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在全世界家喻户晓,他是苏联著名的政治家和谋略家,在今天的俄罗斯,斯大林的崇拜者仍不在少数。
在2008年的一次电视评选中,民众选出了六位他们觉得最伟大的俄罗斯人,斯大林位居第三,列宁仅排名第六,可见其在俄国人心目中地位之高。
关于斯大林的书籍浩如烟海。关于他的话题有很多可以讲。今天,我们仅仅从一个点来切入,即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
众所周知,雅尔塔会议改变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其中的三位主角:斯大林、罗斯福与丘吉尔,号称三巨头,在会议上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表面上看,雅尔塔会议是三方共赢的,作为战胜国,英美苏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利益。
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斯大林才是雅尔塔更大的赢家。这既和苏联当时的实力有关,也和斯大林个人的智慧有关。
为什么呢?本文试着为你揭晓答案。
1/6 巨头为战后世界谋篇布局
雅尔塔会议是一场战时会议,此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还剩三个月时间,纳粹德国败局已定。
原本,美国总统罗斯福打算在战争结束后再召开会议。但苏联红军在东线战场上气势如虹的表现却告诉他,时间不能等了。
直到1944年6月,盟军才通过诺曼底登陆攻入法国境内。而在此之前,欧洲战场几乎是苏联与纳粹之间的单打独斗。
从希特勒入侵苏联到诺曼底登陆前,德军在东线战场损失了420万人,占伤亡总数的93%。而在北非与意大利战场,德军的伤亡只有33万人。
如此巨大的落差,意味着苏联在欧洲承担了与纳粹的大部分战斗。当然,苏联人的损失也异常惨重,战争让他们付出了近3000万人伤亡的代价。
由于前期准备不足,苏联在战争初期一度陷入被动,德军甚至快要打进莫斯科了。可是从1942年11月起,红军开始了绝地反击。随着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形势逐渐朝着对苏联有利的方向发展。
在之后一年多时间里,苏联红军的表现可用摧枯拉朽来形容,到了1944年,红军已解放苏联全境,兵锋直指东欧,连续突破德军防线,一路打到德国本土。
当苏联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纳粹败亡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盟军直到此时才如梦初醒,于是就有了诺曼底登陆。不过早有分析家指出,盟军选择在这时候登陆,表面上是打德国,实际上则是针对苏联。
原因很简单,丘吉尔与罗斯福都不希望斯大林把桃子全摘了。即便英美不出手,苏联照样能击败纳粹,可到了那个时候,恐怕整个欧洲都要落入斯大林之手,这是两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斯大林对西方国家在战争初期的妥协耿耿于怀。在他看来,正是英法等国早期对希特勒采取的绥靖政策,让苏联陷入与纳粹的孤军奋战。西方此举,意在“祸水东引”,任苏德斗得俱伤,英美法等国好坐收渔利。
另一方面,西方对苏联的敌意由来已久,早在苏俄建立初期,西方国家就试图用各种渗透颠覆苏维埃政权。在西方阵营内部,又有丘吉尔这种坚决的 *** 分子。斯大林自上台伊始,就对西方有极大的不信任感。
不过,斯大林也不是省油的灯。当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时,他故意不向日本宣战。一方面,他得集中精力对付纳粹。另一方面,他希望保存实力,以便将来在远东问题上拥有与英美谈判的筹码。
随着1941年美国参战,二战的胜负已定。到了1945年年初,随着局势的日趋明朗,无论斯大林、罗斯福还是丘吉尔,都开始布局战后的世界。
2/6 英美的算盘
美国作为头号强国,二十年前就有了称霸世界的野心。从介入战争的之一天起,罗斯福就在谋划一桩大事:组建联合国。
这个想法其实并不新鲜,当年的凡尔赛和会上,时任总统威尔逊提议建立的国际联盟,就是联合国的前身。
但讽刺的是,这个由美国人倡导的联盟,美国自己却没加入。主要是威尔逊遭到了国会的反对,不少议员认为他的主张过于理想化,而且那时候的美国还不想多管闲事。
有了前车之鉴,罗斯福这次特地把国会大佬全带上,让他们看着自己如何“搞定”斯大林丘吉尔,见证历史的时刻。
此前,由于美国未能及时介入欧洲战场,罗斯福一直饱受指责。尤其眼看着苏联吊打德军,几乎把半个欧洲都占了,这让美国人分外眼红。
然而,嫉妒归嫉妒,罗斯福的联合国蓝图里却少不了苏联。当年国联之所以失败,就因为少了美苏两个大国参加,最后被欧洲列强把持,搞得很多小国到最后都不干了。
所以,尽管在政治上有分歧,罗斯福却不愿得罪斯大林。相反,他还得设法拉拢对方。
罗斯福不敢得罪斯大林的另一个原因,是想借苏联的力量制衡欧洲。
美国的这套策略,原本是从英国人那里学的。在大英帝国鼎盛时期,一旦欧洲大陆有国家崛起,英国就通过支持他的敌人,来限制大国的发展,从而确保自己的海上霸权。这在外交上被称作“均势策略”。
与罗斯福相比,丘吉尔对苏联更加恐惧。
长期以来,丘吉尔一直视苏联为更大的威胁。早在1943年,丘吉尔就告诉罗斯福:“苏联人十分相信可以通过恐吓得到所有的东西。”对于斯大林,他毫不客气地称其为“老熊”。
如果说罗斯福在国际政治上是个理想主义者,那么丘吉尔则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鉴于英国在两次大战中损失惨重,如今又面临强敌,所以丘吉尔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拉拢美国对付苏联。
不过丘吉尔很清楚,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当他看到苏联红军在欧洲所向披靡的时候,也适时地与斯大林做起了交易。
1944年,丘吉尔与斯大林在莫斯科举行会晤,会议内容为如何瓜分巴尔干半岛。
经过协商,英国承认了苏联对罗马尼亚有90%的控制权,对保加利亚和匈牙利拥有80%的控制权。作为交换,斯大林则承认英国对希腊的占有。后来,历史学家把这次交易称为“百分比交易”。
对丘吉尔而言,控制希腊,就等于拥有了地中海,这符合英国作为海洋国家的利益。
相应的,苏联也通过控制罗马尼亚等国,拓展了自己的陆上疆域。对于巴尔干半岛上的小国而言,这是一场肮脏的交易。可对于英苏两国,却是两全其美的选择。
丘吉尔与罗斯福保持着不错的私交,两人的私人通信就多达四百多封。罗斯福爱说大话,张口闭口就是人类和平。丘吉尔则更像个老派人士,相信依靠领袖的个人力量就能搞定世界。
尽管两人隶属同一阵营,彼此之间却不无分歧。罗斯福爱慕虚荣,丘吉尔精于算计,英国想借美国之手制衡苏联,美国想借苏联的力量称霸世界。
对此,斯大林看得一清二楚。他所要面对的,是两个看似亲密,实则各怀鬼胎的对手。
3/6 苏联的核心诉求
与罗斯福与丘吉尔相比,斯大林缺乏那么点儿个人魅力。
斯大林个头不高,正因为这样,下属们从不与他并肩而立。以至于在公开场合,斯大林总显得很孤独,加上其喜欢保持沉默,给对手留下了“人狠话不多”的印象。
在西方人眼里,斯大林安静,冷酷,让人捉摸不透。他既不像罗斯福那样夸夸其谈,也不像丘吉尔那样情绪化。但他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极度冷静,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斯大林从不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上台之初,他就清楚自己的优点与劣势。
无论是口才还是理论素养,他都不如党内的政治对手。指挥打仗,他更不如那些将领们。但斯大林冷静而低调,他比谁都明白,对于政治而言,攫取权力才是王道。
如何攫取权力?斯大林掌握了两点,一个是扩大自己的安全边界。另一个是利用对手之间的矛盾,从中击破。
所谓扩大安全边界,就是凡是自己够得着的地方,一律牢牢控制。
所谓利用对手矛盾,就是在鹬蚌相争时,使自己处于被需要的位置,从而掌握主动。
当年,斯大林正是以这种方式,赢得了政治斗争。而今,他又把这套策略运用到了国际政治中。
俄罗斯幅员辽阔,历史上一直遭到东西方大国的入侵。从成吉思汗到拿破仑,再到后来的希特勒,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从沙俄时代起,俄罗斯就不断谋求扩张,表面上是为了满足侵略野心。实际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安全感。对俄罗斯而言,土地多意味着更安全,意味着敌人无法入侵。
这种对安全感的强烈需求,一直延续到苏联时期。
纳粹德国的进攻,让斯大林再次懂得了安全边界的重要性。1943年,他就把目光转向了东欧。这里与苏联接壤,也是俄国更好的防守屏障。
历史上,东欧一度为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可是在1918年,为了尽早退出一战,苏俄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放弃了对乌克兰、波兰等地的管辖权。自此,俄罗斯的西大门向敌人敞开。
这是俄国的耻辱,德国人迟早要还的。斯大林立誓要拿下东欧,为苏联建立一道对抗西方的防火墙。
于是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与罗斯福达成协议,开辟第二战场。苏联负责从东面进攻纳粹,英美则从西面打击希特勒的军队。事成之后,大家瓜分欧洲,东欧交给苏联管辖。
自此,雅尔塔会议的基本盘,已差不多敲定了。
4/6 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别想获得
即便如此,斯大林仍希望在台面上占据主动权。之一项措施,就是把会议场地设在苏联本土。
尽管罗斯福曾提议在其他地方召开会议,并反复催促斯大林尽快参加,却被对方以各种理由拒绝。
这当然是斯大林故意在拖延,他只想等红军在欧洲进一步扩大战果,好与英美有更大的讨价余地。
最终,雅尔塔会议如期而至。
雅尔塔曾是沙皇的疗养地,为了迎接来宾,苏联在短短的三周之内把一切准备就绪。除了必要的食宿配套以外,苏联还向斯大林提供了一件重要的东西:英美的策略备忘录。让斯大林提前获知两国的底牌。
罗斯福丘吉尔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场会议还没开,苏联人已经把他们的意图摸清楚了。
此外,苏联甚至在两国代表团的驻地安装了窃听器,以便于向斯大林汇报每天的情况。这等于将代表们监视了起来。
你可能觉得,斯大林对这些情报信息一定如获至宝吧。但根据事后披露的资料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斯大林对这些情报根本不感兴趣,他心中对会议的结果早就有了底。
因为斯大林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你在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别想拿到。纵使你获得再多的小道消息,对于大局也于事无补。
相比之下,丘吉尔则显得忧心忡忡。在会议召开前,他曾试图前往美国代表的中转地马耳他,与罗斯福先进行一次单方面会谈,却被罗斯福断然拒绝。
罗斯福为何拒绝丘吉尔?原因很简单:他不想得罪斯大林。如果罗斯福和丘吉尔开小会的消息被斯大林知晓,对方难免会怀疑他们在搞小动作。到那时候,想获得苏联的信任就难了。
一旦失去了斯大林的信任,苏联就不肯加 *** 合国,没有苏联的联合国将会是下一个国联。一旦罗斯福的算盘落空,他又怎么跟国会大佬们交代?
当然,罗斯福的拒绝肯定让丘吉尔不爽。
先前的德黑兰会议上,丘吉尔就对美苏开辟第二战场表达了强烈 *** 。在丘吉尔看来,这是罗斯福对斯大林 *** 的妥协。任由苏联占领东欧,无异于引狼入室,将英法等国置于危险的境地。
而今,罗斯福非但没有和丘吉尔同仇敌忾,为了讨好苏联这头“狼”,还把他撂在一边,这让丘吉尔觉得不够意思,也让斯大林看到了美英那看似亲密的关系背后,那道隐秘的裂痕。
斯大林事先并没有企图瓦解英美阵营。但罗斯福与丘吉尔已经用各自的方式,向斯大林暴露了他们的矛盾与分歧。就凭这一点点裂痕,已足够让苏联抓住机会。
5/6 利用英美分歧,为苏联谋取有利地位
在雅尔塔会议上,最重要的两个议题是:建立联合国和波兰的归属。
先说波兰。这个国家历史上一直在夹缝中生存。先是被沙俄吞并,后来被纳粹侵占。不过相比于德国人,波兰人更加痛恨俄国人。
苏联曾对大量波兰军官与知识分子展开屠杀,而国内又迟迟不肯承认。为此,波兰人对苏联恨之入骨。苏联红军击败纳粹刚攻入波兰时,还遭到了当地游击队的阻击。
波兰被纳粹占领后,在英国成立了一个流亡 *** 。不过很显然,苏联是不打算接纳这个流亡 *** 的,他们在波兰成立了一个听话的新 *** 。
对英国而言,如果支持这个新 *** ,就会在西方阵营留下“助纣为虐”的形象。但如果断然拒绝新 *** 的合法性,肯定会得罪苏联。
作为折中的方案,丘吉尔提出组建联合 *** ,即既包括新 *** 成员,也包括联合 *** 成员。
这个想法看似两全其美,却遭到了斯大林的反对。前面已经说过,斯大林需要的,是绝对的安全。凡够得着的地方,他都得控制。他绝不容许波兰落入西方之手,一点点妥协都不行。
对苏联而言,波兰问题关乎东欧全局,它是苏联对抗欧洲的桥头堡,一寸土地都不能退让。
斯大林的底气从何而来?来自罗斯福。他知道罗斯福会支持他。
斯大林了解罗斯福的心意,为了联合国,美国人 *** 得罪全欧洲,也不会同斯大林翻脸。
最终,波兰落入了斯大林之手。尽管明面上保留了民主选举的程序,但丘吉尔知道,这不过是给他留一点面子而已。
对于联合国的创立,斯大林也格外上心。
苏联想扩大在联合国的影响力,就得让自己的加盟国都获得席位,却遭到了美国的反对。在罗斯福看来,这些国家都听苏联的,把他们请到联合国上,不就是做斯大林的帮衬吗?
但这一回,轮到丘吉尔给罗斯福摆一道了。对英国来说,如果不同意苏联的提议,就意味着英国的那些自治领,像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无法加入,英国在联合国的话语权将被大大削弱!
面对两难局面,罗斯福只能妥协,如果他反对苏联带加盟国入场,丘吉尔也得放弃英国的小伙伴。为安抚丘吉尔,罗斯福只有答应斯大林的要求。
另外,苏联还促成了联合国的“一票否决制”,在重大的国际事务中,只要苏联不答应,西方阵营就奈何不了。
说到底,”一票否决制“对苏联更有利。原因很简单,在当时的国际舞台上,西方阵营在规模上要大于苏联。如果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那么苏联肯定吃亏。
联合国虽然由美国主导,但斯大林已经将其分化了。
最后时刻,斯大林还从罗斯福那里收获了一件“大礼”。
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的,苏联迟迟不对日本开战吗?斯大林在等这个机会,待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把日本人打得差不多了,罗斯福来求斯大林帮忙收拾中国的残局。
斯大林答应了罗斯福的请求,但有几个条件:一个是拿回日俄战争期间失去的土地,一个是获得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权,最后还有一点,就是承认外蒙古独立,当然,这些交易都是背着 *** *** 进行的。
战后的世界格局,就这样在谈判桌上敲定了。
6/6 总结
大体来看,雅尔塔会议的结果,与各大国的实力,以及他们在二战中取得的战果相一致。
美国渴望主导世界秩序,罗斯福实现了威尔逊的遗愿。丘吉尔不得不接受英国衰落的事实,但与美国的联合,保留了英国在欧洲最后的体面。
然而,在三巨头中,唯有苏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实现了利益更大化。
在空间上,苏联在东欧和远东的胜利,为日后苏联在冷战后的巩固与扩张打下了基础。
而在联合国问题上,苏联不仅让自己的加盟国取得了席位,还坚持一切协议必须由大国一致通过才能生效。
曾有英国外交官这样评价斯大林:他不浪费力气多说一句话,也从不愤怒。他会以温和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
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称斯大林为“二十世纪的黎塞留”。黎塞留是17世纪欧洲的外交大师,纵横之术的高手。
斯大林经历过残酷的政治斗争,现实教育了他,想要战胜对手,你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以退为进,稳步扩大自己的安全边界。
明确目标,你才能不灰心,不贪心,不被眼前的迷雾给蒙骗。因为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即便面临危险,也不会乱了阵脚。
以退为进,其实就是让对手捉摸不透,放松警惕,纵容对方不断进逼,最后犯错。
从雅尔塔会议的过程来看,斯大林将以上几点发挥地淋漓尽致。他早早看出了英美之间的分歧,但没有刻意挑拨,而是等他们自己把矛盾暴露出来,使两国在重大问题上主动和自己妥协。
反观罗斯福与丘吉尔,他们不仅没有在会前做充足的情报准备,还将自己的弱点展示无疑。
罗斯福鉴于威尔逊的教训,急于在雅尔塔会议上组建联合国,好回去彰显政绩。但由于时间紧迫,美国其实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对手。
丘吉尔则急于保住英国的地位,但有碍于自身实力不够,只能玩各式各样的鸡贼,到头来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
只有斯大林,一切从苏联的战略需要出发。自己有什么就要什么,审时度势,仔细观察对手,巧妙地利用矛盾,从中渔利。
斯大林在恶劣的环境里长大,他从小备受歧视,搞过暗杀,坐过牢,躲过了一次次迫害,严酷的政治斗争,磨练了斯大林的心性,也使他懂得了坚定目标,隐藏自己的重要性。
丘吉尔与罗斯福都来自上层社会。丘吉尔家是贵族,罗斯福家是富豪,两人有高超的外交手腕。但无论如何,他们的出身,他们所处社会的游戏规则,决定了他们在心机和谋略上,仍不如在政坛上滚打数十载的斯大林。
由此可见,雅尔塔会议不仅是国与国的较量。也是不同个体之间的认知较量。这一次,老谋深算的斯大林赢了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