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投资界大师级的人物查理芒格曾经说过,如果我知道人生道路上哪条路会死,我绝对不会去那个地方。
他教育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需要先反过来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向思维。
投资如此,品牌亦是如此。
事实上,当我们在从事品牌工作时,知道哪些地方有坑,哪些是误区,可以少走很多弯路,避免一叶障目。
只要简单梳理,就不难发现,也许是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尽管媒介信息爆炸,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了,但不少人对品牌的理解,却依然是相当的固化和片面。
误区一:品牌就是花钱做广告和搞活动。
误区二:小企业不需要做品牌,只有大企业才需要。
误区三:有商标,有标志,有设计,我们已经有品牌了。
误区四:品牌是市场部门的事情,与我们无关。
误区五:品牌投入那么多都没有见效,还是促销和直播更直接。
诸如此类的想法不胜枚举,对品牌的认知,有太多固有的成见。
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媒介环境的变化,营销环境的变化,今天的我们,更需要重新去审视到底什么是品牌,重新去认识品牌塑造的路径,重新去理解消费升级下的品牌塑造的意义。
首先,企业的品牌不仅仅是一个清晰的价值承诺,而是支撑这个价值承诺的体系。
营销大咖科特勒曾经讲过,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是营销的起点,也是企业的基本使命。
而作为企业来讲,无论是提供任何产品和服务,其归根结底都是要将价值传递给用户。
在很多企业来看,品牌仿佛就是一句看起来很高大上的宣传口号,但实际上,口号传递的是企业的核心愿景和使命,代表了驱动企业发展的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企业所有的业务,都源自这个核心承诺,以及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在市场、产品、渠道、人员等一系列的支撑和保障。这句承诺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实打实落地的一系列动作。
所以,企业的品牌观,代表着企业的战略观,与企业的内外部体系密切相关。
其次,企业的品牌观代表着一种投资观。做品牌不仅仅是简单地花钱,而是为未来的增值而实现的复利效应。
这里的复利效应实际上是一种长时间的积累和投入,犹如企业选择一个好赛道,然后不停地滚雪球。雪球当然会越滚越大。
短期来看,做品牌营销需要各种花费和投入,需要各种资源,但长期来看,品牌一旦建立起来,则会帮助客户去降低选择的成本,帮助社会降低监督成本,帮助企业降低交易成本。
短期的博弈,不需要品牌,正如去一些旅游景点去吃饭,就是典型的一锤子买卖,所以宰客行为屡禁不绝。
但是着眼于长期竞争的企业,做品牌则是建立一种重复博弈的最小化成本,也就是巴菲特所说的护城河,这种护城河一旦建立,势必形成有效的竞争优势,让竞争对手难以逾越。
最后,企业的品牌观还是一种用户观,体现了用户视角,做品牌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一套规划和设计,而是要持续作用于用户的心智。
产品同质化的当下,要想塑造差异化的品牌,还是要在用户身上去下功夫,让每一个用户个体都有切身的感知和体会,进而对品牌产生共鸣。
所以品牌会体现在一些很微小的细节中,一些直面用户的互动中,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间。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即使我们的品牌宣传得再好,如果我们的员工不认同,不去执行,那么消费者是没有任何感知的。
多年前曾经看过一本书《海底捞你学不会》,深深感受到了服务业的艰辛与不易。最近刚去线下聚会,不得不感慨,一个多年来一直将服务深深印在员工头脑中的企业,员工就是企业品牌的窗口,其建立的竞争优势确实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