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泗洲头,70亩虾塘内,对虾苗茁壮成长。
站在岸边的黄庆宏笑容满面,不出两个月,他将迎来对虾的丰收季,亩产达到3000到4000斤。
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黄庆宏所在的红升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030万元,养殖病害发病率平均降低13.76%,新增利润300多万元。“有了这项科技的支持,水产病害的影响大幅下降,养殖户安稳多了。”他说。
黄庆宏所说的“这项科技”,来头不小,最近摘得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名是“ 水产养殖病害监测、预警和减损技术集成研究及应用”,由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慈溪市生产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
这个科技项目到底厉害在哪里?“根据风力、降雨量、温度等环境因子,能精确测算出水产流行病的爆发时间、规模等,并通过短信的方式通知养殖户进行防范。”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病害防治中心主任王建平解释。

宁波水域广阔,水产养殖业发达,养殖面积80余万亩,但水产病害致损也很严重,每年因水产病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
甬派记者了解到,在这一预警模式出现之前,多数水产养殖户采用的是“亡羊补牢”的方式——直接往水面上泼洒药物,或在饲料内拌合给药。可这种做法效果并不理想,还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威胁水产安全。
有没有办法,将渔业养殖疫病防治从“亡羊补牢式”的后期补救转为“防患于未然”的前端应对,更大限度地减少水产病害损失?
这个问题的答案,宁波科技团队一找就是十来年。
在宁波市科技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由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牵头多单位、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团队,开始了病理学研究、重要病害监测、流行病学分析等重要创新和大量高强度的工作。
十来年的工作成效,包括全市范围内设立起了51个监测点,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 成功实现了大黄鱼、拟穴青蟹、三疣梭子蟹、南美白对虾等宁波主要品种的养殖环境数据在线实时采集与分析,建立了重要病害预测报 *** 和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开拓了病害快速诊断和自动诊断技术。
在此基础上,团队研发出了快速选药试剂盒和抗菌渔用药加工 *** 。“如今, 一种病害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确诊,选药准确率也有了较大提高。”王建平说, 选药周期也从传统 *** 的1到2周缩至不超过2天,极大提升了疫病发现的及时性、早期性和应对的时效性,减少了用药量和盲目性。
团队还在水产病害死亡率与温度、降雨量、风力等气象因素建立了联系,为水产保险定损提供了技术支撑。近年来, 大黄鱼、梭子蟹、南美对虾等气象指数保险纷纷在宁波率先落地,让万千养殖户倍感踏实。

据统计,从2014到2016年,这一预警减损技术已 在宁波近三万公顷的养殖面积推广,将病害发病率降低了8.8%。在这把科技利剑的护卫下, 宁波水产养殖产业减少病害损失近4亿元,新增养殖效益超7亿元。
“试验效果很不错,今年还扩增20亩石斑鱼养殖。”黄庆宏,这位当地的水产大户对这项技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