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世界第三级的青海省,被誉为“中华水塔”,拥有丰富而充足的冷水资源。其中在黄河干流中,有一段300多公里长的水库水域属冷凉水体,水体洁净、水质优良,80米的平均水深,10℃的年均水温,常年不封冻,是国内外公认的养殖鲑鳟等冷水鱼条件更好的地区之一,龙羊峡、李家峡水库平均水深80米,拉西瓦、苏只、积石峡等水库平均水深40米,适宜养殖面积达75万多亩。
目前,全省沿黄水库网箱养殖场发展到27家,网箱养殖面积达32万平方米,鲑鳟养殖产量15000多吨,约占全国鲑鳟产量的30%,已成为国内更大的鲑鳟鱼网箱养殖生产基地。
现代化的捕捞
水清鱼欢的绿色养殖模式
7月底的龙羊峡水库,波光粼粼,一碧万顷。
在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的操作监控室,工作人员正在观测网箱的投喂情况,远处的每个网箱都可以拉近近距离观测,水面下网箱里的一条条鱼儿清晰可见。
“这是我们引进挪威的AKVA自动投饵平台,投喂器投到哪里就可以转到哪里,现在水面上看到的这个水花,就是投饵器在往外甩饲料,整个水面都可以监控到。平台一天自动投喂两次,一个网箱大约投喂20分钟,可根据网箱大小,鱼的大小和鱼的摄入量,自动设置,一分钟投喂10公斤,时间到了,就自动停止。”工作人员介绍。
2008年,盾安控股集团旗下的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成立,不仅引进了北欧智能化网箱技术、自动投喂驳船和水环境监测设备,同时也请来了国外冷水鱼专家来这个小镇解决养殖难题,为冷水鱼行业的发展注入了一池新水,开启了现代渔业发展的新篇章。
“到了龙羊峡,发现有这么美丽的一片水域,它的面积足够大,有383平方公里,常年不结冰。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绿,不可复制的绿色环境,真的就是养殖的天堂,当时看了以后就觉得特别振奋。”时隔多年,说起当年的发现和选择,民泽公司董事长应米燕依然有些动容。
目前的民泽公司已拥有繁育场1个,苗种场1个,养殖场5个,现有的养殖面积达240亩,2019年产能达到15000吨,拥有亚洲智能化规模领先、品质卓越的鲑鳟鱼养殖基地。
在这片不可复制的绿色宝地面前,如何解决好冷水鱼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摆在决策者和养殖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为此,我省加快了相关规划政策研究制定步伐,构建渔业养殖与水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产布局,明确了全省水域、湖泊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空间区域,规定了黄河沿线水域布局渔业网箱面积、养殖容量限制要求,成为指导我省冷水鱼产业发展政策依据。
网箱养殖
“我们一直将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的生命线。目前我们主要养殖品种为虹鳟三倍体,不会就地繁殖,不影响库区原物种。养殖密度低,网箱更高每立方水体不超过6公斤,而目前全球标准养殖密度按挪威的计量是每立方水体养殖25公斤。”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旭说。
从龙羊峡水电站往下游走,便是拉西瓦库区,长达30多公里的拉西瓦库区,从高处往下看,像是镶嵌在峡谷中的碧玉。
依托拉西瓦库区,青海凯特威德生态渔业有限公司,从2005年至今,已发展成为集虹鳟、白鲑等科研与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省级龙头企业。网箱养殖面积14688平方米;养殖三倍体虹鳟52.5万尾,养殖总产量达1000吨。
公司负责人朱仁强告诉记者,为了护好生态,公司严格按照一立方水体产6公斤鱼的规定,从孵化到养殖,再到屠宰,每个环节都实现“零排放”。
“我们监测检疫都很正规,水质一个月一检,每个月的检测报告,我们自己留一份,贵德县环境监测站备案一份,已经连续做了三年。鱼是按批次检,鱼苗相对更严格一些,程序也上更规范,每一批鱼苗进场时我们要做一次检测,出场时做一次检测,中间还有不定期的抽检。”朱仁强介绍。
守住好生态,才能养出高品质的鱼。
7月,省农业农村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保厅、发改委等十厅局联合出台了《青海省加快渔业养殖绿色有机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以实现渔业绿色有机发展为目标的渔业发展任务、时间、路线图和工作路径。
为了更好对养殖容量控制,共和县渔政站在龙羊峡派驻渔政专管员,对饲料、鱼卵、药品进行严格登记、准入管理,实现全流程管控。
2017年,在共和县农牧和科技局资金扶持下,民泽渔业在环保装备上共投入8000余万元,对网箱进行了升级改造,加装了粪便收集系统,死鱼收集系统;对孵化场进行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改造。
“从2012年开始,对龙羊峡库区水体,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开展了一年4次的水质监测工作,龙羊峡库区水质始终保持在地表水二类水体、藻类及微生物指标,与开展网箱养殖之前对比无任何差异。”共和县渔政管理站站长刘廷杰介绍。
“现在我们是直接去每个养殖场采样,取完样以后,马上送到机场,机场空运,直接到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所以样品都不会超过48个小时。我们规范的采样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肯定。”省渔业环境监测站赵娟高级工程师赵娟说。
狠抓生物安全管理,采取最严格的管理措施,全省在鲑鳟养殖产业发展中,连续6年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阳性检出均为零。
省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许海抚告诉记者,我省积极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始终遵循“最严格的养殖容量控制、最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最严格的水产品质量监管”的生产管理原则,严守养殖不用药的“铁纪”,广泛运用绿色环保饲料,基本实现了统一育种、统一供苗、统一饲料和统一养殖标准。
据悉,黄河沿线全部27家冷水鱼养殖场都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和备案,24家获得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22家通过绿色食品资格认证;所有的苗种繁育场完成了循环水养殖改造,60%的养殖网箱加装了粪便、残饵收集系统,实现了污水、污物的统一集中处理;自动投饵机、水质在线监测设备配套达到50%以上。
绿色科技的完整产业链
龙羊峡是我省冷水鱼的重要产地之一,几乎每天都有近30吨冷水鱼被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
民泽渔业是国内唯一全年稳定供货的冷水鱼供应商,也是国内唯一获准出口的虹鳟鱼企业,国产虹鳟鱼市场占有率超60%,产品已出口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我们是采用订单捕捞的形式,今天客户下单,晚上汇总,明天捕捞,明天下午加工,明天晚上到后天凌晨的时候送到西宁机场,然后从机场通过航空运输送到客户手上。从鱼出水到送到我们一级批发商的手里,不超过24个小时。我们的鱼不输于国外的品质,但远远高于他们的新鲜度。”杨旭很自豪。
在养殖基地的捕捞现场,智慧捕捞让人印象深刻。公司引进的降温宰杀平台,在一个个网箱之间流动宰杀,快捷高效。
“把鱼集中到一起后,利用吸鱼的真空泵,把鱼吸上来,鱼和水就分开了,经过电击后进行割腮,割完腮之后,进入冰水桶,之后就打包,运到加工厂。整个是最现代化的全冷链的宰杀流水线。这条流水线现在还需要人工,到明年就几乎不用人工了,完全是自动化的。”基地工作人员介绍。
2019年6月17日,民泽渔业与饲料供应商拜欧玛,在丹麦总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拜欧玛的16家现代化工厂每年向80个国家提供超过45个品种的130多万吨饲料。
目前,民泽渔业通过引进深水网箱养殖智能化控制监测系统、全自动冷水鱼加工流水线,进行标准化、智能化养殖加工,实现了鱼类生长全程信息化监控,自动化宰杀、降温、分级、包装和码垛,保证产品冰鲜品质,确保了每一尾鱼的新鲜和安全,渔业现代化、信息化水平领先于国内同类企业。
为了补齐冷水鱼产业发展短板,我省近年在政策层面上,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对从事渔业养殖、加工、流通和物流服务的企业进行扶持与补贴。
美味的生鲜鱼片
作为青海第二大冷水鱼生产和苗种生产企业,凯特威德公司的苗种场,供应着全省大部分冷水鱼养殖企业的鱼苗。
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副站长王国杰告诉我们,“其它养殖场从凯特威德买进鱼苗,我们通过检疫证确定之后,在每尾2.5元的销售价格基础上,一尾苗上补助一元钱,等于1.5元一尾苗。”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省冷水鱼产业化发展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养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渔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但同时,全省虽已形成以民泽龙羊峡渔业为龙头的一大批养殖企业和养殖专业合作社,但除民泽龙羊峡公司现代养殖水平较高外,其他养殖企业标准低、规模小、同质化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强、品牌多、竞争无序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使全省冷水鱼产业发展难以形成合力,无法占据产业制高点。
自动投饵平台
针对这一现状,青海省从传统单打独斗模式,向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质量,做精产销形式转变。“三文鱼”产业联盟的成立为养殖户建起一条桥梁纽带,开启了新一轮联合和重组,促进了产业抱团发展。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表示,要破解我省冷水鱼发展的问题,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打亮品牌,在设施、装备、品牌渔业上强化联合,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合路子。通过联盟让青海“冷水鱼”抱团发展,统一开展营销推广,打造联合品牌,增强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龙头产业需要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撑,对此,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青海大学高原水生生物和生态团队、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和冷水养殖企业,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水生生态保护、苗种培育、营养调控和饵料加工、疫病防控、鱼品加工等方面,通过技术引进、熟化和联合攻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养殖规模、技术和质量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民泽渔业目前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进行了育种和疫苗的研发合作项目,已经建立了院士工作站。杨旭认为,与欧洲的养殖条件相比,中国的水域资源有限,因此只有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才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现代科技渔业,技术创新的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本文转自【青海日报】。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关键字】:青海冷水资源水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