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过敏性疾病诊治中心确诊了两例氯己定诱发输液后严重过敏反应极罕见病例。
“氯己定?”
“这是个是什么东东?”
“我经常过敏,这个氯己定不会找上我吧?!”
……
别着急,先来看看下面两个病例是怎么回事。
1
可危及生命的极罕见过敏原!
这次确诊的患者中,一名是52岁的男性,他原本作为肾移植供肾者要在华西接受取肾术。术前两次输液后数分钟,立即出现全身皮肤大片风团伴瘙痒、咳嗽、胸闷、气紧、腹痛伴恶心。医护人员怀疑头孢美唑皮试过敏、葡萄糖水过敏、留置针材料过敏,及时抗过敏治疗后,症状缓解。数日后,患者手术麻醉后留置尿管时再次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全身风团、血压下降明显,手术停止。
另一位是32岁的女性,她因为甲状腺肿瘤准备在华西做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术前静滴5%葡萄糖后数分钟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同样全身皮疹伴瘙痒、面部肿胀、呼吸困难、心慌血压下降。
这些都是极其严重的过敏反应,如果不迅速抢救,很可能会导致死亡。
患者情况危险,而且很难确定患者到底对什么东西这么严重过敏。如果不找出来真凶,以后患者再反复接触的话,情况会更糟糕,反应会更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患者随后被推荐到华西医院的过敏性疾病诊治中心进行诊断。
2
抽丝剥茧,抓住“真凶”
华西医院过敏性疾病诊治中心孟娟副教授团队了解情况后,展开了系列分析研究。
找病史
反复多次和患者、相关科室医护人员沟通,采集患者详细病史。
抠细节
回溯临床各个环节,找出共性,反复分析推敲各个细节。
强沟通
同时与国外药物过敏诊断专家沟通咨询,查阅国外相关文献。
勤检测
前后进行了多种可疑药物及试剂,包括乳胶、留置针材料、输液器材料、头孢美唑等过敏检测和评估。
她也把研究过程中的点滴心路历程,记录在了朋友圈。
过敏性疾病诊治中心团队如同“柯南”般抽丝剥茧,前后历时近半年,最终为患者明确了引发严重过敏反应的真正原凶:皮肤消毒剂氯己定!
两名患者输液前均常规使用安尔碘(含氯己定)皮肤消毒,静脉穿刺时氯己定进入血液循环诱发了严重过敏反应。
什么是「氯己定」?
「氯己定」是外用抗菌剂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多数的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具有杀灭作用。
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手术前洗手、泡手、手术区皮肤消毒;口腔、咽喉感染、创面冲洗、器械消毒、病室或手术室等环境消毒。乳膏或软膏用于婴儿湿疹、小面积烧伤、烫伤和脓疱疮; 粉剂用于痱子、湿疹皮炎红斑期。
氯己定作为口腔含漱液的常见成份,引起口腔粘膜和口周皮肤 *** 反应病例并不少见,但作为皮肤消毒剂引发输液后严重过敏反应病例极其罕见,迄今为止国内未见报道。
不过孟娟副教授认为,这并不代表国内既往没有类似案例,而是被忽略了或者没有被诊断出来。
3
普通患者怎么防范这类“过敏”
氯己定在临床甚至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应用,普通人也比较容易接触到,那我们应该怎样来防范这类过敏呢?
对氯己定过敏的患者
1
对氯己定过敏的患者,含有氯己定的药物都要严格禁止使用。
(该系列图片源自 *** ,仅作参考使用)
使用药物前,尤其是一些针对皮肤消毒、治疗烫伤、烧伤的药物或试剂、口腔含漱液或贴膜、 *** 栓剂等等,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查看成份表(因为一些含有氯己定的药物不会名称中标明含有氯己定)。
打针或输液前需要进行皮肤消毒,可使用不含氯己定消毒剂,比如酒精、碘伏或者仅使用生理盐水。
同时,医务人员在接触氯己定过敏的患者前,也不要使用含有氯己定的消毒剂。
没有药物过敏史的人
2
没有既往过敏史的人,正常使用氯己定就可以了,不需要做检查和筛查。
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3
在门诊,经常有药物过敏史的病人找到医生,想搞清楚自己到底对什么药物过敏。但是,询问用了哪些药出现的反应,是么时候出现的反应时,都记不清楚了。
“我就是在小诊所拿了些包包药,混在一起吃,一次吃一包,具体有啥子药我不晓得。”
“给我抽个血、做哈检查,看看对什么药物过敏嘛。”
……
没那么简单,药物过敏诊断是很复杂的哟!
不同药物引发过敏的机制和相应的诊断 *** 都不同,没有一个简单的抽血检查就能把患者对哪些药物过敏都查清楚的。
具体怎么做,快拿小本本记下来吧~
关于药物过敏诊断的小知识
医生需要知道患者的详细病史、什么时候因为什么疾病使用了什么药物,给药途径(口服、静脉、外用),用了多久之后出现什么样的反应。
如果大家用药的时候出现反应,怀疑药物过敏,一定要及时记录好相关信息!更好能把当时使用药物的包装存留,如果有皮疹什么的拍照留存。这样才方便临床进一步诊断。
药物过敏的病因诊断是过敏反应临床更大的难点、最为复杂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该领域几乎为空白。
华西医院过敏性疾病诊治中心团队共同努力,近年来在药物过敏病因诊断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药物皮肤试验、激发试验、斑贴试验、围手术期严重过敏反应病因诊断等多项新技术,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解决了既往药物过敏患者求治无门的囧境。
(本文作者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过敏性疾病诊治中心孟娟副教授,部分图片源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