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免疫副反应的产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周军,黄锐,王军
近几年来,我国针对口蹄疫、蓝耳病和猪瘟等重大生猪疫病实施了强制免疫,增加 *** 投入,组建了专业的防疫队伍,专门从事动物免疫工作。随着生猪免疫的全面开展,有效提高了免疫密度,但是生猪相对疫苗反应增多,有的群众有思想顾虑怕注射疫苗引起生猪死亡或母猪流产。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总结近几年我地处理疫苗副反应心得体会,与同行进行探讨。
1生猪免疫副反应的产生原因
1.1疫苗本身的因素
1.1.1疫苗的生物学特性:接种活疫苗后,疫苗毒株可在体内繁殖、复制,可能出现类似轻度自然感染的临床症状。
1.1.2疫苗的生产工艺和差错:在疫苗的制造过程中,常添加必不可少的物质,在制造后期未能除尽,常可引起免疫接种副反应。
1.2、疫苗保管及使用方面的因素
1.2.1 疫苗的贮藏运输
各种疫苗一定要按说明书的要求、规定进行保存运输。对活毒疫苗如猪瘟、仔猪副伤寒等疫苗必须在低温下保存,且温度要相对稳定,不能反复的冻融,否则疫苗的效价会迅速下降。另外,疫苗在接种前受日光的直接照射,或取出时间过长,稀释后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均会影响疫苗的效价甚至失败。
1.2.2 疫苗稀释不当
各种疫苗的稀释剂、稀释倍数及稀释 *** 都有明确的规定,必须严格按说明书的要求操作。除猪三联疫苗有专门配置稀释液外,其他疫苗一般用生理盐水。灭活疫苗不用稀释直接使用。
1.2.3 疫苗接种 *** 不当
猪免疫接种的 *** 有:饮水、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等。肌肉注射免疫时,出现“飞针”,疫苗根本没有注射进去或注入的疫苗从针孔流出,造成疫苗注射不足并污染环境;引水免疫时,免疫前要停水3h,饮水器要用非金属器具,且避免阳光直射。有的接种部位不正确,如应该肌肉注射的疫苗进行皮下注射;有的消毒不严格,未达到一猪一针头,针管未消毒,注射前未进行注射部位消毒。有的注射疫苗前,疫苗未经检查或使用前未升温至室温,如疫苗过期或性状已发生改变,或从冰箱中取出疫苗后未经过升温,直接注射至牲畜体内导致应激反应过大等。
1.3 免疫程序因素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是实施有效防疫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猪群达到并维持高度免疫水平和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较重要。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疫苗的种类、首免日龄、接种次数和接种间隔时间等。制定免疫程序时应考虑当地的疫情、疾病状况、猪的用途、饲养管理条件、母源抗体水平和疫苗的品种等因素。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的时机不当对免疫的效果影响较大。如过早免疫接种,受母源抗体干扰会导致免疫失败;过迟接种会出现免疫空白期,易造成猪群发病。同时进行多种疫苗免疫,有时会出现疫苗间相互干扰的现象,从而形成疫苗的免疫失败。因此猪场应根据当地猪病流行规律和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1.4应激因素
生猪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气候突变、湿度过大、通风不良、噪音、环境和饲料的改变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给生猪接种疫苗,会引起动物机体细胞介导免疫功能下降,使猪的免疫应答能力减弱,从而降低猪的抗体水平。
1.4.1 药物因素
糖皮质激素及性激素等对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细胞的减少,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进而削弱机体的免疫力,导致免疫失败。
1.4.2 环境因素
高温、寒冷、阴雨、温差过大、过度潮湿、噪音、异常响动、鼠类等小动物骚扰、各种有害气体的存在、发霉的饲料等各种 *** 都能使猪体产生应激反应。
1.4.3 管理因素
密度过大、混群、疾病、通风不良和粪便不及时清理等,都可形成应激反应。
1.4.4 疾病及个体因素
当猪接种疫苗时,可能已经处于疾病的潜伏期,或存在严重的寄生虫感染时,接种疫苗后必然导致猪群发病。有时,有些接种对象由于健康状况、品种或处于某种病理生理状态,接种疫苗后,常导致免疫副反应发生。
2生猪免疫副反应的类型
2.1 正常反应
是指疫苗注射后出现的短时间精神不好或食欲稍减等症状,此类反应一般不做任何处理,可自行消退。
2.2 严重反应
主要表现在反应程度较严重或反应动物超过正常反应的比例。常见的反应有震颤、流涎、流产、瘙痒、皮肤丘疹、注射部位出现肿块和糜烂等,严重的可引起免疫动物急性死亡。
2.2.1 高热反应
猪接种疫苗后体温升高0.5-1℃属正常反应。若升高1.5-3℃则属严重反应,其原因主要是刚病愈的猪抵抗力弱,或者在猪病的潜伏期内进行接种。病猪鼻镜干燥,呼吸粗重,食欲废绝,卧地不起。
2.2.2 流产
母猪注射疫苗后,12-36h内自 *** 排出血液及正在发育的胚胎,造成妊娠母猪流产。
2.3 合并症
2.3.1 血清病
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的一种超敏反应,多发生于一次大剂量注射动物血清制品后,注射部位出现红肿、体温升高、荨麻疹和关节痛等。
2.3.2 过敏性休克
个别动物于注射疫苗后30min内出现不安、呼吸困难、四肢发冷、出汗、大小便失禁等需立即救治。此种反应不分性别、年龄和品种,各种猪都有发生。猪注射疫苗后立即出现步态不稳,呼吸急促,站立困难,肌肉震颤,口吐白沫,倒地,角弓反张,全身抽搐,四肢做游泳状运动。皮肤充血潮红,继而红紫,特别是在腹下、四肢、 *** 和 *** ,可视黏膜发绀,排泄失禁,心率不齐,肺音消失。
2.3.3 全身感染
指活疫苗接种后因机体防御机能较差或遭到破坏时发生的全身感染和诱发潜伏感染,或因免疫器具消毒不彻底致使注射部位或全身感染
3生猪免疫副反应的预防措施
为减少、避免动物在免疫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注意以下事项:
3.1 加强技术培训,切实降低强制免疫副反应的发生比例
进一步加强对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强制免疫疫苗保存、运输、免疫操作程序、免疫副反应处置和消毒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每一个村防疫员必须准确掌握免疫注射 *** ,特别是消毒和注射进针的部位及深度要到位,更大限度地降低因免疫人员操作不规范而造成的免疫副反应的发生比例。
3.2 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处置免疫副反应的有关知识
防疫人员对生猪实施强制免疫时,应向养殖户宣传免疫副反应的临床表现、急救措施和严重免疫副反应的报告渠道,确保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生物制品、接种对象本身的原因导致疫苗接种后出现轻微免疫副反应的情况是正常的免疫反应,不必抢救,基本可自行恢复正常;属严重副反应的应立刻通知当地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员,当地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员要立即派人赶赴现场救治,同时向县、区疫病防控中心报告;县、区疫病防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应及时指派技术人员到现场核查、鉴定和指导救治,这样更大限度的减少因抢救不及时而造成的副反应死亡。
3.3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生猪免疫力
对于免疫接种对象,要教育养殖户逐渐改善生猪饲养条件,提高疫苗接种后抗体产生的效率,增强生猪抗病防病的综合能力。有较多生猪养殖场(户)规模不大,以家庭式养殖为主要方式,这样,就导致养殖不专业,养殖户不能准确掌握生猪的饲养条件和健康状态。一些环境卫生差、温度不达标、畜舍间间距近、同舍不同日龄猪混养等现象,这些都影响牲畜的健康状态,进而影响免疫效果。接种疫苗时,要求牲畜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只有生猪处于健康状态,疫苗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否则就可能发生免疫后的副反应严重可出现死亡。随着国家对畜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不断增加,畜牧兽医部门要经常送科技下乡,不断提高养殖户的专业养殖水平,保证牲畜的良好生活、生长环境,提高生猪的抗病能力。另外,在 *** 的大力扶持下,要不断改进养殖方式,从散养到规模化养殖过渡,开创高质量养殖新局面。
3.4 科学免疫,避免免疫应激的发生
免疫接种前、后,应避免生猪受到寒冷、转群、运输、脱水、突然换料、噪音和惊吓等应激。注射疫苗前对生猪要严格进行健康检查。凡体温异常,食欲下降,精神不振,或疑似有病的生猪一律暂缓注射疫苗。在预防接种前,要全面了解和检查猪群的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等。成年、体质健壮或饲养管理较好的猪,接种后会产生较坚强的免疫力。如果年龄不适宜,体质弱,有其他疾病,正在怀孕(妊娠猪接种后不能产生较好的免疫应答,会引起流产或死胎等)以及饲养管理状况不佳的,更好暂时不接种。而且要注意了解猪群中有无疫情,如果有疫情应对疫情进行紧急接种等处理措施。
3.5 接种疫苗时,要注意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
如果疫苗间在引起免疫反应时互不干扰或有相互促进作用可以同时接种;如果相互有抑 *** 用,则不能同时接种,否则会影响免疫效果。因此在不了解情况时,不要几种疫苗同时免疫接种。可联合使用的疫苗最常见的是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给生猪注射免疫接种疫苗时,器械应事先经高温灭菌处理,生猪的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注射部位要准,用力要均匀,严防用力过猛和重复损伤猪的皮肤,注射完毕后,其注射部位和针头均应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注射用针头应尽可能采用轮流煮沸消毒后使用,谨防生猪免疫注射交叉感染疫病。注射油剂疫苗时,疫苗在使用前应充分摇匀,气温较低时,应提前将疫苗放在37℃左右的温水中预温,谨防油剂疫苗吸收不良,导致注射部位形成疙瘩,甚至发生感染。
4生猪免疫副反应的处理
4.1 一般反应处理
此种体温升高为一过式体温升高,一般在 36h自愈。
4.2 严重反应处理
4.2.1 全身反应型的猪,进行退热和抗菌消炎的治疗,主要肌肉注射安痛定、 *** 磷酸钠和青霉素等药物,每天2次,连续 3 d即可治愈。
4.2.2 局部胀肿的猪,肿胀部位用热毛巾进行热敷 10-15 d,肿胀部位可转小或消失。但若感染化脓,则按外科化脓创伤进行处理,办法是切开硬块部位用消毒液或生理盐水冲洗创腔,填塞无菌纱布引流,经1-2次处理就会很快愈合。
4.2.3 怀孕流产的猪,出现流产症状应用黄体酮等保胎药物进行肌肉注射,早期有一定效果。
4.2.4 对于过敏、血清病等严重反应的猪可肌肉注射0.1% 盐酸肾上腺素或 *** 磷酸钠等对症治疗。对已休克的猪除迅速注射上述药物外,还要迅速针刺耳尖、尾根和蹄头,放血少许。将去甲肾上腺素2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静滴,待苏醒后,撤去药物。
来源:《动物防疫一线》2017年第4期(总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