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吃完东西就想上厕所,特别是吃一些寒凉的食物,反应会更加明显,俗称直肠子,食物都还没来得及消化吸收,就已经排出体外了。这在中医来讲属于脾阳虚。
还有一部分人睡觉睡到差不多天亮的时候就会出现肚子又冷又痛,必须得上厕所。这个时间段公鸡开始打鸣,古时称为五更,所以这种五更拉肚子的现象叫五更泄泻。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五更是阴阳转化的时间节点,是阴气极盛,阳气萌发之际,一者黎明前的黑暗寒气特别明显,二者阳气将要发动,却因为脾肾阳虚,不能生发,阳气当至不至,阴气极而下行,因此腹泻。
看似突如其来的腹泻,实则是身体蓄谋已久的改变,从脾阳虚到脾肾阳虚,这是一个发展过程。火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了火,食物得以煮熟。阳气不足,身体里就缺乏了这个火,腐熟食物的能力就变差,所以还没来得及转化成营养,就已经被排空。
有一个中成药,专治五更泄泻,它就是四神丸。名字很霸气,效果如神。
四神丸: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
饮食贪寒,衣着贪凉往往是造成脾肾阳虚的因素。如果把脾胃看成是一口锅,肾中的命门之火就是煤气炉,如果煤气罐里是空的,煤气炉就打打不着,放在锅里的食物就不能腐熟。说白了,就是锅里的热量很依赖于锅底下火热发挥。肉能不能炖烂一点,就看这火力足不足,持不持久。
这样一分析,就知道要给锅和灶输送火力,肉豆蔻负责脾阳,补骨脂负责肾阳。
肉豆蔻不仅是中药,还是香料,除了能提香,还能助消化。《雷公炮制药性解》就说到肉豆蔻能治“脾胃寒弱,宿食不消,虚冷泻痢”,什么难消化,高热量的肉类,完谷不化的吃啥拉啥,看肉豆蔻的名字就知道,肉都不在话下,菜和五谷更是小菜一碟。清代名医黄元御就赞美肉豆蔻“善行宿滞,其性敛涩,专固大肠,消食止泻,此为之一。”
补骨脂辛苦大温专补肾阳,补命门之火,给肾添加动力。李时珍认为补骨脂“治肾泻,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黄元御则认为它“温暖水土,消化饮食,升达肝脾,涩肠止泻。”
这两味药本来叫二神丸,记载于南宋名医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后面明代的薛己觉得《普济本事方》中的另一名方五味子散可以与二神丸整合在一起,双得益彰。而五味子散就是五味子和吴茱萸。遂组成四神丸。
五味子虽名五味,味道却特别酸,酸主收涩。所以李东垣说五味子能“治泻痢,补元气不足”。
下焦的阳气,火生于命门,寄于肝胆。吴茱萸辛苦大热,味道很冲,能温暖肝脾肾以散阴寒。
清代名医王子接这样评价四神丸“四神者,四种之药,治肾泻有神功也”。
四神丸针对的是虚证引起的腹泻,如果是食积、食滞引起的腹泻,四神丸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