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壳的形成,旧壳就会被抛弃,新壳也会随之变硬,对虾随之生长。若是缺少了蜕壳过程,对虾就不会生长。因此蜕壳的失败就意味着对虾生命的终结。在养殖过程中,蜕壳有了许多限制因素:过高的放养密度、矿物质缺乏、水体溶解氧低、以及底质变差产生有毒气体。这些限制因素会导致对虾在刚蜕完壳,新的壳还没有硬化前就面临死亡,壳上可能会留下伤痕,或者会形成一个透明轻薄的外壳。
对虾的外壳由两个部分组成:55%由无机物组成,包括钙、镁和其他微量元素,剩下45%是壳质(壳糖蛋白复合体,由糖类和蛋白质组成)和感官系统,这有助于对虾察觉出环境变化并作出适当的调整。
蜕壳带来的好处:当对虾褪去旧壳生成新壳的时候,不仅仅为了生长,还可以移除伤疤、创伤、感染、污垢、壳上的寄生虫以及部分身体,例如一条损坏的腿或是触角,之后它又会有一个新的完好的身体。
在蜕壳之前,对虾的壳会很坚硬,并且完成能量、营养储存。在对虾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是不会开始蜕壳的,否则就会导致它的死亡。暴雨、台风、大量换水等导致的对虾应激性蜕壳,常常会伴随有软壳、蜕壳不遂、甚至死虾的出现。在蜕壳过程中,对虾消耗溶解氧的速度将会是平时的两倍,此外,还需要低于8.3的pH水体环境,有助于它从旧壳中吸收矿物质,不然它很难能形成新的壳。在蜕壳后,对虾需要充足且全面及适宜矿物质的镁、钙、钾等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助其重建身体结构。
在白天,如果池塘的pH值比较高(高于8.3),对虾就会等到pH值低于8.3时才开始蜕壳,这大多发生在晚上。由于对虾在夜间蜕壳后,水中的矿物质急剧减少,在蜕壳后的2-3天很有可能出现藻类倒掉的情况。因此,观察到大量虾壳时,需要及时补充矿物质等微量元素。
当对虾处于蜕壳期时,饲料投喂应当减少20-50%。发现蜕壳,必须进行充分持续的增氧以及全面的矿物质为对虾蜕壳提供条件。
在蜕壳间期,对虾的壳是干净、坚硬且透明的。它的肉质比较松,尝起来没有味道,体内矿物质含量低,体重轻,对虾将从水体中和饲料中汲取血液和肝胰腺需要的矿物质和营养物质。这是蜕壳周期中最长的时期。根据对虾的大小不同,蜕壳速度也不同,大的虾会花费更长的时间,并且体重会长的很慢,直到它为下一次蜕壳已经做好准备。
当对虾已经准备好了蜕壳(此时,对虾的肝胰腺由于积累了许多营养物质,更高占体重的1.17%),对虾就开始利用肝胰腺中的营养物质在旧壳下的表皮层形成新壳。在内表皮,壳质和主要矿物质(镁和钙)会从旧壳中被提取出来,再放入新壳中(这一步需要pH值低于8.3)。然而这些矿物质不足以使新壳变得坚硬,只能形成一层薄膜。当新壳在体内完全形成,并且外壳变得足够脆时,对虾将开始不断吸水,使得身体变大来挤破在之一腹部的旧壳。之后就曲起自己的身体,突然跳起挣脱旧壳。此时对虾的大小和体重会突然增加,但它的身体依然很柔软。新蜕壳的对虾没有多少力气,不能游或爬太远距离,只能在逃离捕食者时蹦两下。蜕壳后的对虾需要尽快从水体中(这是矿物质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吸收矿物质微量元素,使它们的新壳变得坚硬。
虾蜕壳时,水体应维持一个至少120ppm恰当的总碱度,以及保持镁钙钾之间合适的比率;确保池塘底部有充足的溶解氧、没有H2S气体也是非常关键的。
藻类白天需要的矿物质被对虾在夜间蜕壳时消耗完,可能出现倒藻的现象。在蜕壳后的之一天,经常可以观察到pH值出现了轻微变化。到了第二天,池水的颜色变浅,pH值轻微的下降。到了第三天,池水的颜色会变深,水面上会出现更多的泡沫,pH值下降的比之前快。倒藻现象的发生,往往会带来一些严重的问题。
对虾的换壳过程,不仅仅是将部分虾壳移除,一部分胃也会变成了新的。对虾会有一个新的表面无细菌的胃。通常,一些细菌会寄生在对虾胃的里层。如果细菌是致病的,它会渐渐开始感染肝胰腺。如果对虾还足够强壮,能够蜕壳,那么它可以借此避免感染,更新自己胃的状态。
由于对虾的养殖密度远高于自然环境,即使在高盐度的水中,矿物质微量元素和蜕壳控制也是非常关键的。管理缺失或不善都会影响成功的几率。了解蜕壳的相关知识,我们就可以采取正确的管理手段。
文章来源于澳华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