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综合种养生态效益(农技权威农业农村部发布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殖技术 4850

稻渔综合种养是绿色生态的农渔发展模式,是渔业产业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促进稳粮增收和水产品稳产保供具有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2020年农业农村部1号文件和全国渔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关于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精神,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和水产品稳产保供、渔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农业农村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现分上、下两篇转载至本公众号。


稻鲤综合种养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稻田尚未插秧,当前主要是做好苗种投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田间工程改造、大规格苗种培育。此外,对于冬春季闲置稻田,可以根据当地环境条件、气候特征和生产计划,选择适宜的经济作物,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综合效益。


一田间工程


1.进排水系统改造。对于新开挖的养鱼稻田,进排水口一般设在稻田的两对角,以保证水流畅通,进排水口大小根据稻田排水量而定。对于旧的养鱼稻田应进行检查,夯实进排水口,防止漏水。


2.沟坑整修及田埂加固。对于新开挖的养鱼稻田,在插秧之前开挖好鱼沟、鱼凼(沟坑占比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并加固田埂,可在坡边和田埂种植三叶草等植物护坡稳坡。对于旧的养鱼稻田则需要对鱼凼、鱼坑等进行整修。


3.防逃防害防病设施建设。在进排水口处安装拦鱼栅,防止鱼逃走和野杂鱼、敌害等进入养鱼稻田。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在田间安装诱虫灯。


二苗种暂养


部分地区可选择水源条件好的田块筑梗蓄水,作为临时性苗种培育区,用于强化培育苗种。培育至初夏,水稻插秧后,再将大规格苗种移至稻田中养殖。


1.苗种培育区改造。对合适的田块进行必要的改造,主要包括加深鱼沟、鱼凼深度,加高加固田埂,调整进排水管高度,主要目的是确保蓄水量。


2.苗种选择及放养。从正规苗种场选购活力好、体表完整、规格整齐的优质苗种。根据鱼种的规格确定放养密度。


3.饵料投喂。正常情况下,按“四定”(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饵法投喂饵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量的2%~3%,遵循“三看”(看鱼、看水、看天)原则,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在天气闷热或天气骤变、气温过低时,要减少或暂停投饵。


4.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查,主要观察水色、水位和鱼的活动情况,及时加注新水。


三病害防治


1.疾病预防措施。投放鱼苗前,可用生石灰、二氧化氯等对田块进行消毒。购买的苗种投放前,可使用 3%~5% 的食盐或按说明使用高锰酸钾溶液等进行浸浴消毒。


2.科学合理用药。应坚持预防为主原则,在苗种发生病害,或水中有害生物大量生长时,科学合理使用药物。治疗使用的药物应执行《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中的规定。


四苗种及投入品运输


1.苗种运输。运输前苗种需要停食一段时间,一般 12~24 小时左右;运输过程中保持溶氧充足,不使用麻醉剂;运输苗种密度适宜,防止密度过大造成挤压,引起外伤等;运输过程中使用的器械均进行消毒;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情况,若有浮头、死亡等,需要及时换水;苗种放入稻田前注意调节水温,将运输水温与田间水温温差调节至 2 ℃以内。


2.饲料等渔需物资运输。需注意防水防曝晒,春季雨水较多,夏季气温炎热,运输和保存过程均注意防止饲料等渔需物资的劣变。


稻虾综合种养(小龙虾)


当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小龙虾主养区大部分已进入或即将进入苗种放养阶段,此后主要是做好苗种投放后的养殖生产管理。


一苗种放养


1.选择良种。苗种要求体表光洁、体质健壮、规格整齐、附肢齐全、健康无病。应尽量避免多年自繁自育、近亲繁殖的苗种,优先选择繁养分离且冬季根据天气水温情况适当投饵保肥的苗种,有条件的需要进行苗种检疫。


2.适时放种。养殖早虾的宜在3月中旬前后投放苗种,养殖常规虾的可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投放苗种。虾苗密度一般控制在 6000~8000尾/亩。对于苗种自繁自育的稻田,虾苗太多的要及时出售或者分池养殖,虾苗较少的可以适当补充。


3.水质调控。及时调水,水质一般以黄绿色或油青色为好,水体透明度以 30~35 cm为佳。若发现水质老化,可注入少量新水后,用生石灰加水后全池均匀泼洒或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及小球藻种调节水质。若水色清淡则应适时追肥。施肥要坚持“看水施肥、少量多次”的原则,以确保水质“肥、活、嫩、爽”。及时施肥,初春季节藻类繁殖比较慢,肥水相对困难。肥料可以选择发酵好的农家肥或生物有机肥,建议在晴天中午施用。


4.饵料投喂。正常情况下,由于初春季节小龙虾体质较弱,可适当使用一些优质配合饲料,也可投喂诱食性好的鱼肉、蚯蚓等动物性饵料或高蛋白的豆浆,可适当提高投喂频率。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很多养殖户缺乏饲料,可能会造成投喂受限或者小龙虾饥饿。可以使用粉粹的黄豆、小麦和麸皮等投喂,避免因缺乏营养对小龙虾健康造成影响。疫情后应尽快补救,通过使用高品质配合饲料提高小龙虾生长速度。在春季气候急剧变化导致应激时,可适度降低 20%~50% 投喂量。


二病害防治


1.疾病预防措施。降低密度,适时通过分塘转移、捕大留小等措施,减少小龙虾存塘量,降低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小龙虾受伤或引起应激反应。水中溶氧过低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应注意加强增氧,避免因水质恶化引起的缺氧问题。要合理投喂优质饲料,提高免疫和抗应激能力。


2.科学合理用药。注意药物适用对象、用量和配伍禁忌。尽量选择 *** 性较小的外用药物,减少小龙虾的应激反应。不使用非法药品,尤其是杀青苔类产品更要慎重使用。


3.重要疫病防控。春季天气不稳定,小龙虾易发生纤毛虫病、白斑综合症和细菌性肠炎。要坚持“防重于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置”,做好病虾隔离,切断传播途径。


三苗种及投入品运输


1.苗种运输。对于短途运输,建议使用可透水的塑料框装虾,并在框内设置密眼无结节网片将虾体与塑料框隔开以减少擦伤,每半小时喷水一次保持虾体湿润;小龙虾堆叠的高度不宜超过15cm。对于超过2小时的长途运输,使用可透水的塑料框时,小龙虾堆叠高度应控制在10cm以内,喷水时应添加抗应激物质,有条件的应在小龙虾上下两层覆盖少量水草帮助保湿透气。气温高时建议使用空调车运输,要注意温度的变化,防止小龙虾放养时因体温与水温差距过大产生温度应激反应造成大量损耗。


2.饲料等渔需物资运输。做好投入品计划和运输安排,多预留出1~2周的使用期限进行采购。运输时,装车完毕后要防止烈日曝晒或天气突变。


稻蟹综合种养


稻蟹综合种养分为稻田养殖扣蟹和稻田养殖成蟹两种模式,放养时间相对较晚,目前应提前做好生产准备,主要包括田间工程、育秧和扣蟹暂养等。


一田间工程


1.田埂加固。加固夯实养蟹稻田的田埂,根据土质情况田埂顶宽50~100cm,高50~80cm,内坡比为1∶1。


2.防逃设施建设。每个养殖单元在四周田埂上构筑防逃墙。防逃墙材料采用尼龙薄膜,薄膜高出地面50~60cm,每隔50~80cm用竹竿作桩。对角处设进排水口,进、排水管长出埂面30cm,将防逃网套住管口,防逃网目尺寸以养殖蟹苗/扣蟹不能通过为宜,同时可以防止杂鱼等进入稻田,与蟹争食。


二扣蟹暂养


待稻田插秧后,根据气温、供水条件等及时起捕扣蟹投放到养殖稻田。


1.扣蟹暂养区改造。选择靠近养蟹稻田、水源条件好的冬闲池塘或预留一块稻田作为暂养区。暂养区沟坑深度要达到1.5m,并预先移栽水草。水草首选当地常见种类,并注意疏密搭配,总面积占暂养区2/3左右。


2.扣蟹选择。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体色光泽、无病无伤、附肢齐全,特别是蟹足指尖无损伤,体表无寄生虫附着的扣蟹。


3.饵料投喂。当水温超过8℃时候,要适时投喂精饲料,增强扣蟹的体质。根据水温和摄食情况,可按蟹体重0.5%~3%投喂。


4.水质调控。及时调水,选择盐度2‰以下、pH值在7.8~8.5之间的井水、河水或水库蓄水。注意换水时间,确保水温变化幅度不大。使用井水时,一定要注意应充分曝气和提高水温。


5.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查,主要观察扣蟹摄食、活动、蜕壳、水质变化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三病害防治


1.降低密度。北方地区冬季扣蟹需集中越冬,待春季气温回暖,需及时分塘,降低密度。扣蟹暂养至水稻插秧后应及时起捕投放,避免暂养区内密度过高诱发疾病。


2.增加溶氧。暂养区可根据实际条件增加微孔增氧等设施,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


3.合理投喂。根据暂养区密度,适量投喂,既保证饵料充足,又要防止过多投喂影响水质。


四苗种及投入品运输


1.苗种运输。运输期间要注意选择合适天气及保持适宜温度,尤其是在不同省份购买蟹种需长途运输,更要注意运输中的温度,避免温差过大。


2.饲料等渔需物资运输。疫情防控期应早做准备,预留1~2周的使用期限进行采购。运输时注意消毒,必要时选用84消毒液对饲料和肥料的外包装、渔业机械、网具和车辆进行消毒,对特殊动保产品外包装选用75%酒精进行抹擦清洁消毒。


稻渔综合种养生态效益(农技权威农业农村部发布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

来源:农业农村部

文字编辑:叶素丰

美术编辑:阳亚琳

标签: 稻渔综合种养生态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缺陷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标准 种养 农村部 综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