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N9流感病毒自2013年在中国出现后,目前已引起5波人的疫情,共致1567人感染。2017年10至今,只发生了3例人感染H7N9病毒病例。为什么“第6波疫情”没有出现更多人感染病例呢?原因就是,家禽免疫了疫苗。
活禽市场真的是传染源吗?
为什么“第6波疫情”没有出现更多人感染病例呢?
2013年出现的H7N9病毒在鸡体内复制并在鸡群传播,但并不引起鸡发病,被称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这些病毒感染人后,可在人体复制过程中获得关键的哺乳动物适应性突变,从而引起人发病和死亡。
H7N9流感病毒自2013年在中国出现后,目前已引起5波人的疫情,共致1567人感染(统计时间段为2013年3月-2018年6月)【1】,死亡率近40%。其中,发生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的第5波疫情 *** 有766人感染(下图),引起全球高度关注和对“第6波疫情”会有更多人感染的担忧。然而,2017年10至今,只发生了3例人感染H7N9病毒病例(下图)。为什么“第6波疫情”没有出现更多人感染病例呢?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教授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动物流感基础与防控研究,她带领的团队在2013年7月至2017年1月期间从二十多个省的活禽市场、家禽养殖场和屠宰场共采集11万多份样品,分离到293株H7N9流感病毒。通过解析基因组发现这些病毒频繁重组,共形成23种不同基因型,90%以上的毒株具有对人易感的分子特点。全面揭示了H7N9病毒的进化和变异情况,率先发现了高致病性H7N9病毒,并且证明了它们对人蕴藏更大危害。
相关工作以H7N9 virulent mutants detected in chickens in China pose an increased threat to humans为题发表于去年10月份发表在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2】(关于H7N9病毒的进化和高致病性变异情况,华南农大廖明课题组去年在Journal of Virology也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3】)。
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之上,9月27日,陈化兰教授研究团队在Cell Host & Microbe杂志发表的一篇题为Rapid Evolution of H7N9 Highly Pathogenic Viruses that Emerged in China in 2017的研究论文,发现了H7N9高致病性病毒进化迅速的特征,研究了重组后的病毒的致病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使用家禽疫苗免疫,有效控制了H7N9病毒在禽类中流行,阻断了H7N9病毒对人的感染。鉴于该工作的重大意义,BioArt特别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医学院程功研究员对上述工作进行点评,以飨读者!
为什么“第6波疫情”没有出现更多人感染病例呢?
为了防控H7N9病毒,中国2017年9月开始对鸡进行了H5/H7二价禽流感灭活疫苗。为了解H7N9病毒在中国家禽中的分布情况,陈化兰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进行了系统的禽流感病毒监测。
2017年2月至2017年5月之间在379个活禽市场和665个家禽养殖场共采集30201份样品(其中活禽市场采集12504份,家禽养殖场采集17697份),分离到843株共十种不同亚型(H1,H3,H4,H5,H6,H7N9,H9N2,H10N8,H11以及H12N5)禽流感病毒,其中306株为H7N9病毒,包括250株低致病性病毒和56株高致病性病毒。
家禽实施免疫后,研究者在2017年10月-2018年1月进行了第二次禽流感病毒监测。他们在204个活禽市场和374个家禽养殖场共采集了22683份样品,分离到932株共九种不同亚型(H1,H3,H4,H5,H6,H7,H9N2,H10和H11)的禽流感病毒,其中仅有15株H7N9病毒和一株H7N2病毒。
两次大规模的监测数据表明,实施疫苗免疫有效阻断了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降低了活禽市场和养殖场H7N9病毒的污染面和污染程度,因此阻断了人感染H7N9病例的发生。
此外,研究者还对家禽实施免疫前后分离到的高致病性H7N9病毒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学分析以及对小鼠和鸭的致病性研究。发现H7N9高致病性病毒进化迅速,在出现后的几个月之内就与其他病毒发出基因重配,形成了8个基因型,对小鼠的致病力增加上千倍以上。
然而免疫后监测到的病毒只有3个基因型,其中两个在免疫前已经发现,新出现的病毒为H7N2病毒,是在未免疫的鸭子中产生的重组病毒。值得注意的是,在鸭子中新出现的H7N9 和H7N2病毒为禽流感的防控带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