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目
●广州市坚持“四个突出”抓实“两委”干部任职培训
●佛山市南海区农业综合执法深化“四个转变”获国奖
●中山市利用考核机制激发基层动力
●省委统战部聚焦推进粤东粤西粤北乡村振兴工作
●团省委深化“两帮两促”行动助力乡村青少年健康成长
广州市坚持“四个突出”
抓实“两委”干部任职培训
今年,广州市紧扣乡村振兴主题,以19324名新一届“两委”干部任职培训为抓手,深入实施基层党员干部能力整体提升行动,共举办“两委”干部任职培训班202期,全面提升基层干部适岗履职能力,着力锻造高素质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夯实党建引领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的基层组织基础。
一是突出上下联动,形成培训合力。层层抓实抓细“两委”干部任职培训。抓好市级示范培训,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以村党组织书记、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女村委会主任、35岁以下村“两委”干部为重点,分期分类组织5个市级示范培训班。抓好区级兜底轮训,11个区采取多种形式共举办培训197期进行轮训,全覆盖组织7209名村“两委”干部、1144名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抓好基层党委普遍培训,镇(街)党(工)委依托镇(街)党校、党员教训培训基地等载体,分期分批开展“两委”干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居)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的集中培训。
二是突出岗位需求,优化培训内容。聚焦1144名村党组织书记100%“三个一肩挑”履职需求,重点开展政治理论、党史教育、基层治理、化解矛盾纠纷和做群众工作等方面培训。聚焦提升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民主管理和监督能力,重点开展“三资”监管、财务管理、纪检监督技能等方面培训。聚焦发挥女村委会主任巾帼领头雁作用,把女性的独特优势与岗位要求结合起来,帮助其尽快掌握工作 *** 、适应岗位要求。聚焦提高年轻干部做群众工作方面的能力,引领其投身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各项工作。聚焦驻村之一书记岗位实际,重点开展乡村振兴、基层党建、政策法规等方面培训。
三是突出基层实际,创新教学方式。践行“学得懂、学得会”的原则,坚持理论学习与业务提升、集中授课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推广“微党课微学习”“讲习轻骑兵”“学习小组”做法,切实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强化问题导向,在完成“两委”干部全员任职培训的基础上,再将全市1144名村党组织书记提级到市委党委进行集中轮训。强化效果导向,注重邀请各级党校及高校有关教授、市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授课,突出学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等政策业务,确保培训效果。强化实践导向,采取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经验交流等各种培训方式,有计划安排2636名新进“两委”干部到镇(街)跟班学习、到先进地区实践锻炼。
四是突出跟踪问效,提升培训效能。全过程精准管理“两委”干部培训,着力提高培训针对性、有效性。注重培训日常管理,在培训班成立临时党支部,积极开展组织生活会实操演练等主题活动。注重课堂教学评估,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学员座谈、结业考试、 *** 抽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掌握情况,做好课程质量评估,将培训课程录入村干部课程库,供全市村干部交流学习。注重课后回访跟踪,及时汇编学员培训心得,跟踪了解考察学员的岗位工作表现,了解培训成果转化情况。同时,结合优化升级“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积极选送尚未达到大专学历的“两委”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并推动教育层次由大专向本科学历延伸。据统计,今年“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共招收大专班学员1249人,本科班学员1831人。(广州市委农办供稿)
佛山市南海区农业综合执法
深化“四个转变”获国奖
近日,佛山市南海区农业执法监察大队在2021年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窗口创建活动中荣获“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窗口”称号。自国务院推行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以来,佛山市南海区以“四个转变”为抓手,有效推动农业综合执法工作。2021年1-7月,南海区农业农村局联动监督抽样220批次,接受并处理投诉举报81起,开展执法检查1866家次,行政处罚立案65宗。
一是推进创新实践,变“传统执法”为“智慧执法”。探索“网上办案+移动执法”新模式,自主研发全省首个农业农村领域执法管理系统——南海区“互联网+农业执法”综合管理平台(以下简称“执法平台”),初步实现了手机APP现场检查、网上办案互动、执法效能管理、对象库管理、区镇联动和数据分析等功能。以移动执法为抓手,压缩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空间,解决了以往可能出现的选择性执法、执法标准不一、程序不规范等难题。
二是加强部门联动,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会战”。建立联席会议和案件会商机制。与南海区检察院、公安分局联合制定印发《佛山市南海区共同打击农业领域违法犯罪行为联合行动机制》,并制定了《行政应诉和支持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制度》等制度;与南海区检察院签订《关于推进公益诉讼保护水生态环境长效协作备忘录》。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围绕农资打假、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护渔打非、涉农三无船舶整治、农机“打非治违”、打击私屠滥宰等八大专项执法行动,先后与公安、检察院、市场监管、海事等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健全案件刑行衔接机制。根据个案情况按照不同领域细化案件标准及流程。
三是规范执法行为,变“弹性执法”为“标准化执法”。南海区农业农村局先后印发《行政执法内部管理和法制审核办法》《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农业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文书范本(2020年版)》等制度文件,汇编11万字的《南海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工作手册》,整理案件办理分类指导模板,梳理行政处罚类事项清单221项、行政强制23项、行政检查92项,形成区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一张网”权力清单,建立“每月执法论坛”、农业法律顾问等制度,促进执法工作规范运行。通过统一农业综合执法流程、执法纪律、法律文书和自由裁量基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执法程序标准体系。
四是完善监管措施,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开展服务型执法,把执法检查变成帮涉农对象查摆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的过程,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区内两百多家农资店、渔船停泊点和农药兽药饲料企业等涉农对象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并现场传授安全生产知识。建立农业农村社会监督员制度,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将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相结合,聘请18名在各自领域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行业代表担任农业农村社会监督员。强化线索排查报送机制,加大日常监督巡查力度,将线索排查工作纳入对镇(街道)年度绩效考核。教育与处罚并重,执法与普法同行。(佛山市委农办供稿)
中山市利用考核机制激发基层动力
去年,中山市启动了面向全市24个镇街235个村居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比学赶超”评比机制,取得良好成效。今年,中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比学赶超”评比机制2.0版本,制定《中山市美丽乡村指数测评工作方案》,把机制变制度。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完善测评指标。在以往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主的测评基础上,今年的“美丽乡村指数”还增加了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公厕风貌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村民知晓度和满意度、基层治理等多方面指标,以及镇街对问题整改情况的评价。通过指标的完善,督促镇街和乡村想方设法提升乡村的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对村庄问题整改的重视。
二是升级测评系统。对系统和测评方式进行了升级,开发出独立的整改评测系统,第三方在测评时,对存在问题的“黑点”进行拍摄取证后,新系统会马上定位,镇街根据定位,就可以准确找到“黑点”,进行后续整改。这既方便测评人员对“黑点”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形成次月“整改落实”部分的分数,又提高镇街人居环境整治效率,形成检查、整治、回查的闭环,避免测评流于形式。
三是健全奖罚机制。聘请第三方开展美丽乡村指数测评工作,每月按比例随机抽取村居进行实地测评、取证记录、客观评价。市委农办每月对测评结果进行全市排名通报,对优秀镇街给予资金奖补,对连续3次排名后3名且基础工作实地测评得分90分以下的镇街,提请市分管领导约谈,以奖促干、以惩促治,促进镇街在乡村振兴五大方面建设上整体提升。
四是增加测评“吸力”。“美丽乡村指数”新增“创先争优”部分,权重达10%,在新加分项的吸引下,今年以来,镇街相继推出创先争优举措。比如开展农房风貌提升,部分镇街因地制宜部署开展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其中15个镇街出台了相关方案;实施农房风貌管控,9个镇街设计编制了农房样式图集供村民建房参考,8个镇街探索实施建房图集和农房带图审批制度;开展妇女微家创建活动,12个镇街新增成立妇女微家并开展创业就业、乡村美化等相关服务活动;推进农村公厕风貌提升行动,10个镇街提出公厕风貌提升计划,共有84座公厕纳入高标准风貌提升计划;推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15个镇街开展了美丽乡村文体宣传活动或推广新产品新技术,积极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引入新产业新业态,促进村集体收入。另外,还有6个镇街积极申报开展农村集体成员身份认定及股权到户改革试点。(中山市委农办提供材料)
省委统战部聚焦推进
粤东粤西粤北乡村振兴工作
2021年以来,省委统战部大力支持省各民主党派持续深入开展助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乡村振兴活动,探索我省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聚焦省委省 *** 重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高层推进。省委统战部认真组织工作安排,将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来抓,同时加强组织领导,把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列入年度省统一战线重点工作予以推动。高位指导。加强与省扶贫办的沟通对接,完善日常沟通联系的机制,确保各项政策举措和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是聚焦“乡村振兴献良策”,深入开展调研。省各民主党派根据对口地市最为集中的困难和需求开展调研,帮助各地市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共发动362人次参与了32项同心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12份,提交了有关提案议案12份,建言信息196篇。比如省民革会同云浮市助力大全村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广东巴戟小镇(大全村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建设工作月台帐》,编制工作简报;省民盟开展“完善政策体系”“农村基础教育”“乡村基层医疗”“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振兴”等重点课题调研,发动6个市级组织、3个专门委员会、2个省直基层承担课题调研任务等。
三是聚焦“健康”“教育”“文化”,补齐短板。省各民主党派积极挖掘资源,发挥优势,立足改善民生需求,着力实施“烛光行动”“同心圆工程”“小蜜蜂助学”“百位名师结对培养合作”等公益活动。省各民主党派均组织医卫专家赴对口地区开展“健康扶贫”,加强对口地区在美术、音乐、书法、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薄弱学科开展教育帮扶。省民盟发挥文化教育界别优势,协调推动广州企业资源与清新区浸潭镇丁坑村委会签署“科技生态农业种植研学实训基地”合作协议等。
四是聚焦乡村振兴规划和长远发展,发展经济。省各民主党派根据对口地市的优势和产业结构,组织专家学者帮助对口地市研究出台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举措,推出一批着眼长远的规划实招硬招。比如九三学社成立了规划及建设类专家团队,着力指导对口地区乡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规划、村庄规划设计等;省农工党聘请相关领域专家支持韶关市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重点对适应本地南药的种类、品质进行疏理,提出整个韶关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规划等。(省委统战部提供材料)
团省委深化“两帮两促”行动
助力乡村青少年健康成长
团省委围绕乡村青少年学业帮助、就业创业帮助、体质健康促进、心理健康促进,持续深化新时代广东乡村青少年健康成长“两帮两促”行动,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工作项目和载体,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优秀项目提供经费135万元,有效助力乡村青少年健康成长发展。
一是聚焦学业帮助。线上线下多方联动助力实现乡村教育质量提升,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青少年延伸。“青年云支教”项目累计招募5000多名志愿者为3695名相对贫困户学生提供线上课业辅导和线下帮扶。动员全省111所高校、30余万大学生组建“三下乡”实践队伍1万多支,投入经费2800余万元,为乡村送去文化科技卫生服务。实施“1+1助学”项目,为全省乡村学校提供逾8万节精品课程,惠及逾20万名山区学生,发放助学金346万元,资助3549人。
二是提升就业帮扶水平。培育“领头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面向农村青年人才开展“领头雁”培训,选拔170个精准脱贫项目和40个青农优品项目搭建重点项目库,做好常态化对接和服务。为农村大学生提供精准就业帮扶。为有就业需求的困难学生建立就业服务档案,建立“一对一”“一对多”精准帮扶机制,组织900余名团干结对帮扶1881名困难大学生,成功帮助1599名毕业生实现就业。
三是促进体质健康。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乡村青少年身边。全省各级团组织积极对接卫生健康部门开展相对贫困青少年体检、健康档案建立和特定疾病筛查工作,为3673名乡村青少年开展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结对帮扶残疾青少年80人。集中开展青少年大病救助。联合新苗公益基金持续推进脊柱侧弯救助活动,全年筛查学校150所,筛查总人数超过10万人,为19人次提供手术及治疗资金救助。援建设施助力乡村青年体质提升。投入资金265万元,为乡村学校建设“幸福厨房”53间,惠及学生近2万名;投入资金388万元,建设“希望篮球场”31个,惠及逾6万名乡村青少年。
四是扩大心理帮助工作覆盖面。密切跟踪乡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依托省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为4217名乡村困难青少年进行心理筛查并重点帮扶。深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师组建心理健康知识宣讲队伍开展心理防护宣讲428场。为乡村学子健康成长提供长效陪伴,累计为57所乡村中小学的4000名乡村儿童提供书信陪伴服务。(团省委提供材料)
*** 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12月2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