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人在做,天在看。它的本意是指:公道自在人心,你要是没有做坏事,上天是不会惩罚你的。中国人相信有老天爷,西方人相信有耶稣圣母玛利亚,总之,几乎全世界的人都会有这种意识:我们的一言一行,总是会有人替我们注意的。尤其是我们的努力付出,一定都会被他们看见的。甚至自己劝慰自己,那个人,正好就是你想让他看见的那个人。
于是,在生活中,在职场中,我们其中不少人都养成了“理所应当”的心理:我这么努力的工作,领导怎么会看不见?我付出的汗水、我熬过的夜、加过的班,怎么会全部付诸东流?只要我经历了,自己就会成长啊,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每天都在主动的生长啊……
真的是这样吗?你可以试着回答这几个问题,看看你现在拥有几件可以明确告诉别人的、属于你的“资产”。
在你的过往经历中,哪一件事最能代表你的专业性?
对你挑战更大的一次工作经历是什么?
过去一年的工作中,你都有哪些成长?
过去三个月的工作中,你认为自己最出彩的地方在哪里?
……
相信,大多数人都是无法之一时间、有效回答这些问题的。可是,如果你想进入一家心仪的公司、你想获得一次不错的晋升,你都必须要有足够的正向结果导向,来说服你面前的那个人,或者是评审委员会的人。
你打算怎么说服他们呢?
1.养成记录的习惯很重要
(1)想写出一篇好“作文”,你得先有素材
“写作文”一直是困扰绝大多数中小学生的难题,我们几乎都是从小学开始,就被语文老师逼着、赶着写日记、摘抄优美词句、段落,甚至照着优秀作文选集,或者是同学的高分作文,“抄抄抄”。临了考试,许多考生还要背上几篇范文,才能平安度过考试。
那些只为了度过考试的孩子,等到进入职场后,每到工作总结、工作汇报时,都会像受刑一样,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来。也有许多人,因为老师的“逼迫”,养成了记录的习惯,每逢需要总结、汇报工作的时候,总能快人一步、胜人一筹。
能写材料、会做报告,这些软实力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之路有多重要,根本无需赘述。在第五期的内容中,我们已经为大家介绍过,当前中国许多企业都在实行的“晋升答辩”制度。不乏因为PPT *** 精良、善于答辩,而当场予以全票通过的例子。也不乏,技术牛人、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手,却因为答辩不好,而直接被刷掉的例子。不仅大企业如此,许多初创企业,也同样如此,都非常注重员工的文字表达、口头表达的软实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个人都有,或强或弱。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往往会因为思考问题的角度、深浅不一样,当即分出高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至于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功夫在平时
相信许多职场人士,都写过“周报”,也都吐槽过“周报”。
Lily是一个名初创公司的文字编辑,同时也是一位刚刚参加工作2年的90后。公司最近要求开始写周报。她之一个反驳说:“可是我上周一直在为一个专栏做准备,只是在看书,那有什么好写的?难道要让我无中生有吗?”
初入职场的人,或者对工作本身要求不高的人,都会生出这样的疑惑。主管只能跟她解释一下:“那你就真的只是在看书吗?具体都做了什么呢?对于这个专栏你都是怎么思考的呢?难道你每天做的工作都一样吗?……”
就像这位主管问她的问题一样,即使你只是一个刚开始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如果肯这样思考,也应该可以写出一份非常有想法、非常有深度的周报。但现实中,我们的工作压力都很大,辛苦工作一周,好不容易到周末还要操心写周报;写不好还可能被通报批评,甚至影响当月绩效,以及年终奖。
许多人对待周报,都是应付心态,草草了事;一周正常工作5天,工作总结就几句话,匆匆结束。想想:你对待自己都如此这般轻率,却还想在绩效上多给你打分,还想在晋级的时候,让领导给你一次机会,还想多领年终奖……不好意思,你想的可能真的有点多。
那也许你会说:领导平时不都看在眼里吗?周报写那么漂亮不是太假了吗?
之一,领导也有自己的工作,你平时做了什么他不会全部记住,除非你有“惊世骇俗”的亮点,否则,不要希望他能记住你。
第二,周报写的“漂亮”,不代表你虚假,更不意味着让你弄虚作假,夸大其词,甚至给自己邀功。所谓的“漂亮”,是要体现你的逻辑性,对问题的思考力,体现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自己所做的工作中,抓住问题的本质,开动脑筋想 *** ,甚至为提升团队工作效率提出建设性建议。这些潜在能力,都是身为领导的人想看到的,也是最能体现你工作能力的地方,也是我们在上一期的内容提到的,可以跟着你“走”资产。
第三,想想开篇的那几个问题,假如你去面试、你要参加晋升答辩,你打算拿什么说服坐在你对面的人呢?平时不做记、不去思考,要期待临时抱佛脚吗?
2.不仅要内化更要会表达
{!-- PGC_COLUMN --}(1)你期待的“厚积薄发”可能不会发生
每当感觉生活很艰难,工作压力大,自己好像正在走“上坡路”的时候;整天忙忙碌碌,好像又不知道再忙什么的时候;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厚积薄发”。这个词真的非常有正向引导力,能给人带来很大的鼓舞,能让人不惧怕当下的困惑,对未来充满期望。
可是,当我们换了三份工作后,再看之一家公司的同事,他们过的也都还不错,隐隐感觉很惶恐;看到许多30岁就成功的案例,觉得慌张;再看到一些高谈着“25岁到35岁决定你一生”的文章,觉得难道自己就只能这样吗?现实中你也在很努力的努力着:每天早上挤破头才能上公交车,一路小跑赶地铁,从来没有在天亮的时候下过班,回到家就已经是晚上10点……
生活不易,所以有不少的书会劝慰你:所有工作上烦人的、一天到晚胡乱变动的、折腾人的、厌的人喘不过气来的经历,都将被你内化——这些长期而持续的累积,都会成为你这个人一生内含的养分。
你这么努力就是期望这些“养分”能让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薄发”:或者进入一心想进的大公司,或者是升上管理岗位,或者是评级成功……
但现实却是:等到下一次评级的时候,你依然没有出色的表现;等下一次面试的时候,你依然没有把握住机会;等下一次管理空缺出现的时候,依然轮不到你……
这就像一个很有名的寓言故事:
有个人要宴请宾客,想用牛奶来招待客人。他想:如果我现在开始挤牛奶,牛奶就会越积越多,不但没有地方放,还可能会发酸变坏,我不如先将牛奶存放在母牛的肚子里面,等请客的那天再全部挤出来,这样牛奶既新鲜也不会变坏。他如此想完,便将母牛和小牛分开,绑到不同的地方,不让小牛吃到母牛的奶,为请客做准备。一个月之后,等到宾客们都来了,他就牵出母牛开始挤奶,可是却怎么也挤不出来,在场的宾客们都感觉很好笑。
我们好多人就像这个故事中的那个母牛,脑子却是那个“傻瓜”的:你感觉你在积累,等着“薄发”,却不想,关键时候,什么也挤不出来。
(2)内化在平时,表达很关键
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主角进入霍格华兹学校的那一刻,需要戴上分类帽,依照人格特质和基础调性,决定所属的学院。但是在我们的世界中,并没有“霍格华兹分类帽”:一个你什么都不用说,它就知道你有几两重、最擅长什么、成就过什么又最懂什么的全能全知机制。
即使你是最聪明的学生,你也得写满考卷取得不错的分数,才能被理想的大学录取;即便你过去的经历多么辉煌,早已做过主管、做到总监,在寻觅下一个工作时,也免不了要拿出简历,再重新讲述过往的经历来说服你对面的那个人。尤其是在你想要转行、转岗时,你就需要对你的过往了如指掌,并且能够精准提炼你的优势,打包给对方他们最想要的。就像每次旅行前,我们总会针对目的地打包行李,整装待发。
但是在现实中,有太多人充满“侥幸”心理:等着被动发现,而不是去主动向外界传达你自己,最后就只能是被动的被人贴上标签,本来属于自己的优势就那么随意的被人忽略,本来没有传达的意思却很轻易的被人误解……除了性格等客观因素外,不注重在平时打包自己的能力,不注重去塑造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放眼你的周围,一定不乏这样的人:比如,拥有多年开发经验,技术牛人,同期的人早已升迁做管理层去了,自己依然在闷头码代码;业务能手,销售冠军,身边的同事却不喜欢他们;包括你自己,经常任劳任怨,为人谦虚,却最容易被人误解能力低下,屡次晋升都不成功。
内化虽在平时,内化完之后是否能清晰无误,甚至是精准的表达出来,却更关键。
3.有取有舍而不是一网打尽
有这样一份简历:求职意向是培训讲师。可是最近的一次工作经历却是教育猎头,而且在工作描述中,核心任务就是筛选候选人、约见候选人等猎头工作。前两份工作经历则分别为1年半、1年的两段工作内容相同时间较短的工作经历,从事的岗位都是职业培训讲师。
作为用人单位,筛选简历的时候往往会非常重视候选人的最后一份工作经历。一般而言,我们换工作的时候,也都会考虑去一家工作内容或者公司性质相似的地方。那么拿着像前文所述的这样一份简历去找培训讲师的工作,多少是有点绕的,毕竟职业培训师与猎头这两个岗位之间,共通的能力不是非常明确。应聘培训师,猎头的工作经历只能证明你与人沟通的能力是不错的,但却是无法判别你的专业技能。如果对方要求较高,且应聘者较多的情况下,这个简历是非常没有优势的。
这个例子,其实就是在告诉大家:我们对自己能力的“打包”,一定要精准,并不是所有的经历、所有的细节都需要被带走。“打包”不能脱离自己的“核心能力”,不论何时,你都得让对方看清楚你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可以说,我们每一次更换跑道成功与否,都依赖于我们的核心能力。
那么,假如你的角色是“培训师”,你该如何定义自己的核心能力?无论是各类职业培训讲师,还是会销宣传培训讲师,都必须拥有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可以发现:同一门学科的讲师,受欢迎的往往是语言幽默、课堂氛围活跃、学员互动质量高的讲师;中等的就是,要求严格、课堂氛围虽不够活跃,但表达逻辑清晰、讲解详略分明的讲师;最不受学员欢迎的,往往是那些语言表达不清晰、课堂设计单一、无法吸引学员的讲师。由此可见,语言表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
但是想要拥有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你就必须掌握基本的演讲技能、必须经常锻炼自己公众演讲的能力。甚至还要有意识的去模仿、学习一些比较受欢迎的讲师的讲课风格。
想要做一名合格的培训师,除了掌握演讲技能,更重要的还要掌握课程设计的 *** 技巧。能够合理分配每个知识点讲解的时间,确保达到想要的效果;知道知识讲解的技巧,懂得增加生动的案例的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懂得设计互动环节,增加学员的参与度。
演讲技能、课程设计技能,这些知识传授的外在组织形式,直接影响课程质量。但,课程效果的终极影响因素,还是讲师的专业知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作为内核,谁都无法在培训师的道路上走的长久。
你会发现,其实所有岗位都是一个技能综合体,但每个岗位都会有一个核心技能,在这一个核心技能的支撑下,再往下延伸出许多具体的、分支的技能,就像一支大伞,可以涵盖很多的技能在里面。关键就要看,你自己能够覆盖这里面的多少内容?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有落在这个核心能力的范围内?如果没有,那你能不能向着核心能力的目标,去一步一步的实际践行每一个可以操作的问题,比如:练习演讲、学习课程设计的知识、动手设计课程……
总之,“打包”自己的能力时,切记一网打尽。你自己都拎不清主次,别人更没有义务去替你拎轻重。
4.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
你有没有被“感觉”欺骗过?
就比如:
我做的工作都在我脑子里呢,汇报的时候肯定信手拈来!结果,面对领导的提问时,却只能给出模糊不清的描述,领导对你的工作能力大打折扣;
这次项目攻坚战真的不容易,我日后一定把它作为一个自己的代表作讲出来。结果,面试官问你的时候,你却三言两语一带而过,毫无亮点可言;
这次大促活动效果不好啊,看来不能这么做。结果,当领导询问该怎么改进时,你却想了半天也没有回答上来。
……
Sally,工作6年多的职场老司机。一直从事自己喜欢的教育培训事业,也有心想进入一线互联网大公司,去学习最新的互联网教育先进知识。终于,有机会去参加网易云学堂的面试。在她看来,这个岗位,就是为她量身打造的:工作年限、从业背景,完全符合;岗位职责、岗位技能,一个不差。甚至,她还积累了许多来自传统教育培训机构的经验,并且完成了从传统教育跨行到互联网教育的飞跃。更甚者,她之前还跟他们合作过!所以,当Sally收到面试邀请的时候,她既紧张又兴奋,甚至觉得,这个面试,只要自己轻松的发挥一下就不会有问题了。
就这样,她像准备其他面试一样,梳理一遍自己的简历,回忆一下过往的工作经历,提前到达面试现场。本来她以为之前的合作经历可以给此次面试加分,可是当面试官问:“你说上次合作的效果不理想,那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有什么好的建议吗?”结果,她当时脑袋就空白了。当时合作的时候,她明明想过这个问题,还想了几条她觉得可行的措施……只可惜,她只是想了想……最后的结果也可想而知。
就这样,一次她认为最有希望、自己也最渴望的面试机会,就被自己这么错过了。
假如Sally是将课程研发作为自己的核心能力,那么她在认定之后,就需要花120%的心思栽培它。在她的每一个工作经历中,都应该抓住任何契机去浇筑它,而不只是“经历而后内化”放在你心里,这是不够的。你要一步一步把它记录下来,在没有分类帽的世界里,你要靠自己把它准确地“打包起来”——当你把“成果”精准地呈现出来时,这就连接到你个人所拥有的核心能力,甚至也代表你准备好进阶到下一个阶段了。
显然,没有对核心能力的“打包力”,你就很容易每天疲于奔命处理“最耗时,但似乎对培养核心能力并没有太大帮助”的事件中。想想为什么你的身边总是有人,1、2年不见,就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掌握了你一直想学的互联网知识,成功转换跑道进入知名互联网公司,还考过了心理咨询师,还拿到了驾照,与心爱的人去了你一直心心念念的马尔代夫……
下面就给大家总结一下如何实践“打包力”的步骤:
之一步,定义核心能力之下所有相关议题,把它们变成可操作、可执行、可量化的问题。以高速变动的电商运营工作为例:
(1)定义负责省份地区中最需要关注的竞争对手,比如,是18个公司。
每天关注这18个竞争对手的新闻及动态,迅速制成摘要,也分享给团队成员。
调查各竞争对手提供活动形式、激励手段、支付方式、活动时间,以及它们的合作伙伴。
(2)掌握最新的电商运营方式。
(3)了解运营团队的人员组成,工作流程。
第二步,随时观察检视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否有落在这个核心能力的范围内,收集并记录下来。
第三步,将收集跟记录的结果归档,变成自己的“ *** 论”,打包带走。每个阶段的核心能力,在完成之后,会累积整理出一份成果(比如,PPT,文档),作为准备好进阶下一阶段的证据与成果。
到这一期为止,我们已经完成了《 *** 涯规划》中前两大步骤的学习:一、重构认知,做自己的CEO;二、盘点资产,认清你自己。通过6期音频讲解,透过生动的案例,向大家详细讲解了在21世纪的今天,你的职业发展规划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做好准备。当你具备了正确的职业观念,掌握了认识自己的正确 *** 之后,就需要想想该怎么把自己“卖出去”了。
从下一期开始,我们将带着大家一起审视当今时代,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是不是快要被“out”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