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历史解析#苏武当然吃羊。很多故事传来传去,往往就会有一种「圣愚」的情结,就是为了某种宝贵的情操,会给饮食男女这样的正常生活也赋予神圣的意义——其实苏武坚持气节已经很可贵了,他有什么动机「坚持不吃羊」呢?
苏武在匈奴当然是吃羊的,其实他就相当于被放逐到了贝加尔湖,匈奴人给的牛羊就是他为数不多的资产,他在匈奴也娶了一个匈奴妻子,还生了一个儿子叫苏通国。这些并不妨碍苏武在匈奴坚持十九年,直到重归汉室。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馀,神爵二年病卒。
苏武在匈奴的经历确实比较坎坷的,开始是幽禁,这时候是最危险的,苏武靠雪和牛皮活下来了。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然后匈奴就把他放到贝加尔湖的无人区牧羊: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其实这个时候并没有说苏武没有吃自己放牧的牛羊,只是因为「廪食不至」,所以需要自己搜罗一些东西来垫肚子。放牧本身就是有长期规划的,毕竟牛羊可以再生,还有季节性的长膘和掉膘,不能说饿了就吃,那吃完了就相当于彻底的把自己的家产都清空了。所以这里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属于资产管理——闲着也是闲着,到处挖挖弄弄劳动一下,来补贴一下自己的伙食度日,尽量减少杀牛杀羊这种实打实的消耗。而不应该理解为他为了气节不吃匈奴的牛羊。
从后来单于的弟弟和苏武的互动也能看出来,苏武并不是迂腐的人,匈奴给的肉照吃,给的帐篷照睡,但是不投降这个原则是坚持住了。然后「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所以这里的牛羊,本质上就是苏武赖以长期生存的资产。
积五、六年,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这就是苏武在贝加尔湖的生活状态,就是靠着牧牛羊,打鱼(网纺缴),打猎(檠弓弩)艰难度日。生活条件如此艰苦,而越是艰苦,各种资源越要省着用,所以苏武才会去挖鼠粮、草根。后来有了李陵的接济,多少好了一些: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这些东西,苏武也欣然接受。所以说因为气节而「不吃匈奴羊」,是站不住脚的。
不过苏武的故事也算是有一个好结局。在匈奴十九年之后,终于回到了汉朝。典属国这个官虽然实权不大,但是也是中两千石的高官,所以在汉昭帝驾崩之后,能够参与选皇帝的讨论。这个时候苏武站队精准,力推汉宣帝。于是苏武的晚年备极荣宠,身后和霍光、张安世、赵充国、萧望之这些名臣一起跻身麒麟阁。
苏武至死不降,哪怕娶妻生子了都不投降,这是他对国家的大义。
他替匈奴放羊,羊是被托付给自己的财产,所以哪怕饥寒交迫,他也不能有负嘱托——这是个人的大义,也就是“信”。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晋灵公派刺客去杀赵盾,结果刺客到了赵盾的宅院里,发现赵盾家里非常简朴,而且赵盾在深夜里还在处理朝政,累得睡在了办公桌上。
于是刺客羞愧无比,不忍刺杀赵盾,认为杀了赵盾,对不起百姓,但又不能违背信义,认为不能完成任务,有愧于雇主,于是唤来了赵盾的卫士,自杀谢罪了。
这个刺客叫做鉏麑,他的名字也被写入了史书里。
后来晋灵公又在朝堂上派卫士袭杀赵盾,结果在卫士中冲出一名战士保护赵盾。
原来这名战士当年穷困潦倒,倒在大树上即将饿死。路过的赵盾见到了他,就送给了他一份饭菜。结果他只吃了一半,又留下了一半。赵盾就问他,为什么不吃完呢?他就说自己给别人当了三年奴隶,现在回家不知道母亲是否还活着,希望赵盾允许他把剩下的饭菜带回去给自己的母亲。
赵盾很受感动,便送给了他很多食物。
这名卫士叫做灵辄,他护卫赵盾,却又不忍心伤害自己的战友,所以把武器调转过来与战友搏斗。
在护送赵盾离开的最后一刻,他告诉赵盾说:“我就是您当年在翳桑救下的饿汉!”
随后他就引开追兵,生死未卜了。
当时的史官也很有意思,他们即冒着被晋灵公杀头的危险,也要将这些义士的故事都调查清楚,并把他们的名字都留在了史书上。但是当后来赵盾杀了晋灵公,权倾朝野时,史官们也把“赵盾弑其君夷皋”记录在了史书上——弑君在先秦是重大的罪名,齐国权臣崔柕为了抹去自己弑君的历史,连杀了多名史官,也没有任何一个史官愿意攥改历史,反倒把这位权臣弑君的事情也记录在了史书上。
那时候的中国人,是对事不对人,一码归一码,分得很清楚的。我很怀疑,“掘野鼠”指的是把冬眠的堪察加旱獭挖出来吃。这玩意会群体冬眠,一挖一大堆。而且冬天是最肥的时候。当地人可能本来就吃这个。冬天又恰好是羊没有肥膘的时候,所以……没有碳水咋办?整点植物块茎吧。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
匈奴让苏武归顺,苏武不答应。然后匈奴就刁难,让苏武去牧羊,条件是苏武的羊达到多少多少数量,他就可以归汉,不然他就归匈奴。
苏武欣然答应,这才去放羊。
但匈奴给他的羊,全是公羊,也就是说这些羊是不可能生产的,只能越养越少。
在这种刻意的刁难下,苏武的生活越来越惨,没吃没喝没穿。
羊群也越来越少,身上御寒的东西也越来越少。
这时候他只要低头,向匈奴说软话,他就可以过上美好生活。
但苏武没有,仍然凭着坚强的意志,打着赤脚,风雨无阻的牧羊。
我隐约记得那本书里面好像还描写了苏武的血滴在地上,长出来一种像竹子一样的节节草,苏武于是用这种草做衣服,编草鞋。总之就是经受一切饥寒交迫的煎熬,百折不挠。
最后好像还喂得只剩一个羊了,他还是不曾放弃,一如既往精心照料着羊。仿佛那头羊可以为他生无数的小羊一样。
最终匈奴被他这种坚定的志向感动了,从感动看守他的人到感动了匈奴王庭,于是匈奴决定把他放还。
当时我看这个故事的时候太小了,这么多年只能记住这样一个大概。
但最初看的时候,我被这个故事震动了,想到一个人对故乡竟然有那么浓厚的情感,明知道羊群不可能增加,还无怨无悔坚持做着。没有任何人给我科普过苏武的气节没,我却被他这样单纯执着打动。
在他的心里,他要抵达的地方,早就抵达了。羊群在他心里是无限的,是永远递增的。因为他的归家之情,生生不灭。
大概就是一个人心里有自己的坚定信仰,天地间就没有什么能让他崩溃。
苏武这么多年没吃一口羊肉?你都吃羊肉了,你说什么气节?苏武是中国外交官的典范,是一座丰碑,要撬动他,就要从小事作手。
苏武是爱国主义模范人物。而这种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汉书苏武传》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苏武后来的生活改善了,他吃肉了,他一定吃了。
无非是想反驳:《汉书苏武传》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汉书》的意思很清楚,苏武被流放的生活有几个阶段,最初非常苦,几乎就是自生自灭的状态。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伎,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过了五六年后,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后来李陵来看他,李陵说:“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苏武回答道:“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李陵感慨其忠义,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
《汉书苏武传》说得很清楚,苏武在贝加尔湖畔的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这件事情就发生在於靬王给其衣食之后,苏武拿到手的牛羊被偷了,又恢复到穷厄的状态。
后来李陵给的牛羊算是帮了忙。
苏武还找了一个匈奴老婆,有个儿子。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伎,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这是完整的一个段落。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这段极其艰苦的生活,持续了五六年时间。《汉书》可没说从头到尾都是这样。你说--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赐武马畜、服匿、穹庐。怎么不说后来--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汉书苏武传》就是这么写的,有问题吗?很客观,时间过程很清楚。
积五六年,三岁余。这就是 *** 后,苏武才有了穹庐,也就是草原圆顶帐篷,算是有了房子。
此后,李陵比较照顾他,生活还过得去。 *** 时间,在寒冷的贝加尔湖畔,连一顶像模像样的帐篷都没有,这个生活是怎么过的?有人讲去过贝加尔湖,试一试,你去过一冬住野外没有帐篷的日子,然后称赞哪里好得很。《汉书苏武传》没有改过,一直没有改过。
苏武是使者,出使匈奴代表的是大汉的形象。副官张胜参与刺杀卫律事败之后,怕死而降;卫律劝苏武也投降,苏武拒绝并且拔刀自杀,被抢救回来之后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气节。匈奴想饿死他,就给他关到了大窖里面,然后苏武就饮雪吞毡数日不死。
这里的'毡"经人考证是发菜,又名毡毛菜,蓝藻类,高蛋白,贝加尔湖等地的土特产,苏武当时吃的就是这东西,纯绿色食品,至今仍是当地牧民家宴的菜品。
再说为什么苏武不吃羊。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汉书 李广苏建传》
原文写的很清楚,匈奴把他迁到北海牧羝,并说羝产乳的时候才放他回汉,同时没有给他粮食。
羝是什么?就是公羊。牧羝就是牧一群公羊。这一群公羊吃一只就少一只,少一只就少一分回汉的机会。
可能匈奴的本意就是永远不会放你回汉,不给你粮食看你饿极了吃不吃羊。注意,这些羊都不是苏武的,都是匈奴人的。苏武要是吃掉了匈奴的羊就相当于是受了匈奴的恩惠,那么匈奴就能进一步地感化他,攻略他。(写到这里要提醒一些妹子,尽量不要接受没有感觉的男生的恩惠,因为他们大多就是抱着和匈奴人一样的心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同时苏武作为外交官,又不能偷吃了羊装作被狼叼走了。所以他坚决不吃,况且那些野菜野鼠和羊肉比起来未必就差。野鼠肉质细嫩,滋味鲜美,蛋自质含量丰富,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野味,野鼠汤非常滋补,广西柳州以及昭平县就有“一鼠胜三鸡”的说法,菜色泽红润,色、香、味、形俱佳。金庸在《连城诀》里写到:宝象曾吃过老鼠,知道鼠肉之味与瘦猪肉也差不多,眼见这两头老鼠毫不肥大,想是破庙之中无甚食物之故,一时沉吟未决。
况且羊肉的膻味在没有一些材料辅助的情况下很难消除,苏武未必喜欢吃。野菜前面也提到了,都是高蛋白绿色食品,现代人都想吃的东西。
所以,综合这些原因,苏武不吃那些公羊就显而易见了。
匈奴人给了苏武一百只公羊,羊的寿命不过十年左右,但史书却记载,苏武放这群羊一放就是十九年,由此可见,苏武在流放期间,是拥有自己的牛羊的,对于自己的财产,当然是想吃就吃,压根就用不着吃匈奴单于的公羊。
事实上除了匈奴劝降苏武的那段时光,受尽了苦楚之外,其它大多数的时光里,苏武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甚至还娶了年轻的匈奴女子,生了一个儿子,用来打发寂寞的囚徒时光。贝加尔湖的布里亚特土著还流传着这苏武放羊的传说,在这个版本里,苏武过得不错,喜欢出门旅行,当然,他去哪里都会拄着朝廷的节杖,苏武能熟练的说当地的语言,还有心思帮助当地居民。
《苏武传》作者班固,压根儿就没有去过贝加尔湖,当然不知道贝加尔湖完全没有想象中那么荒凉,作为西伯利亚的重要渔场,这里不仅水生生物资源丰富,还有多达600种植物和1200种动物,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淡水湖里的动植物都多,所以这里很早就有人在这里居住。
贝加尔湖冬季虽然寒冷,但这些土著民族早已找到应对之策。他们在夏季土层松软时,就会挖出地窖,在其中铺垫羊皮干草。地窖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即使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天气中,地窖里依然可以保持温暖。加上贝加尔湖周边食物充足且森林资源丰富,人们并不缺乏过冬的燃料和食物。
苏武的父亲,曾三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因战功被封为平陵侯。在父亲军功的庇佑之下,苏武兄弟三人,成年后都得以被封为郎官。不过苏武实在是官运不佳,一直熬到了四十来岁,也不过是担任 栘 中厩监一职,这位置和孙悟空的弼马温一职有点类似,按照正常发展,苏武应该会在这个岗位上厮混到退休。
好在当时汉匈两国征伐不断,双方屡次以派遣使者的名义,收集情报窥探对方动静,所以两国之间,对敌方派来的使者都不太友好。仅匈奴就羁押了郭吉、路冲国等十余批使者,当然,大汉朝也没好到哪去,扣留匈奴使者之事也是司空见惯。所以汉匈两国到后来,都不敢派重要人物前往对方做使者,免得被敌国扣下。
待到公元前100年,经历连续大败的匈奴终于服软了,开始奉大汉天子为长辈,并释放了之前扣留的汉使以表诚意。面对匈奴的示好,汉武帝表示赞许,不过汉匈两国敌意还未化解,出访匈奴仍是高风险之事,为了保险起见,于是让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护送使臣常惠,将历年来被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遣送回国。
任务比较简单,但苏武却办砸了。
队伍抵达匈奴,很快完成交接,送回了扣留的使者,只等匈奴 且 鞮 侯单于写个回信让使团带回去,就算完成了任务。结果在等待的日子里,匈奴上层发生了内讧,会缑王与 *** 叛将虞常嫌弃匈奴生活条件实在艰苦,脑洞大开,打算挟持了匈奴单于的老娘为投名状,投奔自由连空气都是香甜的大汉朝。
这原本是匈奴内部之事,苏武怎么也想不到,他的副手张胜,因为立功心切,居然也卷进了这件事,给他们提供资金支持。不料虞常办事不秘,被人告发,单于发兵追捕,缑王等人被杀,虞常被活捉,副使张胜见事不可为,只得将这件事告知了苏武。苏武责怪道:”事已至此,必连累我等,与其受辱而死,还不如自杀。说完就拔刀自尽。
“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苏武的果断把使臣常惠吓了一跳,你作为保护使团安危的更高武官,面对危机时,压根儿就不去思考解决办法,一言不发说自杀就自杀,那将使团内上百同事置于何处?
恰好汉朝叛将卫律前来问罪,见此情景,连忙找来了大夫,一番救治后,总算将苏武抢救了过来。苏武的伤势逐渐好转后,再次审问,当着众人之面,卫律亲手斩杀叛臣虞常,吓唬众人:“你们谋杀单于的大臣,都是死罪,但匈奴仁慈,只要你们愿意投降的人,就赦免其罪。”然后提剑欲砍向张胜,张胜赶紧请降,得以幸免。卫律质问苏武:“你副手张胜有罪当死,你脱不了干系,必须陪同坐牢。”苏武反驳:“我和张胜不是亲属关系,又不曾知晓他的阴谋,你有什么理由牵连我陪坐?”
卫律恼羞成怒,提剑吓唬苏武,结果苏武虽然能力一般,但骨气却是世间少有,根本不为所动。卫律接着用富贵引诱,更是引来汉朝众人耻笑。单于无计可施,只得将苏武囚于大地窖内,不供给吃喝,苏武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喝雪水,饿了,他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眼见苏武如此倔强,单于无可奈何,便将他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给了他一百只公羊,并宣称要等公羊生了小羊,才会放苏武回国。
流放北海的苏武在这里展现了惊人的求生能力,最初缺粮,苏武就掘鼠洞里的草籽。不久,苏武学会了编织打鱼的网,还学会了矫正弓弩,当然,苏武最主要的生活来源,还是来自于匈奴的禀食。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很是器重苏武,经常会给苏武送上衣服和食物。
三年后,於靬王因病身亡,好在於靬王比较够义气,临死时不忘照顾好友生活,分给了苏武一些马匹、牲畜、衣服和大毡帐,苏武过了一段时间的富裕生活。但好景不长,冬天来了,丁零人将苏武的牛羊全部盗走,苏武再一次陷入了贫困。不过好在苏武已经成婚,即使挨饿,应该还有妻子家的部落为坚强后盾,不必再靠吃草籽和老鼠而活了。
苏武的外交失败,导致了汉匈两国第二年的大战。在这次战争中,李陵兵败投降,单于知道二人关系不错,遂派李陵去贝加尔湖劝降。李陵给苏武带去了三个消息:1.你的大哥苏嘉给皇帝当司机时,车驾剐蹭到了柱子上,折断了车辕,定成大不敬之罪,被逼自杀了。2.你的弟弟苏贤因没有缉捕到谋杀驸马的罪犯而惧怕追责,服毒自尽了。3.前几年,你的母亲去世了,妻子也改嫁了,其他的家人也生死不明。然后劝导好友苏武:“你在这守节没人知道,而你的家人已经被汉武帝杀光了,你还坚持不降,有意义吗?
结果苏武不为所动。武帝去世后,汉匈都不希望再起战事,双方又开始了和亲。汉朝屡次提出要释放苏武,可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出使匈奴,遇见常惠,才得知苏武的处境和事迹。次日,汉使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著帛书,上说苏武等人在北海。”单于很是惊讶,随即道歉并承诺将苏武释放回国。
离别之际,好友李陵为苏武设宴送行,在席间唱起了别歌:“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tuí)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一曲未完,众人先泪流满面,两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一位曾卧雪吞毡,十九年不曾背叛故国,如今终守得云开见月明;一位五千步兵对十一万精骑,结果援军被汉武帝取消,最终兵败被俘,落得一个全家被杀的下场,不得已投降匈奴苟延残喘。不久,执意不肯归汉的李陵死在了匈奴。
始元六年春,苏武一行人历经艰苦,终于返回了阔别十九年之久的长安。虽然此时苏武已经年老体弱,但再也没有挨饿的担忧了。霍光以朝廷的名义给予了苏武丰厚的奖励,拜他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
《汉书.苏武传》:“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单于他弟弟给了苏武一批羊和马,衣服,帐篷。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李陵让他老婆给苏武送了几十头羊。
好了,请问这些马啊,羊啊,送给苏武干嘛的?
马可以喝奶,羊也可以喝奶。讲《苏武传》,“苏武被匈奴拘禁滞留19年,在北海牧羊,渴饮雪,饥吞毡,甚至吃老鼠吃草籽……”
学生问:“老师,他为啥不吃羊?”
当时我就蒙了,从来没想过,他为什么不吃羊?为什么呀?在课堂上仓促地说:“可能在苏武心中‘饿死是小,失节是大’,不愿意监守自盗吧。“
回来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角度思考:
之一,“他没有带孜然。”哈哈,逗你一乐,不过也是事实。孜然最开始是香料,后用于烹饪,大约是在唐代以后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那么没有孜然,从这个角度切入的话,汉代人究竟吃不吃羊肉?我们知道最早的时候猪牛羊是祭祀用的,《礼记·王制》中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也就说作为珍贵的食材,羊肉一般人是吃不到的。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华元就因为分食羊肉不公而导致了战役的失败。唐宋时期,吃羊肉在贵族间盛行(牛,作为生产资料还是要保护的)。那么,我们看到了,苏武之前有人吃,苏武之后仍有人吃。苏武作为汉使,“位列将”,“爵通侯”,人又在塞外,吃个羊肉应该不算啥大事。当然不排除苏武本人饮食习惯就是不吃羊的,毕竟受不了羊膻味的人还是蛮多的。在生死关头,不吃,我认为是个人选择,毕竟死神面前还要挑剔味道不合常情,毕竟他连老鼠都吃了。好,苏武不吃羊不是自然条件不允许,而是个人选择。
第二,为了国家尊严。苏武是汉使,他的行为就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关乎国家民族大义。这点苏武本人有着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在猪队友张胜的密谋败露之后,苏武为不受连累损害国家尊严两次要自杀。“见犯乃死,重负国”。在匈奴多次威逼利诱,劝降无果的情况下,“乃徙武北海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你看到了,让苏武去没有人烟的北海放牧公羊,等到公羊产子才能归汉,是匈奴人刁难苏武而设置的“不可能的任务”,是对苏武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苏武在这种情况下不吃羊,不给匈奴人口实,是无声的反抗,是捍卫国家尊严。
第三,为了个人尊严。苏武是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猪队友”副将张胜不仅参与了匈奴内部的谋反,而且在连累了苏武的情况下投降了。苏武不认罪不投降,自杀被抢救回来后,卫律李陵等来劝降均拒绝了。特别是好友李陵的劝降,极具说服力,从匈奴单于诚意款款,苏武家破人亡,自己投降心态和汉武帝不值得尽忠等方面,可谓入情入理,句句肺腑。苏武却用"感皇恩",“臣侍君,犹子侍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回绝了。
可以看出苏武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是极高的,忠君爱国是他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利益交换或索取。而我们历史上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坦荡刚毅,有自己的坚守,在困境中保持着自己的体面。从这个层面上,我们也可以理解苏武宁愿啮雪吞毡,吃草籽吃老鼠也不愿吃羊的行为。就像《庄子*秋水》中记载了那种志向高洁的鸟,“夫鵷鶵,发於南海而飞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很难想象苏武会成为一个监守自盗的人。
第四,为了树立典型。写下这一条时,我心里也在想,是苏武不吃羊?还是班固认为苏武不能吃羊?这么说吧,苏武远在北海不毛之地,不见人烟,而且与外界几乎不联系。他吃不吃羊,谁去查证?放牧的公羊究竟是不是自然死亡?为苏武立传,因为苏武放牧十九年不辱使命,大义凛然,堪称道德楷模。为了凸显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张胜、卫律、李陵,他们衬托了苏武光明磊落,坚韧不拔,无怨无悔。那么班固不写苏武吃羊,是不是也是为了苏武的英雄形象呢?当然这样想,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假如我告诉你,苏武在匈奴娶了个匈奴女人,生了个儿子叫“通国”呢?后来通过汉宣帝从匈奴赎了回来,做了郎官呢?你心中的英雄是不是轰然倒塌了?
我们敬仰英雄,也得允许英雄是个人,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也有学生问我:“老师,苏武值得么?”这个问题,我不回答。价值判断这个事儿,得你自己来。你看重什么,自然会选择什么。
最后撒点鸡汤: “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