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医药大健康研究团队一周核心推荐逻辑梳理如下:
爱尔眼科(300015):22Q2收入增速略超预期,持续提升眼科专业医疗服务能力
诺辉健康-B(6606):肿瘤早筛龙头,营收高速增长
通策医疗(600763):增加人才储备影响短期利润,稳步推进省内口院扩张
中药重点标的基本面更新:防疫政策边际改善,看好重点标的H2经营向好。1)华润三九:22H1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公司核心品类销售,随着防疫政策边际改善,叠加南方地区流感疫情抬头,感冒品类预计H2有望迎来恢复性增长;配方颗粒业务经历国标切换后,预计Q3开始逐步实现恢复性增长,看好公司H2经营向好;2)同仁堂:作为经营稳健的百年老店,自上市以来在业绩及股价方面表现均较为优异,抗风险能力较强;公司未来的进攻性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公司过去几年在稳健经营背景下,经营质量的大幅提升;二是作为历史悠久的中药行业老字号,公司在激励机制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期待未来能在积极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方面有进一步突破;3)太极集团:公司近日发布业绩预告,22年H1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102%,主业延续了21年的高速增长趋势,改革成效逐步显现,叠加启动全新品牌战略,有望为两大王牌产品提供增长新势能,带动公司业绩增长;4)固生堂:公司全国所有门店在六月均已全面恢复营业,门店整体复苏速度较快,经营趋势持续向好,公司有望在下半年实现相关收入补充性增长,预计全年仍可实现快速增长;另外公司的全国扩张计划正在稳步推进,预计全年有望完成年初目标。
连锁药店:影响因素逐步解除,行业进入恢复性增长。20年疫情爆发后,防疫物资的销售拉高同店增长指标的同时贡献了收入端的高基数(20年防疫物资销售毛利率很低),导致21年收入端增速面临高基数压力,进入22年高基数效应切换为低基数效应有望实现同店增长恢复;2022Q1,行业整体走出防疫物资高基数影响,同比口径下房屋租赁会计准则变化影响解除,但全国疫情反复影响仍在持续,拖累同店增长。随着加强针渗透率提高及新冠口服药的放开,同时各地 *** 防疫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预计逐步摆脱疫情反复影响,22年板块预计迎来恢复性增长。
四大上市连锁药店:加速门店扩张,长期增长可期。1)益丰药房:公布可转债预案,激发业绩长期增长潜力;受益公司老店同比内生增长及新店建设、精细化管理能力强,22年全年继续保持“自建+并购+加盟”三轮驱动的模式进行扩张,在行业整合加速的大环境下公司未来仍将维持高增长;2)老百姓: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奠定公司长期发展基础;预计公司在2022年开店2500家左右,继续保持稳健扩张势头,全年恢复性增长可期;3)大参林:2022年公司将延续自建+并购+加盟的门店扩张方式,预计全年门店扩张数量仍会在2000家以上,持续加速规模扩张布局未来,远期增长可期;4)一心堂:经营环比改善,上半年业绩符合预期,受益公司老店同比内生增长及新店建设,公司业绩有望保持高速增长;除此之外,公司在持续扩大门店布局,积极推进业务拓展,着眼未来的长期战略布局。
《澳华内镜(688212):上半年收入符合预期,AQ-200升级款下半年有望贡献增量》
上半年收入符合预期,利润端有所下滑
2022年上半年,公司持续加强产品的市场推广,临床认可度进一步提升,上半年营收实现1.67亿元,同比增长13.92%,基本符合预期。归母净利润为507万元,同比下降44.71%,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56万元,同比下降80.40%。利润端同比下降,预计主要系公司为铺设营销渠道、推进研发项目,导致期间费用增加所致。从单季度来看,Q2营收为0.86亿元,同比增长14.07%,归母净利润为166万元,同比增长773.99%。4-6月国内疫情对公司业务开展带来一定困难和压力,公司在生产环节、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尽可能降低疫情影响,预计下半年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公司业务有望快速恢复。
内窥镜设备贡献主要收入,国内收入占比75%
分板块来看,上半年内窥镜设备业务、内窥镜诊疗耗材业务和维修服务分别实现收入1.53、0.13、0.01亿元。其中内窥镜设备仍然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收入比重为92%。上半年公司围绕国产高清内镜的临床功能的升级、早癌筛查等主题,与南京鼓楼医院、北京友谊医院、杭州之一人民医院、长海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全方位深度合作,包括创新产品开发、医师培训等。同时公司也持续推进学术推广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围绕AQL-200L、AQ-300等产品推出系列学术专题活动,获得专家、客户、经销商的良好反馈。分地区来看,国内收入为1.26亿元,占比75%,海外收入为0.41亿元,占比25%。
财务指标基本正常,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2022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71.08%,提升1.89个百分点,预计主要由于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期间费用率为70.55%,提升9.08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为28.74%,同比提升6.82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公司营销和学术推广力度加大所致;管理费用率为24.22%,同比提升0.97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率为22.06%,同比提升6.15个百分点,主要用于新品研发和产品的升级迭代;财务费用率为-4.47%,同比下降4.86个百分点,主要系大额存单利息收入增加所致。经营性现金流-0.36亿元,同比下降238.94%,主要系支付给职工的现金增加及购买原材料支付的现金增加所致。
消化道早癌筛查需求持续高景气,软镜行业发展有望驶入快车道,进口替代空间大
国内消化道癌症高发、患者基数大,而软镜以及镜下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但国内内镜诊断率和开展率仍然较低,发展空间较大。从竞争格局来看,国产软镜厂商市占率相对较低,我们预计在10%左右。澳华内镜作为国内软镜设备龙头之一,产品性能端不断升级迭代,与进口品牌差距逐步缩小,叠加鼓励国产替代的政策支持,有望持续提升在三级医院的渗透率,市占率或进一步提升。
公司产品管线丰富,满足国内外客户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公司已推出一系列满足不同临床需求的产品,包括基础系列(可视喉镜、纤维内镜、VME系列、AC-1等)和高端系列(AQ-100、AQ-200等)。其中AQ-200核心优势突出,创新性地将无线供电技术和激光传输技术应用在内镜产品中,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作为公司目前切入三级医院的主力机型。公司上半年发布AQ-200升级款AQL-200L,搭载多LED光源、CBI多光谱染色技术,5月份已上市,目前样机试用需求较多,临床反馈较好,预计今年下半年有望贡献业绩增量。而针对国内基层内镜诊疗需求的AC-1在国内分级诊疗、医疗资源下沉的趋势下有望迎来快速放量。海外布局方面,公司目前主要销售AC-1、AQ-100、VME系列等高性价比产品,未来在海外市场有望持续发力。
AQ-300有望接力AQ-200成为三级医院主推产品,股权激励考核目标彰显长期发展信心
公司在研的下一代4K软性内窥镜系统AQ-300,包括4K图像处理器、光学放大镜、可变硬度肠镜及十二指肠镜等,大部分已经完成第三方型式检验,在光学放大、镜体可变硬度等关键性能上实现突破,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到三级医院试用,进行上市前临床细节的打磨,有望于2023年上市并在三级医院放量,加速实现国产替代,贡献业绩增量。根据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业绩考核目标,公司22-24年收入考核目标不低于4.4、6.6和9.9亿元,彰显公司长期发展信心。
Q2业绩略超预期,内窥镜业务收入增速超过50%
2022上半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6亿元、0.80亿元和0.73亿元,增速分别为44.74%、35.80%、72.34%,业绩略超预期:分业务来看,医用内窥镜器械收入为1.44亿元(+55.01%),其中高清荧光内窥镜器械收入为1.20亿元,同比增长51.91%,预计主要由于下游史赛克等客户的需求增加;光学产品收入为0.52亿元,同比增长22.12%,主要得益于公司对国内新老客户的挖掘和维护,国内市场需求增加。上半年利润端增速低于收入端,主要系计入当期损益的 *** 补助同比减少1302万元所致,剔除 *** 补贴影响因素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0%。分地区来看,中国大陆收入为0.48亿元(+71.24%),国外收入为1.48亿元(+37.88%)。从单季度来看,Q2单季度营收、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3亿元、0.44亿元和0.4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0.17%、34.86%和126.99%。
和史赛克合作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ODM业务增长可期
公司作为史赛克荧光硬镜新产品的核心部件供应商,一方面受益于史赛克荧光内窥镜的高增长,另一方面和史赛克正在进行下一代荧光内窥镜以及代工生产整机的合作,其中公司为史赛克研发的4K荧光腹腔镜已经完成了研发和试生产过程,预计2022年下半年开始量产和发货,和史赛克的整机代工合作稳步推进。同时未来合作范围有望从腹腔镜向其他内窥镜品类拓展。长期来看,公司和史赛克的合作有望多点开花、持续深化。
自主硬镜整机品牌放量可期,光学业务发展潜力较强
公司积极推进自主硬镜整机品牌的研发,1080P内窥镜系统和4K荧光硬镜系统已在国内获批;自主创新的4K荧光除雾系统正在进行注册审评,作为公司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磅产品,有望快速切入三级医院,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公司自主整机品牌建立了山东省内直销、省外经销的模式,采用先省内后省外的市场策略,围绕山东省内建立的七个营销中心覆盖大部分山东区县基层医院,目前已在山东省内投放了20台左右的整机设备进行临床使用,有望通过临床的反馈持续打磨整机产品性能。同时公司携手国药器械成立合资子公司以打造微创外科领域平台,有望借助国药器械的渠道优势和品牌效应开拓市场。
光学业务领域,公司和丹纳赫集团旗下多家国际品牌公司在口腔、显微镜等产品上达成合作,未来发展潜力较强。生物识别领域的非接触式掌静脉识别模块已通过公安部产品检验检测,应用前景广阔。
发布股权激励计划,助力公司长期发展
8月24日,公司发布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向包括中层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人员以及公司其他骨干员工在内的123人授予127万股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42.87元/股。业绩考核层面,公司对营业收入或归母净利润增长率进行考核,以2021年营业收入或归母净利润为基数,2022-2024年考核的目标增长率依次为40%、70%和110%,触发增长率依次为32%、56%和88%。
财务指标基本正常,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公司2022年上半年销售毛利率为65.81%(+0.84pct),维持相对稳定水平。期间费用率为20.29%,同比降低7.03pct,其中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5.38%,预计主要系公司加大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的建设力度所致,销售费用率为3.37%,同比降低0.52pct;管理费用同比增长10.59%,预计主要系管理人员薪酬支出、修理费、管理用固定资产折旧增加等综合影响所致,管理费用率为9.13%,同比降低2.82pct,主要由于费用端增速低于收入端增速;财务费用率为-4.48%,同比下降3.81pct,预计主要系期末调汇产生的汇兑收益增加以及活期存款利息收入增加、借款利息支出减少所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6.19%,研发费用率为12.27%,同比增加0.12pct,主要用于胸腔镜、3D腹腔镜、非接触式掌静脉模组及终端设备等新产品的研发。
《爱尔眼科(300015):22Q2收入增速略超预期,持续提升眼科专业医疗服务能力》
国内疫情防控政策升级,二季度收入正增长实属不易
尽管三月以来国内多地区医院因疫情防控阶段性暂停门诊、手术,公司二季度仍然实现了收入和净利润的正增长,实属不易。2022H1公司实现门诊量554.10万人次,同比增长15.67%;实现手术量44.49万例,同比增长9.74%。国家持续推进近视防控战略、防盲治盲等政策,眼科医疗服务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公司自身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6月份以来国内疫情稍缓、眼科需求释放,预计下半年将会承接更多需求,实现业绩稳健增长。
公司整体毛利率略有增长,各项费率稳定
公司整体毛利率略有增长,22H1为49.32%,同比提升0.59个百分点;22Q2毛利率为51.79%,同比提升1.75个百分点。
22H1公司销售费用率9.70%,同比增加0.15个百分点,系公司经营规模扩大,导致健康教育人员薪酬及科普活动等费用增加;管理费用率13.68%,同比增加1.58个百分点,主要系股权激励费用增加,人员薪酬、设备保养等费用增加所致,其中股权激励费用1.11亿元,占管理费用的10%;研发费用率1.41%,同比增加0.01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率-0.02%,同比下降1.07个百分点,主要系汇率波动带来汇兑收益增加、汇兑损失减少。2022H1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到23.16亿元,同比增加21.10%。
屈光、视光业务收入增速较快,白内障、眼前段、眼后段业务毛利率略有下滑
分业务来看,2022H1公司实现屈光收入34.38亿元,同比增长20.85%,收入占比为42.41%,毛利率为57.69%,同比提升0.10个百分点。其中全飞秒、ICL等高端术式占比进一步提高,并且公司加大对基层医院屈光科室的建设投入,满足更多患者的手术需求,屈光业务量价齐升。
上半年公司实现视光服务收入17.63亿元,同比增长15.67%,收入占比为21.75%,毛利率为53.69%,同比提升0.75个百分点。随着爱尔视光品牌的影响力逐步提升,视光产品线不断完善升级,业务有望维持稳定增长。
上半年公司实现白内障、眼前段、眼后段收入分别为10.45亿元、6.80亿元、5.20亿元,分别同比-2.63%、-4.20%、+8.49%,毛利率分别同比-2.09、-0.81、-1.41个百分点。白内障和眼前段业务受到医保结算政策变化和疫情防控影响,眼后段毛利率下滑主要是部分手术单价调整导致。
东南亚地区收入快速恢复,持续扩大国内医疗 ***
分地区来看,2022H1中国大陆地区收入占比为88.21%,同比增长10.22%;中国香港、美国、欧洲、东南亚地区收入占比分别为0.84%、0.35%、8.97%、1.64%,同比增长分别为+11.48%、-6.67%、7.54%和+43.01%。上半年国内上海、吉林、陕西、河南、广东、湖北、四川、深圳、北京等地多家医院因疫情防控阶段性暂停门诊、手术,其他地区的医院也因疫情限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022H1公司十大门店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6.18亿元,占比约为20%,其中沈阳爱尔、深圳爱尔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较大,收入分别同比下滑11.6%、11.9%。截止2022H1,公司拥有境内医院187家(比2021年底增加了13家),境内门诊部132家(比2021年底增加了14家)。上半年上市公司整体新设了20家医院、并购16家医院,其中并购医院并表贡献收入1.57亿元、净利润2071万元,剔除新并表医院后,公司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速为8.20%。随着医疗 *** 不断扩大,公司的分级连锁优势和规模效应有望持续增强。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2022年上半年,公司通过多种方式继续加强医疗治疗管理、提升服务水平。规章制度方面,公司继续以国家卫健委“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抓手,组织修订完成《爱尔眼科集团医疗管理制度汇编(2022版)》,包括了233个医疗管理制度;并且加强督导、培训、考核,确保制度落实,对100余家医院开展了医疗专项检查,对10个省区共86家医院的医务管理者进行管理培训,对医务人员培训共35期,人次超过1000。提升服务水平方面,公司除了持续完善总部、部门、院区的全流程服务管理体系,还上线了患者满意度调查信息系统。公司还开展了之一届投资者体验官活动,邀请百余名投资者暗访体验医院诊疗服务,从患者的角度提出完善医院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升级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进一步完善医教研平台,持续提升眼科专业医疗服务能力
医教平台方面,上半年公司与河南大学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共建“河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河南大学爱尔眼科临床学院”、“河南大学爱尔眼科研究院”。双方将在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名校+名企”建设。
学术活动与科研成果方面,上半年公司举办了第三届“屈光手术国际论坛 IRSS•2022”,制订并发布《中欧屈光手术白皮书》;与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白皮书》;上半年公司专家发表SCI/Medline期刊收录论文31篇,中文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论文32篇,公司专家主编/参编专著5部。
技术创新方面,公司推出“智臻飞秒ICL手术”,融合飞秒激光技术与ICL晶体植入手术,进一步提升医疗效果;依托博鳌乐城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推动开展ICL-V5晶体手术集团“首例工程”,引领ICL手术新技术发展;全面引进“思问”离焦定制框架眼镜,打造青少年定制化近视防控方案;新引进散光三焦点人工晶体,满足散光白内障患者术后远、中、近都能看清的视力需求。公司持续提升眼科专业医疗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全周期的治疗管理和一站式诊疗方案。
高基数影响表观业绩,常规产品稳健增长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35.53亿,同比下降1.11%,归母净利润7.88亿,同比下降18.16%,扣非归母净利润6.40亿。其中Q2单季度实现收入17.32亿,同比下降10.33%,归母净利润3.23亿,同比下降35.75%,扣非归母净利润2.47亿,同比下降43.98%。收入及业绩基本符合预期,2021年上半年疫情相关产品海外收入较高,基数影响下今年上半年表观业绩同比出现下滑,但常规业务仍保持稳健增长,经营结构不断优化。
呼吸治疗解决方案板块基数较高,血糖板块维持高增长
上半年公司呼吸治疗解决方案板块实现收入10.99亿元,同比下降16.85%,主要由于制氧机产品海外订单在高基数下有所下降,去除疫情扰动因素,常规业务增长仍较为明显;雾化产品快速放量,同比增速约50%。糖尿病护理解决方案板块收入2.77亿元,同比增长35.29%。感染控制解决方案板块实现收入6.27亿元,同比增长40.94%,通过对国内地区性疫情需求的快速、高效响应,手卫及环境物表消毒增长显著。家用类电子检测及体外诊断业务收入8.10亿元,同比增长7.38%,电子血压计、血氧仪、红外测温仪等产品均有较高良好。康复及临床器械板块实现收入6.49亿元,同比下降13.09%,预计主要受疫情影响,轮椅类、针灸类产品业务同比仍有一定增长。急救业务实现收入6390万元,同比下降32.14%,预计主要受海外生产端供应链影响,公司的AED国产注册证已于上半年获批,未来有望加快AED产品国产化进程。
产品结构调整致毛利率略有下降,研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2022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47.24%,下降3.24个百分点,预计主要受疫情期间产品结构变化及原材料价格提升影响。期间费用率24.74%,提升3.95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12.73%,提升1.49个百分点,预计由于销售团队规模扩大及新产品上市加大销售投入所致;管理费用率5.74%,提升1.16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率7.27%,提升2.14个百分点,公司持续加大重点领域研发投入,同时通过数字化升级提升生产效率。财务费用率-0.99%,下降0.84个百分点,预计主要受汇率损益影响。
CGM产品获批可期,糖尿病管理板块有望迎来新的增长动力
公司在传统血糖仪领域建立起完整的业务体系与服务 *** ,院内外用户口碑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与用户规模突破新高。2021年5月公司以3.66亿元收购浙江凯立特50.993%的股权,其连续血糖监测产品(CGM)“安耐糖”已经在国内上市销售,预计今年将进一步推出升级款产品,明年有望推出免校准的CGM产品。CGM相比于传统血糖仪能够持续监测血糖动态变化,有效覆盖监测盲区,提供实时血糖异常警报,并避免了频繁采血带来的疼痛感。国内CGM渗透率目前仍然较低,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凯立特在CGM研发领域经验丰富,随着新产品的陆续推出,有望借助公司的渠道优势实现快速发展。
CMO:项目数量与长期订单保持高增长
跟随分子与赢得分子持续发力,CMO项目数高增长:得益于“Follow and Win the Molecule” 战略,临床三期和商业化项目贡献收入31.5亿元,同比增长63.5%。商业化项目14个,相比2021年底增加5个,均为已有III期产品推进,业务持续提速;Win-the-Molecule表现依然靓丽,截至2022年6月30日已获得5个外部转入项目, 包括一个III期项目,另有10+临床III期/商业化项目正在洽谈。
全球产能建设,满足客户多样需求:2021年底,公司整体产能达到15.4万升,2022年底有望达到26.2万升,其中海外产能有美国临床生产厂MFG18(6000L)即将投产,爱尔兰生物药原液厂MFG6 (6000L)/MFG7 (48000L),预计2022Q4投产。新增新加坡产能建设规划,预计未来十年投资14亿美元在新加坡建设一体化CRDMO服务中心,拓展生物药发现、开发和大规模原液及制剂生产的能力和规模,将在2026年为公司新增12万升生物制药产能。公司远期产能由43万升,上升至58.8万升(2026年)。UVL取得重要进展,全球客户合作如常:①无锡工厂检查已经于6月完成,8月初美国两个供应商已经获批美国出口许可给无锡公司发货;②上海工厂检查时间正在协商中;③公司与上游供应商合作正常,除被列入UVL的两个子公司之外,公司全球物料采购一切正常,从美国供应商采购物料也未受影响。我们认为凭借公司完善的管理体系,等待上海工厂也被检查后,公司从UVL移出的可能性较大,原材料采购有望完全恢复正常。
并购加速能力和规模建设:2020年,公司收购拜耳德国的制剂工厂;2021年,公司先后收购拜耳德国的原液厂、辉瑞中国的杭州工厂、苏桥生物,通过并购快速扩建产能,并且并购资产的价格相对于自建的成本更低。公司已有丰富的并购后管理经验,2022H2有可能再次并购,持续巩固市场领先地位。
CDO:前端项目获取能力保持优势
2022H1,公司新增59个综合项目,非综合CDO项目超过1,100个;目前整体项目已经达到534个,其中临床前287个,临床I\II\III期及商业化项目数分别为144个、60个、29个、14个。临床前收入规模达到26.4亿元,同比增长82.1%。通过人员团队建设,公司目前每年可赋能150个IND项目,12个BLA/MAAs,2022H1已完成48个IND申报。
ADC、双抗、疫苗项目快速增加:公司服务的综合项目中,目前有76个ADC项目,同比增长58%,临床前、临床I\II\III期项目数分别为51个、17个、6个、2个;目前有84个双抗,同比增长42%,其中34个使用WuXiBody技术;目前有16个疫苗项目,同比增长78%,覆盖国内外客户,技术路线包括重组蛋白、病毒、mRNA等。
端到端制剂开发和生产能力,延长服务链条:具有一站式的制剂综合 *** ,包括关键临床配伍相容性实验、运输实验、可提取物和可浸出物实验、组合产品的包材相容性研究、功能性测试、制剂生产、器械组装、二级包装等。公司以尖端的冻干技术成功推动70+产品进入GMP生产阶段,确保了100%的GMP生产技术转移成功率。
财务分析:毛利率下滑,费用率降低,盈利能力保持强劲
人员扩张与产能扩张,毛利率有所下滑:2022H1,公司毛利率为47.4%,同比下降4.7 pp,主要是公司人员增长,人力成本占收入增长至18.5%,升高2.6 pp,物料成本提高1.2 pp,间接成本增加0.9 pp。至2022H1,公司现有员工总数达到10593人,其中研发团队达到3414人,预计2022年底总员工人数将达到13000+人。
订单金额快速增长保障公司长期发展:业务增长势头保持强劲,截至2022年6月末,未完成订单总额增长至185亿美元,较2021年末增长35.8%;未完成服务订单增长至128亿美元,较2021年末增长61.2%,主要得益于CMO管线增长,锁定中长期收入预期增长。
现金流健康,现有资金支持后续产能建设:2022H1,公司经营现金流高达15亿元,同比增长82.7%;目前公司可支配资金约99亿元,净资产负债率33.8%,拥有充足的自有资金支持产能扩建。2022H1,公司资本开支约为人民币27亿元,主要用于欧洲、中国和美国的产能扩建;2022年资本开支预计约为人民币55亿元;2023年和2024年预计都为约人民币65亿元,全部来自自有资金。
赋能效率和平台优势有望助力药明生物未来在行业竞争中持续占优
未来大分子CDMO的产业竞争趋势将更加注重增量的比拼(新客户、新订单的获取能力)上,我们认为以药明生物为代表的,具备规模效应的、拥有完善灵活的研发生产体系的龙头CDMO公司将持续占优,尤其是能够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客户研发、生产效率的企业将会脱颖而出。
我们维持之前对于药明生物的观点:
赛道好,行业竞争力领先:生物药CDMO赛道高增长高壁垒,是医药外包更好的赛道之一,作为高壁垒行业,未来的竞争将进一步集中在技术、赋能效率、产能布局上,药明生物的技术实力和业务规模行业领先,能够显著提升客户研发效率,可以和全球大分子龙头CDMO竞争。
业绩驱动力充足,竞争壁垒高:当前公司充足的在手订单储备以及快速拓展的产能可以支撑公司的高增长。公司已经形成了漏斗型的项目储备,综合性项目不断推进可以推动单个订单收入提升并获得更多的里程碑、销售分成。公司在双抗、ADC、疫苗领域也有广泛布局,具有较高的竞争壁垒。
生产端技术平台优秀,未来有待发力:公司未来几年在生产端有望实现快速增长,业绩具有较高弹性,全球布局的产能和连续培养技术可以支撑公司的商业化项目高效率的运行。
疫情扰动下收入增长稳健,中报业绩符合此前预期
整体来看,22年H1公司收入端实现同比增长6.82%,在疫情扰动下仍实现了较为稳健的增长;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16%,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29%,利润端增速较慢主要由于盈利能力较强的感冒品类业务增速放缓,整体收入占比下滑所致。
22年Q2公司收入端实现同比增长11.15%,在上海、北京等多地疫情爆发的影响下仍实现了稳健增长;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8.90%,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6.72%,利润端Q2单季下滑较为明显主要由于1)Q2各地疫情反复较为严重,盈利能力强的感冒品类受到更为严格的四类药品限售影响,收入占比进一步下滑所致;2)随着新国标品种增多,中药配方颗粒仍处于新国标转换调整期,产品盈利能力受到一定影响所致。
CHC业务:感冒品类疫情下短期承压,H2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
公司2022年H1,公司CHC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5.35亿元,同比增长7.43%,收入端增长稳健主要受到专业品牌、大健康等业务板块增速较快带动,毛利率55.87%,同比下降4.03个百分点,主要由于盈利能力较强的感冒品类受到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四类药品限售导致核心产品销售收入略有下降所致。虽然部分地区Q2疫情爆发,开始执行严格的线下药店感冒药限售政策,但公司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针对四类药品限售情况在线上+线下双渠道同步推出应对项目,在保障疫情地区药品供给的同时,扩大品牌影响力,叠加公司线上业务的迅速发展,对冲了部分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随着第九版新冠防控方案首次明确四类药品监测的内涵,我们针对各地药店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线下药店管控逐步有所放缓,感冒药品限售也明显出现逐步松绑的现象;我们认为,从Q3开始各地线下药店的药品限售情况逐步改善,全年感冒品类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
中长期看,自我诊疗市场的品牌集中度提升趋势明确,公司作为行业头部公司议价能力进一步得到强化,疫情干扰因素弱化后,预计将迎来较好恢复。随着公司持续推进“1+N”品牌战略,强化999品牌影响力,未来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品牌及产品组合的进一步丰富、以及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推进,预计22年公司CHC业务有望继续保持稳健增长。
处方药业务:配方颗粒H1仍处于调整期,H2有望步入正轨实现稳增长
公司2022年H1,公司处方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4.98亿元,同比增长5.68%,收入端增速较慢主要由于1)中药配方颗粒受到新国标切换及省标推进速度的影响,收入增速有一定下滑;2)中药注射剂受到疫情及中成药集采政策影响,销售收入同比下降所致;毛利率57.53%,同比下降8.11个百分点,主要由于中药配方颗粒H1仍处于新国标转换调整期,产品成本上升所致,分业线来看:
1)国药业务:H1中药配方颗粒仍处于新国标转换期,省标及国标备案推进进度对部分地区销售推广带来一定影响,新国标品种成本上升趋势也较为明显,上半年业绩受到一定影响,但公司积极采取应对方案,持续构建全产业链竞争优势,配方颗粒业务已经开始有所恢复,预计下半年随着新国标、省标品种的生产和销售持续落地,公司配方颗粒业务有望步入正轨,逐步实现恢复性增长;中长期看,随着市场持续扩容,新国标提升业务壁垒,未来公司中药配方颗粒业务具备较好增长潜力,有望保持良好增长的态势。
2)处方药业务:公司近年来不断丰富处方药产品管线,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消化领域产品易善复在医院端
市场排名不断提升,儿科领域产品诺泽也逐步进入良性发展阶段。除此之外,随着湖北省联盟、广东省联盟的中成药集采陆续落地,公司主要的处方药品种都已经纳入两个集采联盟,整体降幅也符合预期,且集采产品销售费用有望下降,同时可能带来销量的稳定或增长,目前观察集采对公司整体业绩影响较小,风险可控。在抗感染业务方面,随着公司持续提升自营推广模式占比,积极开拓公立医院市场,上半年抗感染业务在复他舒等产品的带动下实现了恢复性增长,预计22年全年有望在低基数基础上实现较为稳健的增长。
整体来看,随着公司积极应对行业变化,不断优化收入结构,未来配方颗粒业务逐步实现稳健增长及新产品的推出,预计22年全年公司处方药业务有望实现平稳增长。
收购昆药稳步推进中,符合公司核心战略,“品牌+创新”双轮驱动发展
公司于7月公告收到《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不实施进一步审查决定书》,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经初步审查决定对公司收购昆药集团股权案不实施进一步审查,表示公司收购昆药集团股权案反垄断审查通过。目前,公司及相关各方正在积极推进本次交易的各项工作,包括本次交易涉及的尽职调查、审计、评估或估值等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中。此次公司围绕核心战略,收购昆药集团控股权,有利于公司整合优质资源,补充传统国药品牌,实现品牌+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持续推进全域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公司升维“大众医药健康产业引领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诺辉健康-B(6606):肿瘤早筛龙头,营收高速增长》
营收高速增长,肿瘤早筛市场前景广阔
公司上半年低基数背景下营收超预期增长,3款产品均销售大增,其中核心产品常卫清上半年收入7360万元,同比增长419.4%,上半年出货294600人份,同比增长142.5%,其中确认收入94400人份,同比增长207%;噗噗管收入6850万元,同比增长131.8%,幽幽管今年2月获批上市,不到5个月实现销售收入8350万元,反映公司基于肿瘤早筛的产品设计契合临床需求,商业化进展顺利。
临床开发方面,常卫清已获得纳入三项结直肠癌筛查的诊疗指南,于2021年1月获纳入《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于2021年4月获纳入《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及于2022年2月获纳入中国抗癌协会《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临床认可度不断提升;市场开拓方面,常卫清终端收费已在国内8个省份获批,并进入800家医院;此外,今年6月,通过与Prenetics合作,常卫清已在香港上市销售,终端定价3000元港币。常卫清是国内目前唯一一款上市多基因多靶点肿瘤辅助诊断产品,也是唯一一款完成前瞻性注册试验的早筛产品,结果显示常卫清对结直肠癌灵敏度 95.5%、特异性87.1%及进展期腺瘤灵敏度63.5%,优异的临床表现有助于产品快速进入临床并销售放量。
根据2018年《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与家共识》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42.92万人,死亡病例28.14万人。大部分癌症患者确诊时在中晚期,肿瘤早期诊断有望提高早期患者占比,更早实现治疗,从而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远期我们按人均1000元、年检测1亿人次简单计算,中国癌症筛查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千亿级别,布局癌症早筛的国内企业正拥抱更大的市场机遇,诺辉健康作为国内早筛领域龙头企业,有望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产品不断丰富,宫颈癌及肝癌早筛产品已进入管线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已有常卫清结直肠癌基因早筛试剂盒、噗噗管结直肠癌便隐血试剂盒、幽幽管胃HPV病毒检测试剂盒3款产品获批上市,另有两款产品基于尿液标本的宫证清宫颈癌早筛、及基于血液标本的肝癌早筛产品进入研发管线中,2022年6月宫证清已进入注册临床研究阶段。公司针对不同肿瘤特点设计的早筛产品,充分考虑使用相应标本检测的准确性及便利性,有利于获批后终端大范围推广。
业绩符合预期,利润端增速高于收入端
公司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收8.36亿元(+30.00%),归母净利润1.75亿元(+60.33%),扣非归母净利润1.63亿元(+70.38%),业绩符合预期,接近此前业绩预告区间中位数。公司在高端彩超和高端内镜领域的研发与市场投入开始逐渐获得产出,国内市场受到医疗新基建、鼓励国产设备等政策利好驱动,海外疫情管控措施逐步放开,海外业务回归正常增长态势。22H1利润端增速高于收入端,预计主要系期间费用增速低于收入增速所致。从单季度看,二季度实现营收4.65亿元(+28.80%),归母净利润1.24亿元(+69.73%),扣非归母净利润1.14亿元(+79.61%)。
内镜板块保持高增速,超声业务稳健增长
分产品线来看,2022年上半年公司彩超业务实现收入5.43亿元,同比增长25.59%,随着海外疫情逐步常态化,公司超声业务恢复正常增长态势。公司在超声领域构建了覆盖高、中、低端的完整产品线,其中高端彩超在国产产品中具备技术领先性,S60、P60系列高端彩超在三甲医院的装机量不断提升。上半年内镜业务实现收入2.72亿元,同比增长51.47%,公司内镜镜体种类不断丰富,产品临床认可度和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已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有望加快在三级医院的入院进度,全年有望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财务数据基本正常,费用率控制较好
公司2022年上半年毛利率达到65.22%,同比下降0.38 pct,维持相对稳定水平,其中内镜业务毛利率为69.76%,同比增长4.53 pct。销售费用率为22.28%,同比下降3.44 pct,管理费用率5.11%,同比下降1.33 pct,预计主要由于收入规模扩大带来的销售与管理效率的提升。研发费用率为18.80%,同比下降0.89 pct,研发费用为1.57亿元,同比增长24%,预计主要用于高端彩超和高端内镜的研发。财务费用率-1.6%,同比下降2.09 pct,预计主要系汇率波动产生汇兑收益所致。
镜体种类持续增加,产品性能加速追赶进口品牌
公司多年来始终重视研发投入,产品种类不断丰富,高端产品持续迭代。超声领域公司有望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推出新一代超声平台。内镜领域公司2022年初已获得光学放大内镜、刚度可调内镜、细镜等产品的国内注册证,下半年预计凸阵超声内镜、十二指肠镜等新产品也将获批,进一步完善镜体产品线。公司覆盖科室领域持续拓展,产品组合不断丰富,产品性能逐步提升,持续提高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S60、P60系列高端彩超及HD-550系列高清内镜在国产企业中技术水平领先,有望加速追赶进口品牌。
疫苗销售节奏提前,血制品新批浆站
公司上半年业绩符合市场预期,同比收入利润大增,主要是疫苗销售提前所致。此前华兰流感疫苗销售节奏为3-4月生产、5月报批签发、7月才开始销售,今年提前至5月底即完成之一批批签发,5-6月四价流感疫苗共获批签发64个批次,其中成人剂型52个批次,儿童剂型12个批次,上半年疫苗销售10.56亿元,同比增长112倍;血制品业务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0.71%,基本持平,分项看:白蛋白4.75亿、同比增长0.45%,静丙3.39亿、下滑11.57%,凝血因子及特免产品4.67亿、同比增长12.31亿,血制品业务整体平稳,销售重点依然看静丙的临床推广。浆站方面今年有突破,6-7月合计新批4座浆站,结束过往4年没有新批浆站的历史,利润端我们测算血制品业务利润上半年下滑约17.8%,预计主要是血制品毛利率下降,采浆成本受疫情影响上升所致,采浆环节核酸检测、献浆员营养费预计均有所增加。
后续随着疫情逐渐消散,国内诊疗秩序恢复正常,产品需求有望稳定增长,公司作为国内生物制品行业龙头企业,血制品+疫苗+单抗的生物药发展战略非常清晰,长期增长前景依然良好。
疫苗业务经营节奏调整,流感疫苗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流感疫苗是公司核心产品,今年疫苗公司凭借产能优势,于2022年5月下旬取得首批流感疫苗批签发,较往年提早1个半月时间。根据中检院生物制品批签发数据,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四价流感疫苗共获批签发64个批次,其中成人剂型52个批次,儿童剂型12个批次,四价流感疫苗批签发批次数量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上半年疫苗销售10.56亿元,同比增长112倍,主要是销售节奏变化所致。此外,今年2月,疫苗公司国内首家取得四价流感疫苗儿童剂型适应症,可用于6-36个月龄儿童接种,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进一步巩固其在流感疫苗行业中的优势地位。疫苗新产品方面,疫苗公司逐步建立了mRNA疫苗研发平台,并积极开展mRNA流感疫苗前期研发工作,疫苗新产品的研发有望为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毛利率提升,费用率整体结构性变化
2022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67.77%,提升7.89个百分点,主要是高毛利的疫苗收入占比提升。期间费用率37.30%,提升12.18个百分点,主要是疫苗销售费用大增,其中销售费用率25.19%,提升19.08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5.57%,下降4.60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率6.36%,下降3.20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率0.17%,提升0.90个百分点,经营性现金流0.12亿元,同比下降98.42%,主要是上半年疫苗生产费用投入较大。
二倍体狂苗量价齐升,带动业绩显著增长
根据公司2022半年报计算,2022Q2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3亿元,同比增长24.84%;归母净利润1.80亿元,同比增长18.94%;扣非归母净利润1.77亿元,同比增长22.92%。上半年公司积极引入生产、研发等方面人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各项经营活动有序开展。
作为公司的核心产品,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在公司持续加强营销管理下,2022H1实现批签发量389.77万支,同比增长151.11%;同时疫苗价格实现增长,量价齐升成为上半年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因素。22H1归母净利润增速较去年同期(37.70%)有所放缓,考虑因全国疫情频发,各地物流受限、疾控医疗资源有限所致。随着下半年国内疫情稳定,作为国内首个上市的二倍体狂犬病疫苗,公司狂苗产品将实现进一步放量,推动业绩不断增长。
打造多重创新疫苗平台,研发管线多线布局。公司研发管线布局以疫苗研发平台建设为核心,已布局mRNA 疫苗平台、重组蛋白VLP 疫苗平台、重组腺病毒疫苗平台、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平台、减毒活疫苗平台、灭活疫苗平台、新型疫苗佐剂平台等多个创新疫苗平台。其中,六价诺如病毒疫苗预计于2022~2023年申报并开展临床试验,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及四价鼻喷流感疫苗预计于2022~2023年申报临床试验。
财务指标基本保持稳定,研发投入大幅增加。公司2022H1毛利率为93.92%(+1.70pp),基本保持稳定。2022H1公司销售费用率23.25%(-4.35pp);管理费用率为6.00%(-1.84pp);研发费用率为10.34%(+4.19pp),主要系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所致;财务费用率为-1.22%(+0.91pp),主要系公司利息收入降低所致。22H1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0.67亿,去年同期为-0.19亿,主要由于公司研发项目投入增加。其余财务指标基本正常。
《通策医疗(600763):增加人才储备影响短期利润,稳步推进省内口院扩张》
疫情影响叠加人才储备,公司短期利润增速承压
22H1公司业务不断受疫情挑战,一方面所辖医院反复停诊、限流,另一方面因地方防疫需要,累计抽调旗下医院超1万人次的医护人员配合支援抗疫。22H1公司实现收入13.18亿元,同比增长0.05%,实现归母净利润2.96亿元,同比减少15.73%。受人才储备投入增加影响,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速低于预期。
22H1公司毛利率为42.39%,同比下滑4.37个百分点,主要是公司为新建的城西总院区、紫金港医院、滨江未来医院等大型总院以及新设蒲公英分院的医护人才等储备共计1000余人,增加人力成本4000余万元,对毛利率影响了3个百分点,对上半年净利润增速影响了11.4个百分点。22H1公司期间费用率13.41%,同比增加0.57个百分点,整体依然维持较低水平。
单二季度种植实现收入正增长,儿科、正畸收入同比下滑
分业务线来看,2022H1公司实现医疗服务收入12.46亿元,同比减少0.3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0.65亿元,同比增长5.25%;实现综合服务费收入116.05万元,同比增长9.50%。
医疗服务收入分业务来看,2022H1公司实现种植收入2.23亿元(占比18%,同比增长6.5%),正畸收入2.32亿元(占比19%,同比增长0.1%),儿科收入2.40亿元(占比19%,同比减少7.0%),修复收入2.01亿元(占比16%,同比增长2.5%),大综合收入3.50亿元(占比28%,同比增长0.9%)。
单季度来看,22Q2公司实现种植收入1.21亿元,同比增长1.76%;正畸收入1.08亿元,同比下滑4.17%;儿科收入1.14亿元,同比下滑14.00%;修复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2.26%;大综合收入1.77亿元,同比增加1.34%。
总院与分院共同发展,蒲公英医院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省内医院是上市公司收入主体,上半年省内收入约为11.37亿元,占比91%,同比增加0.8%;省外收入1.09亿元,占比9%,同比下滑4.8%。其中公司首次以存量医院+蒲公英医院口径披露省内收入结构。
存量医院上半年实现收入9.71亿元,同比下滑7.1%。存量医院中的杭州口腔医院(包含平海路1号和57号)2022H1实现营收3.26亿元,同比下滑8.03%;城西院区2022H1实现营收2.09亿元,同比下滑11.36%;宁波口腔医院2022H1实现营收8015万元,同比增加2.79%。公司在建总院紫金港院区、新城西大楼分别有望在2023年、2024年内陆续开业。
蒲公英医院上半年实现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100.2%。截至2022年7月,公司已开业蒲公英医院30家,其中1-6月新开业7家,7月新开业4家,预计年内还有8-10家交付。蒲公英医院开业加速、收入快速增长,有望成为公司中长期新增长点。
产学互促,杭州医学院有望持续为公司和行业输出人才
依托知名院校扩大医生集团,设立临床学院有望长期输出人才。充足的医护团队储备是医院未来保持持续增长的引擎动力。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医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扩大各学科名医为核心的存济医生集团,发挥优质医生资源在协作中的关键作用,建立医生合伙人分级激励机制,以较好的医生资源服务于广大患者。杭州医学院依托存济口腔医学院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携手杭州口腔医院集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共同办学,产学互促,未来有望为公司和行业持续输出人才。截至2022年6月,公司口腔医疗服务营业面积超过21万平方米,开设牙椅共2423台,口腔医疗门诊量达到142.33万人次。
《诺诚健华-B(9969):简评:医保助力奥布替尼迅速放量,肿瘤自免双轮驱动进展喜人》
医保助力奥布替尼迅速放量,血液瘤适应症持续拓展
2022上半年奥布替尼实现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115%,主要由于2021年12月奥布替尼复发难治CLL/SLL及MCL两项适应症纳入新版医保目录。奥布替尼血液瘤适应症持续拓展,2022年3月、8月r/r WM、r/r MZL NDA分别被NMPA受理,MCD亚型DLBCL、一线CLL/SLL、一线MCL等适应症持续推进,美国r/r MCL 2期注册性临床预计将在2022年内完成患者招募。
SLE 2期临床获正面结果,奥布替尼自免适应症进展喜人
奥布替尼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2期试验于2022年3月取得正面结果,疗效与安全性表现良好,SIR-4证实计量依赖性疗效,公司正在与CDE讨论SLE适应症的下一阶段开发程序。公司此前已在2021年7月将包括MS在内的自免适应症海外权益授权给Biogen,目前MS 2期临床已进展至患者招募的最后阶段。此外奥布替尼ITP、NMOSD等适应症的开发也在持续推进。
引入Tafasitamab,进一步强化血液瘤布局
2021年8月17日,公司与Incyte就Tafasitamab(一款靶向CD19的Fc结构域优化人源单抗)在大中华区的开发及商业化订立合作及许可协议。2022年7月22日已在博鳌乐城开出首张处方,中国内地桥接临床试验已于2022上半年获批。公司已于2022上半年向香港卫生署提交NDA,并计划于2022下半年向澳门及台湾地区提交NDA。
财务分析:费用增长整体可控,现金储备充裕
2022上半年公司亏损额虽然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其中约1.60亿元为汇兑损益导致,扣除汇兑损益影响后亏损额为2.86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相对较小。各项费用方面,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分别达到1.86、0.78、2.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34%、48%,费用增长总体可控。截止2022中报公司账面现金及等价物达到65.2亿元,且已于8月5日获得科创板注册批复,具备足够的安全垫。
《药康生物(688046):模式动物龙头,中报业绩靓丽》
商品化小鼠模型+功能药效业务快速增长
2022H1,公司商品化小鼠模型销售收入达到1.60亿元,同比增长46%;功能药效业务收入0.46亿元,同比增长100%;定制繁育业务收入0.31亿元,同比增长12%;模型定制业务、 *** 进出口及其他的收入规模分别为1045万元、177万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6%、-44%。尽管上半年多地疫情出现反复,国内创新药研究开发依然保持增长,公司在模式动物领域的竞争优势明显,共同推动公司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重视研发投入,小鼠品系数量持续增加
2022H1,公司研发投入3861万元,同比增长63.17%;研发人员达到136人,占公司总人数的12.2%。通过持续投入,公司不断推出新品系小鼠。斑点鼠:公司新增品系1000余个,总品系超过1.9万个;药筛鼠:已立项启动超过400个品系“药筛鼠”,预计将于
2023年陆续完成研发,PD、HD等典型神经系统疾病模型已完成数据收集,将于下半年推向市场;野生鼠:目前已有两个品系,750胖墩鼠和765聪明鼠,750胖墩目前处于基础数据收集及合作验证阶段,已得到市场良好反馈,765聪明鼠目前也已进入基础数据收集阶段。基于药康生物动物模型发表SCI文章总数达到1071篇,2022H1发表SCI文章390篇,影响力也在持续提升。
海外收入增长迅速,有望打开广阔市场
2022H1,公司新拓展海外客户超60家,海外市场实现收入2487万元,占收入比重9.93%,同比增长98.40%。公司重点开拓海外市场,一方面,公司加速铺设自有销售渠道,2020年2月,药康生物成立美国子公司,自设团队寻求产品出海;2021年,公司在美国聘请国际小鼠表型分析联盟执行主席的 Mark W. Moore 博士担任美国药康总经理;目前公司海外BD达到16人,自设团队,有助于公司在海外长期发展;另一方面,公司与新加坡、韩国等地经销商达成合作,通过品系授权方式,借助经销商成熟销售渠道迅速打开市场、建立品牌,公司产品已经得到全球领先的临床前CRO公司查尔斯河认可,双方达成合作。在查尔斯河官网,可以查询到公司的hACE2小鼠品系已授权。
产业链延伸,提供动物模型+临床前CRO服务一体化服务
公司持续完善功能药效平台服务能力,可提供小鼠模型+临床前CRO一体化服务,临床前CRO服务内容涵盖药物靶点验证、药代动力学、药理药效学、non-GLP安全性研究等临床前新药筛选评价,人员及场地进一步扩充,服务通量逐渐增大。公司新建细胞基因治疗及大分子生物药平台,扩充体外成药性评价平台、自免疾病药物评价平台等,未来将继续升平台对外服务能力、扩充基因修饰细胞库,完善细胞基因治疗、大分子生物药等药物评价平台,实现从药物靶点验证到药理药效评价的一站式服务。
生产设施布局全国,积极扩建产能
公司共在江苏南京、江苏常州、广东佛山、四川成都运营四个大型生产设施,现有产能约20万笼;目前公司持续推进北京药康生产基地及广东药康二期项目建设,建成投产后,公司对于华北市场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服务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国内市场占有率有望持续提升。北京药康预计将于2023Q1建成投产,设计产能超3万笼;广东药康二期项目预计将于2023Q2投产,设计产能超6万笼,后续将根据市场开拓情况分期投产。
《欧林生物(688319):破伤风放量带动业绩增长,加大研发投入布局未来》
破伤风疫苗持续推动业绩增长,研发投入加大影响当期利润
按照2022年半年报,公司22Q2实现营业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69.54%;归母净利润0.38亿元,同比增长72.70%;扣非归母净利润0.33亿元,同比增长84.19%。22H1公司业绩稳定增长,主要系公司对吸附破伤风疫苗产品持续推广宣传,推动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同时政策性文件、专家共识等相继出台也为推广破伤风疫苗提供支持。归母净利润减少,主要系公司上半年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0.32亿元,同比增长38.90%,研发人员数量截止22H1共120人,较去年同期末67人增加79.10%。
从上半年批签 *** 况看,22H1公司吸附破伤风疫苗批签发26次(+18.2%),Hib结合疫苗5批次(-37.5%),AC脑膜炎多糖结合疫苗4批次。作为公司的重磅产品,破伤风疫苗放量带动公司业绩增长。预计下半年随着疫情稳定,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吸附破伤风疫苗销量有望不断增长。
研发管线持续推进,增强病毒类疫苗开发能力。公司掌握多糖蛋白结合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多肽疫苗技术、分离纯化技术、细菌高密度培养技术和脱毒控制技术6大核心技术,尤其在细菌性疫苗的研发、生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重组金葡菌疫苗处于临床III期,AC-Hib联合疫苗待申报上市。公司上半年与成都天府生物国际生物城管理委员会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拟投资建设疫苗研发和产业转化共享服务型研究院,从而进一步丰富公司研发管线、产品结构。公司目前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细菌类疫苗管线,未来将通过该平台进行病毒类疫苗产品开发。2022年7月,子公司新诺明生物与兰州百灵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就流感疫苗项目达成合作,共同研发流感疫苗,该产品也是新诺明生物落地的之一个病毒类疫苗产品。
财务指标保持稳定,经营现金流量较去年同期减少。公司2022H1毛利率为92.50%(-0.22pp),基本保持稳定。2021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44.39%(+5.04pp),主要系公司销售规模增长,职工薪酬增加,疾控收取疫苗仓储费。管理费用率为13.52%(-0.17pp),主要因上半年进行了生产线及物料工艺验证且职工薪酬上升所致。研发费用率为13.56%(+0.13pp),主要系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且研发人员增加,薪酬增加。财务费用率为0.36%(+0.10pp),主要系公司新增借款,利息费用增加所致。22H1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0.34亿,去年同期为-0.07亿,主要由于公司支付了销售费用。其余财务指标基本正常。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微信号:中信建投证券研究)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订阅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订阅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 *** 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