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武当山迎来了一位满头银丝的客人,这位客人由子女背着进了山,进山之后就直奔祝华英的小院,他们是来寻祝华英治病的。
祝华英听到声音便出了门,一开门他就看到一位老人浑身无力的坐在板凳上,子女们还小心的搀扶着,生怕老人一不小心就歪倒。
看到祝华英出来了,老人的子女们赶忙向祝华英讲述了老人的病情:“祝道长,你快看看我妈怎么了,她一直出汗而且什么也吃不下。”
祝华英见状说道:“你们不要着急,这个病可以治。”随后他又向身边的一位金发碧眼的人说道:“理中啊,你觉得这是怎么了?”
这时老人的子女们才注意到原来祝华英的身后还跟着一个人,但这个人竟然是一个外国人,这个外国人是谁?怎么会跟着祝华英学习医术呢?
名声在外的道医
这个名叫理中的外国人也看出了他们眼中的疑惑,况且自己也刚到武当山没几年,对于这个奇异病症他不敢断言。
于是他说:“道长,我看是脾胃部分的病症,但具体的治疗办法,还请道长指教。”
祝华英听到这个回答心中也是比较欣慰,知症而不断言,谦虚且好学,的确是个好苗子。
他上前一步伸手搭住老人的脉搏,按压了一会儿便说道:“脉象失调,阴阳经脉不合,脾胃表里二经紊乱堵塞,需以针灸 *** 辅以疏通即可。”
随后祝华英对老人的子女说道:“你们把人抬到屋里。”转身让人去准备银针。
待老人进屋后,祝华英拿出银针反复消毒,随后便轻捻针尾转动银针,慢慢将银针刺入解决病因的穴位里。
老人的子女们看祝华英已经开始治疗了,纷纷都没有那么紧张了,他们又观察起了理中,只见理中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在上面似乎是记录着治疗过程。
这时,只听老人忽然开始咳嗽起来,并吐出了一口粘痰,而祝华英便开始缓缓收针并且轻拍老人的背部,老人的咳嗽慢慢舒缓了起来,面色也逐渐开始好转。
随后祝华英便说道:“没事了,回去静养几天,切勿喜辣贪凉。”老人的子女们纷纷对祝华英表示感谢,随后便下了山。
过了几天,老人又带着子女们来向祝华英道谢,此时的老人已是红光满面,丝毫瞧不出前几天病恹恹的模样了。
这次,老人的子女们又在山上见到了理中这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忍耐不住好奇的他们便向理中询问道:“道长如此医术,身边为什么只跟着你这位外国人呢?”
听到他们对这件事情如此好奇,理中才慢慢将祝华英的经历和自己的故事慢慢道出。
1938年,祝华英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北闸乡,家里世代务农,仅靠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在这样的情况下,经常吃不饱穿不暖。
而祝华英的身体又不好,小时候的他就经常生病,头疼脑热四肢酸痛都是常事,家里没钱带他去县里治病,每当祝华英不舒服的时候,父母总会上山采一些草药来回家煮熟让他喝。
祝华英从小就饱受病痛折磨,这让他的心里十分向往健康,因此他从小就励志学医,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
到了读书的年纪,学费便成为了祝华英实现梦想的阻碍,家里没钱让他上学,祝华英就每天都去学堂外的窗户那里听先生在屋里讲课,放学的时候还让朋友教他认字。
父母看着祝华英想要学习的行为也是非常感动,于是就问祝华英:“你愿不愿意跟我们一起上山采药,卖的钱你可以留着上学用。”
祝华英听到之后很开心,自己终于可以向梦想踏出一步了,于是便满心欢喜的答应了。隔天,父母便带着祝华英开始上山采药。
由于祝华英从小就喝草药治病,他对一些常见的草药十分熟悉,再加上之后父母在采药的时候总会教他,久而久之祝华英就认得了大部分的草药,以及这些草药可以用来治疗什么病。
等到再长大一点,祝华英又开始到村里的赤脚医生家里,跟着医生学习一些看诊知识,医生看这孩子勤快,便动了收徒的心思,有时候看到一些情况不严重的病人,也会让祝华英来动手诊治。
慢慢的,祝华英积累起了看病的经验,给病人诊治起来也越来越有模有样。父母看祝华英是真的喜欢中医,想着以后要是孩子能当个医生似乎也不错,于是父母托朋友在县里找了一本《黄帝内经》带回来给祝华英。
拿到这本书的祝华英喜不自胜,幸亏自己从小就开始认字,要不然现在看书也认不出来上面写的什么。
从这天开始,祝华英便每天研习《黄帝内经》,这本书属于是传统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里面囊括了许多古人对于医学病理的深刻分析,祝华英被这些内容深深吸引,尤其着迷于十二经脉以及奇经八脉等人体脉络线路的内容。
为了参透人体经脉中的奥秘,祝华英在二十多岁时就开始每天 *** ,修身养性以寻得长寿之道。
但“十二经脉”一直被道家视为天机,这是中医经络学里面最核心的部分,即使在《黄帝内经》中所讲述的也并不全面,祝华英仅靠看书便想悟得大道,这明显是行不通的。
因此1983年,求学心切的祝华英拜别父母,背着行囊前往了武当山归隐,也正是这个行为,让祝华英最终成为了一名名声在外的道医。
祝华英自从来到道观后,每天清晨便起来练功,吃过早饭后就开始学习道观内的医学知识,每个周六,武当山的道医都会聚集在庭院内,一起讨论经脉知识,祝华英常常参与,时而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经过多年的苦修,有一天,祝华英正在院子里运用腹式呼吸吐纳练功时,突然感觉到小腹丹田处有一股气息正在自发地跟随内气运行。
祝华英当时就想起来自己看过的书上对此有所记载,这是先天呼吸,也被称为“胎息”,是一种极为缓慢而又深沉的呼吸方式。
在《庄子》里曾有一篇文章详细解释了人体呼吸的三种方式,最后一种极其少见的便是吸入的气从鼻子一直到了脚后跟才被缓慢呼出,这种呼吸方式便可称之为胎息。
在自己能够进行胎息之后,祝华英才发现,原来人体十二经脉的运行是呈两面性的,这种运行是左右对立的,与太极的阴阳旋转具有相似之处。
发现十二经脉的奥秘之后,祝华英认为只有完全掌握十二经脉的运行规律,才有可能超脱,才能在中医的道路上能走得更远。
随后,祝华英便开始在诊治病人时结合自己对于十二经脉的理解,开始注重养气、针灸、 *** 等治疗手法,并且祝华英诊治时并不收取诊费,他只是不断的在探索人体的奥秘。
曾经有一对患有腰椎病的双胞胎来找祝华英诊治,祝华英在见到病人之后便采取在肩膀上进行针灸,其他人都十分奇怪,明明受伤的部位在腰部,为何要在肩膀上施针呢?
但当银针从病人肩膀上 *** 之后,病人当场能站起来转了个身,这让其他人都震惊不已,纷纷赞扬祝华英医术的神奇。
随着被治好的人越来越多,祝华英的名气也越传越盛,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想要看一看这位传奇的道医是如何治病的。
此时的祝华英也萌生出了想要写一本书的念头,这本书的内容就写自己对于十二经脉的理解和如何对病人进行诊治的经验。
于是在1998年,祝华英根据自己几十年以来研究十二经脉所发现的运动规律写下,还增加许多诊治时会遇到的病例,以及对应的针灸、 *** *** 等内容,并将其整理成册。
可书是写完了,但此时的祝华英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出版社愿意帮自己出书。这让祝华英十分苦恼,明明是一本好书,为什么没人愿意出版呢。
对此,祝华英只好自费买了书号出版了《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一书,随后又花了上万元印刷了5000本书带回武当山,准备送给真正想要学医的人,不为别的,只为让中医发扬光大。
有些曾受过祝华英诊治的病人听说他出了书,纷纷联系祝华英希望他能寄一本来让自己学习一下,祝华英便统计好名单,把书又从武当山搬下来,到邮局后自费邮寄。
祝华英医术高明却又不为钱财,如此品格的他成为了武当道医的传承人,甚至有人称呼他为“在世医仙”。
痴迷中医的外国人
但随着年龄增长,祝华英心中多了一丝忧虑,虽然《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这本书自己已经写的十分详尽了,但中医更重要的还是亲自诊治才能熟练。
自己想要收徒,却又不想教一些只为了钱财的人,对方要有悟性,又要有品格,这样的人才能是自己的继承人。
武当山的人不少,慕名而来学医的人也有很多,但祝华英认为这些人的太过世俗,很难沉心下来学习医术,直到有一天,祝华英在人群中发现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年轻人似乎有些不一样,于是便跟他交流了起来。
年轻人名叫法理中,由于特别喜欢中国文化,27岁时便从法国变卖了家产来到了中国学医,从上海医药大学毕业以后,他被中医、养生、道教等中国传统文化所吸引,在2014年来到了武当山,希望能从这里了解到更多的中医知识。
祝华英便让理中来到了自己的住处,在这里祝华英问了理中一些中医知识,并且问了他为何要学中医。
理中坐直身子后认真回答祝华英的问题,祝华英听后有些吃惊,没想到眼前之人金发碧眼,却对中医知识了解颇多。
于是祝华英便让理中住到了自己隔壁,以后有问题的时候可以来找自己请教。
在之后的日子里,理中每天便找祝华英询问中医知识,而祝华英在与理中的相处之中逐渐发现这个年轻人极有悟性,并且不为钱财,这正是自己所希望寻找的人,能在自己晚年遇到让自己满意的人,也着实是缘分。
于是祝华英便开始全力培养起了这个年轻人,他教了理中练功调息,疏通经络,讲自己对于十二经脉的理解尽皆教授于理中。
在祝华英的悉心教导之下,理中进步神速,很快就可以为病人进行诊脉抓药,于是祝华英便让理中对一些病情不是很重的人来进行诊治,自己则旁观他的手法以及药方。
在理中刚开始为病人诊治时,许多人对于理中的医术都持着怀疑态度,他们认为理中一个外国人,怎么会懂中医呢?
而在得知理中是跟随祝华英学习的医术之后,他们眼中的疑惑更甚,为什么祝华英要将毕生的医术都传给一个外国人呢?
祝华英对此却抱以淡然,因为在祝华英看来,虽然学习他医术的弟子很多,但真正心无杂念地研究医术,不为钱财,并且想要将中医发扬光大的人却很少。
中医是一门宏大的学科,医者一定要心怀热爱,要给身患疾病的人带来希望,这样才符合中医的行医之道。
既然心怀热爱,能给病人带来希望,又愿意将中医发扬光大,那自己所托付的弟子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又有何妨呢?
结语
如今,这位道医已经年过八旬,医术想来也更加高深,可惜的是,再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传人,就比较困难了。
虽然说医术无国界,可我国的璀璨文化更好的继承人肯定还是中华儿女,也希望更多人能关注中医,不要让我们的优秀文化慢慢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