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晚上11点,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于2023年1月8日,解除对新冠的甲类管理措施,实行乙类乙管。并且,宣布新冠肺炎改名为新冠感染。
也就是说,以后我们说的新冠,意思不再是新冠肺炎,而是新冠感染。
先来说说降级管理。新冠从法律意义上被降级应该是意料到的,早在放开之前,就有外媒预测会在明年对新冠降级,此前外媒的很多预测最后都应验了,这一次也不例外。
当然,在现在全面放开的形势下,降级管理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在实际措施早已按照乙类管理的情况下,需要做出法理上的配合,降级是好事。只是最近的180度大转弯,让所有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逐步释放的决策,在一个月内全部走完,显得有点仓促。放开之前与放开之后,我们就像是从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突然变成了一个健步如飞的壮汉,并且这一壮汉还打破了世界百米记录。也正是如此,才让放开过程变得不那么完美。
就从“降级”这一措施来说,我们甚至走在了日本的前面,日本疫情放开以来,首相一直想把新冠从“2级”降为“5级”来处理,这意味着被降级后,在处理方式上,新冠与流感一个级别,并且,日本医保不再100%覆盖。一年内考虑三次后,目前日本仍未正式对新冠降级。我们可以说日本 *** 的决策不算有效率,但对待病毒并不是决策越快越好,慢做决策,反而体现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原则。
宣布降级,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正式终结,就像是做了一场整整三年的梦,现在突然醒来,脑袋十分沉重。
至于改名的事,新冠以前的全称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改后的全称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顾名思义,改名是为了“弱化”肺炎症状,确实,在所有的感染者中,有的感染者有肺炎,有的没有,没有肺炎,那不叫新冠肺炎也好像挺合理,并且,从词语的覆盖范围上来说,感染是可以包含肺炎的。
把“肺炎”两字去掉,还能消除民众的恐慌,让我们不再对这个病毒有任何的惧怕。
但是,从这两个词带来的恐慌度而言,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感染”的严重程度听起来并不比“肺炎”更弱,比如做手术时,如果有“感染”发生,也会非常严重甚至致命。叫“新冠感染”就能让我们觉得更舒服吗?无论是“感染”还是“肺炎”,哪种叫法都不会,得病的过程还是不会变,症状还是那些症状。
很多城市都正在经历着出门皆是“小阳人”的日常,也还有很多地方在等着接下来的感染高峰,我们其实并不是恐惧病毒,而是恐惧于没有药品物资、医疗保障和有效力的疫苗。我们不再需要隔离管控,但仍需要公共医疗保障。
“大疫不过三”。2019年12月26日,湖北武汉市一对夫妇因发烧、咳嗽来到医院就诊,给他们看病的张继先医生发现了不明原因肺炎。
2022年12月26日,新冠被宣布降级,实行乙类乙管。时间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