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底质是水体的“能量库”,又是“污染源”,以及“病菌的温床”,养鱼人都知道"养鱼先养水"这句话,但"养水先养底”可就不一定有多少人知道了,这句话道出了池塘底质在水产养殖中的关键性作用,底质好,水质自然好;水质好,底质却并不一定好。水体是鱼虾生长、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然而池塘底质与水的相互作用能够强烈地影响水质,因此要想养好水,就必须从池塘底质改良着手,必须充分重视池塘底质的管理。要使池塘养殖得以可持续发展,合理保护池塘水土资源,就必须改良与修复恶化的池塘底质。
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质,水质的好坏是底质的表现形式,通常人们是通过水质的变化才知道底质的变化,改善底质是改善水质的基础。病原通过塘底的有机污染生长繁殖,再通过水体扩散传播,因此"养水先养底"才是真正的“养鱼先养水"。
一、池底恶化的妨害
池塘底质恶化一般表现为底泥发黑,水体发臭。在现实中,很多鱼塘的鱼病久治不愈或者水质很差但也始终调节不好,可能问题就出在"底质"上,因为有些鱼塘多年甚至十余年没清过塘,或者鱼类放养没有搭配底层鱼(如鲤、鲫鱼)和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种种原因是有迹可寻的,但也并不特别引人注意。
鱼类若长期生长在缺氧或底质不良的环境下,其活动能力会明显下降并严重影响生长。底质中的有机质在水温升高后会大量分解,消耗水中大量的溶氧,还会产生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导致缺氧泛塘,甚至死亡。定期使用水质调节剂(比如生石灰)和改底类产品,增加底层溶氧,即能达到水质清爽,底质清洁,溶氧充足,促进鱼类正常生长发育。
二、池底恶化的原因
底质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机物的不断积累,底质的恶化产生的硫化氢、氨气等有毒气体在水体中易引起水质恶化。同时大量过多的有机质为底泥中耐病原菌提供营养,病原菌借机大量繁殖,容易加剧鱼类的发病概率和程度。
1、清塘不彻底,包括清塘使用药物不当、晒塘或冻塘时间不充分等。
2、投饵多余且浪费的饲料、未被浮游植物利用完的肥料、残余的动植物尸体、鱼类粪便、水草和青苔腐烂等原因引起池塘底部有机质积累过多,都积聚在底部形成厚厚的有机污染物质。底部“氧债”加剧,这些有机质在底部被厌氧菌大量繁殖并分解产生有毒害物质,引起底部发臭,对于养殖动物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3、大量频繁的加注、换水(特别浑泥水和暴雨冲刷泥水进塘)、多次大量使用化肥等引起底泥加厚,底部板结,池塘保肥功效减弱,易引发浑水、难肥等水质问题。
4、养殖水深与增氧能力脱节,养殖水体过深,水体增氧量不够达不到要求,引起水体底部溶氧长期不足,底部腐败发臭。增氧机安装位置不当,增氧机安装未能与池壁形成角度,导致大量脏东西被带到池边角落形成死角,时间久了也容易底层发臭。
5、淤泥过多且肥沃、加上长期不清塘、或者清塘不彻底、没有暴晒或冷冻池底等也是引起底部出问题的原因。
6、放养密度高,投饵量大,相应的残饵和粪便也多。可能会使池塘逐步失去生态平衡,塘底的自净功能丧失殆尽,底质日益恶化。
更多改底知识,尽在维特微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