1977年召开联合国荒漠化大会,商讨防治对策,动员人类社会共同与带给人类灾难的荒漠化进行抗争。迄今,距联合国荒漠化大会召开已40年。40年来,国际社会、各方志士仁人,汇集智慧、提出多项防治措施,又关注实施的效果,不断进行评估总结,通前彻后、知往鉴今,深化对荒漠化认识,完善着防治荒漠化策略基础。如从创新视角讨论荒漠化防治策略,可以说,40年来,国际社会与荒漠化抗争的历程,是追寻根治荒漠化的最终目标,对荒漠化防治策略创新提升的过程。
(二)
纵观40年来,对荒漠化防治策略创新提升的过程,具有着时间节点的阶段性特征。
1、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制定出《防治荒漠化规划》,开始实施某些防治项目,但由于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多半针对后果而不是针对原因,并未获得如期效果。如,为解决牲畜饮水的非洲无水草场人工打井规划,由于牲畜汇集井眼周边,形成环井扩大的新荒漠化圈而终止。再如,建立撒哈拉沙漠以南从苏丹到毛里塔尼亚林带規划,由于环境恶劣植物难以成活,被学者批评为是建立在对土地沙漠化简单认识上,不切合实际的想象。
针对这些事与愿违,未获得如期效果的防治措施,1985年来自42个国家的400名科学家 *** , 开始呼唤“科学家有责任找出防治荒漠化措施失败的原因,制定出新方案”。具有代表性的,从策略视角探讨防治措施失败原因的文本,是1986年国际人道主义独立委员会的总结。《总结》认为,“未能从来龙去脉,即未能从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认识荒漠化”;“受荒漠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明确将防治荒漠化纳入农村发展规划和总的发展规划” ;“采取的解决问题的行动多半针对后果而不是针对原因”。
防治荒漠化策略上失利是荒漠化防治效果不佳的原因,荒漠化是缺乏发展的一种症状,尤其是农业缺乏发展,采用不适当的技术,导致对自然环境利用过度,引发荒漠化。“荒漠化是由于社会未能在干旱地区找到可供选择的发展途径而发生”;“无视问题的整体性质,把各自为政的工程凑在一起”,既“不等于真正的规划”,也是防治措施失败的原因。
这些中肯的总结,无疑是对荒漠化防治策略认知的提升。虽然这些見地未能引起各方的重视,但时至今日,科学家们的卓识仍不失理性的光辉,依然值得决策者、学术界重视和采纳。
2、进入20世纪后期,对于荒漠化问题,国际上有重大举措。1994年6月,联合国通过并在1997年正式生效的《联合国关于发生在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认为,这个《公约》可被称为“国际一大成就”和“富有创新性的文件,开辟了国际环境法的新领域”,“其重点在于公众参与时帮助当地人民自食其力预防并扭转土地退化”,并认定,“《公约》成功执行必然会改善生活条件并减少贫困。”
在有近200个国家签约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明确当前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并未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采取新的更有效的途径”;并以条款形式,界定出荒漠化定义、概念;更要求缔约国承诺,“把消灭贫困战略纳入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工作中”,对非洲缔约国要求,“把防治荒漠化作为根除贫困努力的中心战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将根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对抗荒漠化的根本。这既是对荒漠化问题本质认识上的深化,也是对防治荒漠化策略创新的提升,从而为防治荒漠化寻出“抽薪止沸”的治本路径。
《联合国关于发生在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作为提供防治荒漠化防治策略提升的历史性文献, 在历经实践检验,《公约》生效20年后的今日,更突显出它的历史性价值。
3、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新纪元,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倡导进行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影响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荒漠化列为专题纳入了对人类福祉的影响的《评估》框架中。遭受荒漠化影响区域的人口贫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下,婴儿死亡率高出工业化国家的11倍,生活福祉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提升受荒漠化影响区人口福祉和有尊严生活的高度,讨论荒漠化防治策略,提升荒漠化防治的价值定位,对防治荒漠化策略的创新认知,达到新的高度。
由90个国家,1360位学者共同对有关荒漠化的关键问题的《评估》,中肯、准确地指出了当前荒漠化发展趋势、引发因素,以及防治策略。《评估》指出,当前荒漠化仍有扩张趋势,全球范围内有10-20%旱区土地退化;荒漠化虽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影响,因时、因地而异,但“近期内,贫困和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导致荒漠化的两种主要驱动力。”旱区土地利用者受利益驱动,对脆弱的自然资源,进行不可持续的利用和不合理的管理,诸如,缺乏合理的农业政策和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草(牧)场地过度开垦为农耕地;大规模的不可持续的地下水开采等,均为当今引发荒漠化扩展的因素,其它人口压力、社会经济政策、国际贸易起间接作用。为此,《评估》指出,“必须采取重大干预措施和管理途径来预防和扭转荒漠化趋势。”包括,促使 *** 和公众观念转变,保护自然环境;“旱区人口依托其长期积累经验以及积极创新“尽力开展降低对当地土地和自然资源依賴程度,又可提供有持续收入的替代生计”, 诸如,旱区的温室农业;减少蒸发的膜下水产养殖业、微藻产业,以及与休闲相关的产业;旱区建设城镇中心等,应成为当代荒漠化防治重要措施。《评估》对荒漠化区土地权属做出的评价是,“土地权属有保障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是私有产权,事实上很多基于集体和社区产权所长期成的管理 *** 已得到非常有效的实施。”
(三)
实践活动具备不可取代的品质,任何理论,包括制定的方案、计划,也只有步入实践之后,经过实践的验证,有了实施效益和结果,才会启示人们重新认识、评估它们的作用和意义。这种经过实践后得到的认识,是认识上的一个新阶段,是使理论价值得到确定性的定位,是理论的可行性和预见性的更佳注解。20年来,以“改善生活条件并减少贫困”为目标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公约》防治荒漠化策略创新的理念以及《荒漠化综合报告》所倡导的遏止荒漠化发展的措施系列,都是在调查研究和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具有独到的深刻见地和现实的可操作性。20年来上述认识,可从我国防治荒漠化的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无论是政策方面,加强管理、提升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推进旱区扶贫、特色小镇建设;还是在内蒙等荒漠化危害地区试用:其一,构建适合光合作用的人工环境新型绿洲,其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优化太阳能转化器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 技术方案,推进产业发展,改变土地利用方式都显出在我国荒防治中收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
新型绿洲人工环境的产出效益(元/亩)
干旱戈壁滩上人工环境新型绿洲(地下的温棚内真菌双苞菇种植业亩入近2万元)
戈壁荒滩上的蔬菜日光温室
位于河西走廊嘉峪关市郊的戈壁滩,2005年6月建设戈壁滩上的葡萄园。葡萄园引入膜下滴灌,现已种植39633亩,可年产葡萄1万吨酿酒。在戈壁滩上,兴建了地下面积13700平方米的葡萄酒酒窖,可放置2.1万个标准橡木桶。年增效益3000万元。
10年前嘉峪关戈壁滩原始景观
今日嘉峪关戈壁滩上的葡萄园
戈壁滩上日光温室培育的红提葡萄
(一亩日光温室培育红提葡萄年收入2.5万~3.5元,相当于旱地小麦100倍的收入。)
荒漠化区獭兔养殖业小镇原始地貌
荒漠化区獭兔养殖业小镇
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原始地貌
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
恩格贝的沙漠科学馆
恩格贝的光伏农业
恩格贝的微藻生产
当今,人 *** 炸性增长。预测,至2020年世界人口,从60亿增加到80亿,粮食需求量将增加40%。解决食物需求成为摆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使命。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具有阳光充沛地域广袤的旱区,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作为开发方向,依靠人类的智慧,合理开发干旱土地资源,扼制干旱区土地荒漠化。幅员辽阔的旱区,有可能成为提供人类营养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当荒漠化防治策略讨论,跨入到提升人类福祉领域,已共同认定,“成功执行必然会改善生活条件并减少贫困”。遭受荒漠化威胁的居民,能在可持续发展中摆脱贫穷与饥饿,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人类将会最终根除荒漠化的困扰,土地广袤的旱区,有可能为拥挤不堪、面临诸多难题的地球村,带来生机和希望。
我国遭受荒漠化影响的干旱地区,正在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结合实际,为完成“改善生活条件并减少贫困”为目标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公约》,实现肩负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国际人道主义问题独立委员会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2、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1992
3、脚踏实地,杰弗里利贝恩,丹麦和日本共同资助出版,1994
4、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集,赵士洞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脚踏实地 整理
标签: 荒漠化防治的两条原则 荒漠化防治规划 荒漠化的防治典型例题 防治 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