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1日讯 “跟人去医院做B超一样,我们通过B超仪显示的影像,可以看清中华鲟亲鱼的性腺发育情况。目前,这些中华鲟性腺发育主要处于Ⅱ期水平。”4月21日,在位于沌口后官湖边的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汪鄂洲,向江汉区大兴路小学的同学们介绍中华鲟的身体发育情况。
水生态所生物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朱滨向大兴路小学学生科普中华鲟知识。 记者刘斌 摄
在直径18米的中华鲟驯养池中,这些体长1.8米~2.5米的中华鲟,已对研究人员十分熟悉,不时主动游至池中工作人员的身边。研究人员以手轻轻抚摸它们的下颌以及肋部,然后顺手一带,将它们引入一个担架上……
研究人员捕捞中华鲟检测中华鲟亲鱼的性腺发育情况。 记者刘斌 摄
研究人员将一个乒乓球拍模样的扫码器贴在中华鲟背部轻轻一扫,它们背部植入的1~2枚针尖般细小、0.3厘米长的无线射频PIT编码芯片,就能迅速告诉我们每条鱼“身份证号”。
研究人员准备为中华鲟做检查。 记者刘斌 摄
当天,研究人员对中华鲟亲鱼进行了一次例行的春季体检,逐一测量它们的体长、全长、胸围、体重等生理数据,并剪下部分中华鲟的鳍条组织。
“这些剪下的鳍条组织,长约3厘米、宽约0.2厘米、重约5克,将保存在三峡工程影响水域重要水生生物遗传资源保存库中,为种质检测与亲子鉴定储备遗传材料。”副研究员田华介绍。
研究人员从鳍条样品中提取DNA,进行遗传谱系与多样性分析,防止它们“近亲结婚”。 记者刘斌 摄
“我们这里现有27尾人工驯养的子一代、子二代中华鲟。其中5尾是2005年繁育的子一代、22尾是2009年繁育的子二代。”水生态所生物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小林研究员介绍,中华鲟的雌、雄性,一般至少在14龄和9龄之后才能达到初次性成熟。基地驯养的这些中华鲟已有14~18龄,通俗地讲,它们步入了“青春期”。这次春检的重点内容,就是摸清这些亲鱼的性腺发育状况,看它们有没有可能繁育下一代。
汪鄂洲为中华鲟做B超。 记者刘斌 摄
2021年10月,该所在这27尾中华鲟中,以一尾初次性成熟的子一代雌鱼(编号3238),与2尾子二代雄鱼共同繁育了一批中华鲟宝宝。这是我国首次培育出性成熟的子二代中华鲟并实现成功繁殖,为中华鲟的保护迈出关键的一步。为了更精准地表述它们的代际关系,这批可爱的小家伙被形象地称为“子2.5代”。
其后,这些“子2.5代”被陆续投放了5.62万尾进入长江,基地仍继续养有体长50~90厘米、体重1.5~4公斤的中华鲟约900尾。
一般来讲,雌鱼性成熟期为14~26龄,再次繁育周期需要3~5年。本次体检发现,2021年繁育了“子2.5代”的“3238”英雄孕妈,身体状况恢复良好,但近年没法再次参与繁殖。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统计、分析这些亲鱼的繁殖能力。乐观预估,两年内这些子二代亲鱼有望繁育出子三代。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朱文欢 朱滨 阙延福 陈雪莹)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