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后期的管理(注意河蟹养殖中的这7种连锁反应,一步错步步错)

农村养殖畜牧网 水产养殖 4430

人为、培育、管理、收获,基本所有水产动植物都是如此。需要养殖户去投苗,然后去投喂或培养,把控水质,最后进行收获。然而,有几种养殖品种比较特殊,需要动物植物一起培育,比如鳝鱼、小龙虾、大闸蟹等(藻类培育就不讲了,藻类培育是贯穿几乎所有水产养殖的事情),而在这其中,大闸蟹是尤为突出的。人们常说,“蟹大小,看水草”,也正是因为多了水草这种植物与水环境的管理,河蟹在养殖上出现了连锁效应。下面举例分析。

一、选址不合理→没水、烂草、高温、发病→用药增加、成本增大、产量减少

“水、种、饵”是水产养殖的头三件大事,池塘附近没有好的水源,意味着没有靠天吃饭。随着养殖进行,水中杂质、病菌会越来越多,不能像清洗衣服一样定期加换新水,河蟹、草都会受不了。另外,选址若周边树林多,不透风,树叶落下烂在水里,同样会引发病菌和烂草。这样的后果就是要加大用药去调水、消毒,还不一定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推塘不合理→投喂、水草管理均不方便→费时费力

有的塘口只是临时找了个池塘养养螃蟹,或因为地形、政策原因后来一直没进行过改造,塘口朝向与当地风向不一致,塘口有深有浅,导致水草不好养护,塘口有的地方应该长草,有的地方应该控草。水草分布不均、水深不一又会导致螃蟹分布不均,在投食的时候局部浪费,最终局部烂草与局部投饵过多的后果可能就是局部水发浓,最终整个塘水质不好。

三、清塘不彻底→病原体没清除、杂草过多→第二年河蟹发病厉害、虫子多、草不好管理

清塘是养殖之一步。有的养殖户喜欢早放苗、早出蟹、不等价格、早清塘,第二年塘好养。不管哪种操作,也不管干法清塘还是湿法清塘,不好好清塘,意味着养的始终是携带各种病菌、营养耗尽的旧塘口,这种塘口运气好第二年养没什么大问题,运气不好就可能水不好调,接连发病。俗话说“新塘旺三年”,有些新塘草不好长、有农药残留,但是推过塘的老塘口,或者清塘清得比较好的老塘口,对第二年养殖是有莫大的帮助的。早晒塘,早清塘,有机杂质少,虫子休眠卵比较少,原生动物不容易长起来,水不容易混,同时病原少。

四、放苗不解毒→吃食量减少、适应性降低、存活率降低 →蜕壳偏晚上市迟、产量受影响

许多人用敌杀死、敌百虫甚至包括漂白粉清塘,有的塘淤泥比较厚,有的用药剂量比较大,有的用药时间偏晚,都会导致药残,这个时候本身体质就差的螃蟹,多多少少都会受影响。由于早期水温低,螃蟹死亡不会表现出来,甚至死后不会漂起来,而上网子成为了最明显的表现。见过两个挨在一起的塘子,同样的苗同样的密度同样放苗,用过敌杀死清塘的塘子刚开始不怎么吃食,而一壳比旁边的晚一个月。其实螃蟹中毒在早期水浅,特别是早期环沟模式的塘口特别常见,看得到的还可以补苗,但螃蟹体质受影响已成定数。漂白粉用量过大,过多的余氯也会导致螃蟹下苗后不怎么吃食。而新开稻地经常会见到农药残留导致的放苗后损伤特别大。一问大家解过毒没有,大家都说解过了,什么果酸等之类的,根本不是解毒灵等专业的解毒药拿来解,导致螃蟹最终产量受影响。

五、早期肥水不合适→池塘保温性能 低、生态平衡没建立→爆发青苔、草 烂→水变坏、长颤藻→环境变差、各种病害减产,又或者→用生物有机肥等劣质肥肥水过度→中期水浓→虫子大量爆发→杂质多、水混→青苔烂、草烂→各种蓝藻颤藻以及后续问题。

青苔是一种藻类,在水透明度很高、没有大量草或者其它藻类的时候,加上早期水温适合,青苔成为优势藻类,会在新环境中大量爆发,如过是油苔或地皮苔还好,稍一遮光或者水浑便能下去,如果是草上丝苔比较多,就比较难处理(今年杀青苔出过很多问题),因此早期适当肥水加纳米黑金遮光就显得特别重要。但是肥水又不能过度,很多人为了追求效果大量下生物肥和一些劣质肥,有的人肥起水色了,有的人没有,没有肥起水色的又继续大量下,这些肥料留存在塘里不会立即消失,等到四五月水温起来以后,被天然藻类大量利用,水会变得特别浓绿(正常的矿物质肥和碳源不会将水肥得过浓的),今年就见过很多人水肥得过绿后大量换水的 。这些过量的藻类在死亡以后大量沉在塘底,同时也会因为给原生动物提供大量的饵料导致虫子爆发,虫子的尸体也沉积在塘底。当塘里螃蟹因为应激、缺食、缺氧等原因导致螃蟹活动量加大时,塘子底部沉积的有机物、碎屑会被大量带到水层中形成胶体,这样一来水混在短暂的时间内就很难变清了。长期水浑必然引起草的生长,甚至草烂,中期便会因为藻相不平衡导致蓝藻爆发,塘子就很难再养好了。

六、草疯长不拉草→草缺氧、缺营养 →不保草→草烂→ 水绿

不管种田还是养花,作物密度都不可能无限大,水草生活在水里,白天光合作用产氧很强,夜里呼吸作用耗氧也很强。密度越大,不见光的草叶越多,草耗氧越厉害,越容易缺氧烂草,同时很多人塘里草的肥料不够,当营养被大量水草消耗后,草会和蔬菜一样,不追肥就枯萎,中后期老化更快,更容易枯萎发烂。因此,只保留一定量的草,保持平衡是相当必要的。定期打草头,维持水一定透明度,不断长新头,根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稳,在高温休眠期伊乐草能平稳度过,轮叶黑藻也能越打越长,越长越多。目前看过所有的定期每周保草一次的塘口,几乎没有没保住草的。当草一烂掉以后,后期水也特别容易发黑发绿。

七、杀虫不改底→有机物增多→水绿 →草易坏

杀虫、杀青苔以后,都会导致有机物增多,在底部被分解后藻类利用,和施肥无异,水会发浓。及时底改,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正是因为河蟹养殖是围绕草进行的,池塘环境的几乎所有变化都和草息息相关。俗话说“水好草好,草好水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水--草这一体系中,当池塘一出现问题,平衡一被打破时,一定要花些精力把平衡处理过来,完成平衡重建,因为河蟹养殖是一环扣一环的,许多问题都是连锁反映。(本文转自【谈蟹论虾】。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标签: 河蟹养殖后期的管理 河蟹混养殖技术 河蟹养殖新模式 河蟹 养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