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养鸡业发展教训告诉我们:疫病的控制不能仅靠疫苗和药物,而是需要综合性控制措施。疫苗和药物只能减少目前的经济损失但永远消灭不了疾病。
什么是综合防治措施?
1、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降低环境污染!!!
2、控制免疫抑制病---免疫失败之根源!!!
3、科学的免疫---消除易感鸡群!!!
我们要记住:
更优方案 --- 消灭传染源:早、快、严、小!
次优方案 --- 切断传播途径:生物安全体系!
第三方案 --- 消除易感动物: 提高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
鸡群发病与环境污染病毒量呈正比(病毒密度效应)
传染性支气管炎
概述:
IB:是由病毒引起鸡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
40日龄鸡多发,且发病较重,以春冬季更流行。
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具有高度传染性,因病原血清型多,使免疫接种复杂化。感染鸡生长受阻,饲料消耗增加、产蛋和蛋质下降、死淘率增加,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血清型:
IBV毒株用病毒中和试验将不同毒株分为很多血清型,主要的血清型是M41,C型,其它为变异型。我国主要是M41型,各血清型间没有或仅有部分交互免疫作用。
其致病型分为:呼吸型、肾型、 生殖道型,腺胃型。冠状病毒很容易发生变异,因此很容易出现新的血清型或基因型,甚至是新的致病型。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本病仅发生于鸡,但小鸡可感染发病,其他家禽均不感染。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病,但雏鸡最为严重。有母源抗体的雏鸡有一定抵抗力(约4周)。
传染源:病鸡和带毒鸡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存于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的分泌液中,病鸡康复后可带毒49天,在35天内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主要传播方式是病鸡从呼吸道排出病毒,经空气飞沫传染给易感鸡。
特点:呼吸型呈流行性发生,传播快,发病率可达100%,肾型与腺胃型流行缓慢,常发生于20~60日龄鸡,生殖道型发生于产蛋鸡。
过热、过冷、密度大、通风不良及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营养缺乏以及疫苗接种应急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
呼吸型:突然出现呼吸症状,并迅速波及全群。
4周龄以下鸡常表现伸颈、张口呼吸,喷嚏、咳嗽,病鸡全身衰弱,精神不振,食欲减少,羽毛松乱,昏睡、翅下垂。常拥挤在一起。
可形成永久性的输卵管损伤。
5周龄以上鸡,突出症状是罗音、气喘和微咳,同时伴有减食、沉郁或下痢症状。病程一般为1~2周,有的拖延至3周。雏鸡的死亡率可达25%,6周龄以上的鸡死亡率很低。
防治:
做好生物安全,饲养管理。
免疫接种:常用M41型的弱毒苗如H120、H52及其灭活油剂苗。一般认为M41型对其他型病毒株有交叉免疫作用。H120毒力较弱、对雏鸡安全;H52毒力较强、适用于20日龄以上鸡;油苗各种日龄均可使用
肾型:肝肾康+小苏打+独败+杆立克。
呼吸型:呼独康+双黄连+万呼宁。
生殖型:卵管康+囊温康。
腺胃型:胃得乐+健胃散+鱼肝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